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烽火曾燃江淮地,家书遥寄赤子心。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1937,全面抗战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吹响,大别山麓的信阳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御侮长城;立足今朝,英雄故土早已换了人间,复兴征程上的后辈怀揣敬意,执笔为信。市
缅怀先烈
烽火曾燃江淮地,家书遥寄赤子心。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1937,全面抗战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吹响,大别山麓的信阳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御侮长城;立足今朝,英雄故土早已换了人间,复兴征程上的后辈怀揣敬意,执笔为信。市教体局、信阳日报社组织开展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正是以纸为媒、以笔为桥,让今人与先辈跨越时空流转进行对话。即日起,信阳教育电视将陆续刊发信阳市优秀作品,听字里行间的家族记忆、英烈礼赞,看历史回响中的家国变迁、精神传承。
淮滨县第二小学英语教师 符玲
致1937年的高敬亭将军:
一束光与千万颗星
—— 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隔空对话
敬爱的高将军:
此刻是2025年7月的黄昏,我坐在淮滨县谷堆乡刘营村的家中里给您写信。窗外是静静流淌的淮河,河面上倒映着晚霞,就像当年您率部渡河时燃烧的火把。桌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本泛黄的《红军在皖西》连环画(其中一页画着您站在山崖上指挥战斗),和三年级学生用彩纸折的“和平鸽”。窗外高楼灯火如星,孩子们朗读英语的声音从操场飘来。突然很想和您说说,这88年间的光。
您知道吗?去年我带自家孩子参观大别山革命纪念馆时,玻璃柜里您那件打满补丁的灰布军装,让我的儿子,一个调皮男孩红了眼眶。他指着袖口的破洞问我:“老师,这么冷的冬天,高爷爷不穿毛衣怎么打仗呀?”我一时语塞,只能翻开课本里的单词卡:“你看,这是‘cotton(棉花)’,当年战士们连这个都稀缺;而这是‘heater(取暖器)’,我们现在有了。”女儿却举起手:“但高爷爷心里有fire(火)!”
现在的淮河渡口,早已不是您当年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时的模样。但每次带学生到河边教"river"这个单词时,我总会在PPT图片上指着那块刻着"红军渡"三个大字的石碑。有个男孩突然问:"老师,高爷爷他们游泳过河时,书包会不会湿?"我愣了一下,随即翻开那本泛黄的识字课本,指着您用炭笔写的眉批:"革命者的书包里,装的是比课本更重要的东西——信念。"
去年冬天,我们排演英语剧《小英雄雨来》,演汉军的男孩突然在台上哭了。课后他告诉我:“鬼子逼雨来说英语投降那段,我想起课本里高爷爷宁死不屈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您当年在岳西凉亭坳召开的会议,和我们今天在多媒体教室开的班会,原来共享同一种精神密码。
这个暑假最难忘的,是带孩子们去您曾经养伤的徐寨村。村口那棵老槐树还在,当年您曾在树洞里藏过密信。树下八十多岁的徐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当年高师长在这教我们认'打倒日本'四个字,现在重孙子教我念'good morning',这世道,真好。"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竟是一枚1937年的铜纽扣——她说这是红军卫生员留给她的"识字奖章"。
现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三样东西:学生捡到的半枚锈蚀弹壳(上面刻着“抗战”)、孩子们写给边防战士的英文贺卡(稚嫩的“Thank you”旁边画着国旗)、还有您那句“革命要流血,但更要留种”的语录。您看,您留下的“种子”,正在21世纪的课堂上发芽——当孩子们用平板电脑查找“长征”的英文释义时,眼睛里闪着和您当年一样的倔强光芒。 秋季开学,我会上一堂关于“和平”的词汇课。告诉学生,你们学的每个单词,都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礼物。就像当年您用大刀教敌人懂“正义”的含义,今天我们用ABC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夜幕降临,淮河上的渔火渐渐亮起。忽然想起您曾在日记里写"星火可以燎原",现在每间教室的灯光,都是您当年点燃的火种的延续吧?
