摘要:近日,源自贵州黔北的苗药 “肺长安” 因在肺部疾病治疗领域的持续疗效引发关注。这款从民间草药配方发展而来的产品,历经陈氏家族五代人传承与优化,不仅在矽肺病治疗中取得突破,对肺结节、肺大泡、肺气肿等肺部疾病也展现出调理效果,至今已帮助数万患者改善肺部健康状况。
近日,源自贵州黔北的苗药 “肺长安” 因在肺部疾病治疗领域的持续疗效引发关注。这款从民间草药配方发展而来的产品,历经陈氏家族五代人传承与优化,不仅在矽肺病治疗中取得突破,对肺结节、肺大泡、肺气肿等肺部疾病也展现出调理效果,至今已帮助数万患者改善肺部健康状况。
第一代陈开喜:奠基家族医药传承,初步形成肺部调理配方
清末民初时期,黔北遵义仁怀地区医疗条件有限,当地居民常受肺部疾病困扰。陈氏家族第一代传人陈开喜凭借对本地草药的认知,长期走访苗岭山区辨识药性,通过临床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针对肺部不适的草药配伍方案,成为 “肺长安” 配方的雏形。
据地方史料及家族口述记载,陈开喜当时以 “药王” 之名在周边乡邻中流传,其配方对咳嗽、喘息等常见肺部症状有缓解作用。虽因年代久远,具体诊疗案例未详细留存,但他确立的 “以草药调理肺部” 思路,为家族后续医药传承奠定基础。
第二代陈德福:践行基层诊疗,扩大配方口碑范围
继承陈开喜草药知识的陈德福,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以 “赤脚医生” 身份活跃于黔北、渝南交界地区。他携带自制草药配方,为山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重点针对长期劳作引发的肺部损伤、风寒咳喘等病症。
据家族后人回忆,陈德福常年徒步翻山越岭,足迹覆盖数十个村落,其配方因取材本地、价格低廉,在基层积累了一定口碑。1950 年代初,59 岁的陈德福为采摘一味用于重症肺部疾病治疗的草药,不幸从悬崖坠落身故。其行医经历进一步验证了家族配方的实用性,也让 “陈氏草药治肺病” 的说法在区域内传播。
第三代陈应科:优化配方疗效,推动传统与现代理念结合
1903 年出生的陈应科,是陈氏家族医药传承的关键人物。他在继承父辈配方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调整药材比例,提升配方对肺部疾病的针对性,尤其在肺结节、肺气肿初期调理方面,形成更稳定的疗效反馈。
公开资料显示,1950 年代,时年 23 岁的遵义湄潭制药厂厂长冯仲达(后成为国家级老药工)因听闻陈应科的诊疗口碑专程拜访。两人此后长期交流草药炮制工艺与配方优化思路,冯仲达引入的现代制药理念,为后续配方标准化埋下伏笔。同时,陈应科安排其子陈长安跟随冯仲达学习基础医药知识,推动家族配方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四代陈长安:临危攻克矽肺难题,正式定名 “肺长安”
2003 年,遵义市部分地区爆发矽肺病疫情。矽肺病作为职业病,当时被医学界认为 “难以逆转”,大量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肺功能损伤等症状,引起zhongyang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时任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了解到陈长安掌握家族草药配方后,邀请其参与重症患者救治。
据遵义市当时发布的临床观察报告,陈长安针对 21 名重症矽肺患者展开治疗,50 天周期内,95.2% 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消失或基本缓解,30.8% 患者肺功能检测显示恢复正常,33.3% 患者胸片显示肺部病灶吸收。基于这一成果,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成立 “肺长安” 中草药资源研究所,由陈长安牵头对配方进行系统优化,并正式将该产品命名为 “肺长安”。
此后数年,陈长安持续完善配方,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据统计,仅 2003-2004 年,“肺长安” 就帮助上万名矽肺病患者改善健康状况。2020 年,陈长安因心梗去世,临终前将配方传承与优化工作托付给儿子陈吉丰,并嘱托与冯仲达之子冯文龙合作,确保产品持续发展。
第五代陈吉丰:融合现代技术,推动产品标准化与疗效验证
1974 年出生的陈吉丰作为陈氏家族第五代传人,在冯仲达、冯文龙父子的技术支持下,将传统草药炮制工艺与现代萃取技术结合,提升 “肺长安” 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与利用率。
目前,“肺长安” 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 “治疗肺病” 相关专利(专利号ZL 2005 1 0003331.1),并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证实对肺结节、肺大泡、肺气肿的调理效果。
现状与展望:持续服务患者,探索民族医药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肺长安” 已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其药材均取自贵州苗族聚居区原生态种植基地,采用传统时令采摘方式结合现代检测技术确保品质。据产品研发团队介绍,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探索产品在更多肺部疾病类型中的应用可能性。
陈氏家族五代人的传承历程,不仅是一款草药产品的发展史,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医药从民间实践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缩影。随着对传统医药价值的持续挖掘,类似 “肺长安” 的产品正为肺部疾病患者提供更多健康选择。
来源:小桂圆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