此致
敬礼!
符玲
2025年7月22日
潢川县第四小学教师 雷丽
愿以吾辈青春,护你山河无恙
致赵崇德先烈的一封信
敬爱的赵崇德烈士:
您好!
提笔之时,七月的阳光正洒在赵崇德大道上,两侧绿树成荫,偶有孩童奔跑其间,街道旁的商铺人来人往,炊烟与笑声,在空气中交织成一曲安宁的乐章。我站在这条以您命名的大道上,心潮澎湃。脚下的每一寸青砖,都仿佛记得您当年奔赴太行时的铿锵脚步;身旁的每一棵香樟,都似在轻语,诉说着家乡人对英雄不变的敬仰与怀念。
而我,在此写下这封迟到八十余年的信。
我是一名出生在信阳的青年,一名和平年代的中国人。小时候只在课本中听过“夜袭阳明堡”这个壮怀激烈的名字,长大后,才知那一夜,竟是您率领突击队翻越滹沱河,潜入敌后,在火光冲天中燃尽生命的光辉。
1937年10月19日的夜晚,对我而言,是泛黄史册中冷峻的一页;可对您而言,却是热血滚烫的最后一程。那夜,您没有回头,没有迟疑,带领数十名战士,以寡敌众,炸毁了日军24架战机,重创敌军士气,振奋我军军威。您以血肉之躯击碎铁翼,换来了太行山下的黎明曙光。彭德怀将军赞您“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您便真的,在那一夜,将自己交付了日月。
从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那个贫寒的农家少年,到黄安、苏家埠战役的赤色英豪,再到太行山下横刀立马的营长,您用短短三十载,书写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之路。如今的七里山村不再贫苦,通电通网,道路通达,您的故居也在今年春天修葺一新,黄砖灰瓦下,承载着千百人肃立凭吊的足音。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您。您的名字镌刻在烈士陵园的石碑上,您的精神融入孩子们朗朗读书声里。“赵崇德大道”的命名,是商城县人对您的敬仰与纪念,而那一次次的路面升级与绿化,不只是一项市政工程,更是一次时代与历史的对话。
我常想,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夜袭后,您若能归来,会如何看待今朝的盛世?您会看到高铁穿山越岭,孩子们在智能教室中畅游知识的海洋;您会看到曾经满目疮痍的大地,如今稻菽飘香,万家灯火不夜城。而这繁华盛景,正是您们用血与骨铸成的和平基石。
2020年,在您牺牲83年后,您的遗骸终于从山西原平归葬于故土。那天,暴雨倾盆,却浇不灭家乡人等待的心。人们撑着伞,或干脆冒雨而行,只为迎您回家。您可知道,那一夜,许多人眼里含着泪,却面带笑容。他们说:“赵营长回家了。”雨中归来,像极了您1930年投身红军时那个青年,浑身是泥,心却是铁——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
烈士啊,我有时也会低声自问:若时光倒转,换作我身处1937年的忻口,能否像您一样,以身许国?我不敢妄言能有您的气魄,但我知道,若山河有恙,我亦会挺身;若信仰有声,我愿接续您的呐喊。
我知道,这盛世来之不易。曾有人说,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我更愿说,这静好的岁月,是您和千千万万烈士,用不肯低头的脊梁撑起的晴空。
您的身影,从未远去。它在伏山乡中学生的红色讲解词中,在我外婆口中的老故事里,在小学生升旗时响亮的《义勇军进行曲》里,更在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胸中——化为不屈、为民、为国的理想薪火,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多想,能有一次对话,与您并肩坐在太行山下的松林间,听您讲讲黄安突围的战术,听您谈谈夜袭前的战前动员。您或许不会多言,但我知道,那一双眼睛,定会燃烧着坚定如铁的信念。
而我,也愿告诉您: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今天的信阳,山清水秀;今天的我,正在努力,用笔、用行动、用汗水去守护、去建设、去接续您未竟的梦想。
写到此,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赵崇德大道两侧常年常绿。那不是普通的树,那是信仰的枝叶,烈士的魂魄,英雄的誓言,化作了一道不会凋零的风景线。
愿以吾辈青春,护您山河无恙。
愿烈士英灵常在,愿信仰之火永燃。
此致
敬礼!
您身后的故乡儿女:雷丽
2025年7月29日
潢川县第四小学教师 李秀英
致1937年先辈的一封信
以师者微光 燃振兴星火
敬爱的抗战先辈:
见信如晤。
夏夜微凉,我坐在潢川老城河畔的玻璃栈桥上,遥望灯光。远处黄国故里的青铜钟在风里低鸣,恍惚间与88年前光山保卫战的号角声重叠。摩挲着您们斑驳的军功章拓片,忽觉教师这职业有千钧重——先辈啊,今日这封从潢水之滨寄往1937年的信,想告诉您:硝烟散作满天星斗,而您们用脊梁熔铸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之魂,正在孩子们稚嫩的诵读声里拔节生长!
您看——“不畏强暴”的脊梁,挺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去年五一假期带着孩子走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遇见烈士韩明柱的后人韩大姐。她丈夫重病时,村里人劝她申请低保,她却攥着烈士证说:“太爷爷被日寇刺穿胸膛都没跪,我怎能向穷字低头?”她在扶贫干部帮助下承包荒山种猕猴桃,寒冬里裹着棉被守果苗,冻裂的手渗出血珠。我问她为何这么拼,她指着烈士陵园的方向:“当年先辈用命换来的太平,咱得活出个样儿!”
这声“不低头”,震得我心头发烫。后来县里成立了“乡土科技社”,用物联网技术帮农户监测大棚温度。后来韩大姐合作社的“抗战红心猕猴桃”贴上二维码销往全国时,这就是一批年轻人用智慧的键盘继承了先辈的钢枪!”
您听——“百折不挠”的回响,激荡在科技攻坚的课堂。您知道吗?您当年浴血守护的潢川县城,如今有了“5G+智慧茶园”。但三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农校毕业的小陈老师研发炒茶机,接连炸坏七台电机,家长骂他“糟蹋钱”。深夜我见他蹲在实验室掉泪,桌上摊着叶成焕烈士信:“炮弹可摧我躯,不可摧我志!”第二天他挂着黑眼圈笑道:“比起先辈堵枪眼,炸几个电机算什么?”
如今,他带领学生设计的节能炒茶机获国家专利,茶农收入翻了三倍。毕业典礼上,孩子们把抗战英烈名录与专利证书并排悬挂,誓言铮铮:“枪林弹雨您们守国门,科技兴农我们闯新路!”这盛世如您所愿:硝烟散作稻浪,钢枪化为犁铧。
先辈啊,您们用生命写下的,愿后世不闻,我们时刻铭记。教室里的智慧黑板、田埂上的直播支架、烈士陵园旁新建的科技馆——都是和平最生动的注脚。上周带学生重走官楚印烈士战斗过的山路,无人机掠过青翠茶山,孩子们忽然齐诵课文:“当年先辈以血肉筑长城,今朝我辈以创新筑丰碑!”
这山河焕新颜:弹壳化锄犁,烽烟作云霓。先辈可知?您当年死守的潢川机场旧址,如今是"航空育种基地"。带学生拾麦穗那日,直升机正掠过青黄交错的田野。孩子们忽然奔向抗战纪念亭,将金黄的麦穗摆成八字:“不畏强暴,百折不挠”。风过麦芒沙沙响,似在应和八十年前敢死队的冲锋号。
最难忘清明带留守儿童扫墓,烈士碑前忽降急雨。孩子们脱下校服裹住墓碑,自己冻得嘴唇发紫却笑嚷:“当年先辈为我们挡子弹,今天我们给先辈当雨伞!”归途大巴上,满车童声唱着改编的歌谣:“董存瑞的炸药包,变成爷爷的无人机哟:赵一曼的铁镣铐,拴住大棚的卷帘机.......” 先辈啊,您们用命换来的“愿后世不闻硝烟”,正化作琅珀
书声飘过每道山梁!夕阳把少年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纪念馆浮雕上那些顶天立地的身影。
此致
敬礼!
潢川县第四小学教师 李秀英
2025年7月18日于大别山下
信阳市息县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 莫善松
给1937年先辈的信
尊敬的先辈们:
展信安。
此刻我正站在讲台上,望着窗外阳光下奔跑的学生。他们手中紧攥的是课本与习题册,而非您当年揣在怀里的传单与枪杆。桌上的日历鲜红,“9月”二字在您的记忆里,想必浸透了硝烟吧——1937年的9月,淞沪会战正酣,平型关的枪声初歇,四万万同胞的呐喊,定是震得山河都在颤抖!
我常思忖,您那时所见的天空,究竟是何颜色?是战机掠过的铅灰,还是硝烟散尽后,依然敢望向未来的澄蓝?身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握笔的手算过无数函数与方程,却算不清您在战壕里计算“生存与希望”的概率时,心中藏着怎样的勇气。您说,当子弹擦过耳畔,会不会想起家乡的私塾,想起先生所教的“修身、齐家、治国”?会不会念及邻家女孩递来的那方绣着梅花的手帕,在炮火中化作了最柔软的铠甲?
课本记载,1937年的中国,是“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但我深知,“四万万人”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您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放下锄头拿起枪的农夫,是撕碎文凭投身救亡的学生,是裹着小脚仍为伤员喂水的大娘。您用血肉之躯在大地上写下的,不是算式,而是“不畏强暴”四个滚烫的大字。去年冬天,我给学生讲“杨靖宇将军胃里的树皮与草根”,班里最调皮的男生红了眼眶,他说:“老师,原来‘坚强’不是选择题,是您那时的必答题。”
先辈们,您看,您当年守护的“未来”,真的来了。
上个月,学校组织参观科技馆,孩子们围着“北斗卫星”模型惊叹不已。带队老师说,为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导航系统,一代代科研人员熬白了头,就像当年你们在没有制空权的天空下,硬是用“地面游击战”打出了生路。他说:“科技攻坚和当年抗战一样,靠的就是‘自力更生’。”那一刻,我忽然读懂:您当年省下的每一颗子弹,都化作了今天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演算;您当年在暗夜里点燃的火把,照亮了我们追赶星辰的路。
有时批改作业到深夜,看着学生本子上歪歪扭扭的“解:”,会想起您在煤油灯下写的家书。您说“若我归乡,带儿看遍山河;若我不归,愿儿知有山河”。如今,我带他们看的山河,是高铁穿梭的平原,是大桥横跨的峡谷,是课本里“祖国疆域960万平方公里”的数字背后,您用生命守住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会算“圆的面积”,更会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分量——这,或许就是您所说的“传承”吧。
前日观看纪录片,见有位前人留下一本日记,1950年他上小学时,老师教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今我教学生,会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说:“就像当年共产党和人民,永远是‘同心圆’,圆心是‘民族复兴’,半径是‘万众一心’。”他们或许还不懂太深的道理,但眼里的光,和您当年望向红旗时的光,一模一样。
先辈们,您不必担心“后世是否还有人记得”。校园里的“抗战主题板”前,总有学生驻足;历史课上“南京大屠杀”的数字,会让他们攥紧拳头;清明时,他们会往纪念碑前放一束白菊,就像给您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我们把“抗战精神”写进课本,更刻进心里:不畏强暴,是面对难题时的“不放弃”;百折不挠,是解不出方程时的“再试一次”;团结奋斗,是小组讨论时的“各抒己见却目标一致”。
信写到这里,窗外蝉鸣正盛,学生们在操场上唱着《我和我的祖国》。这歌声里,有您当年的呐喊,有我们今天的安宁,更有后世子孙对“不闻硝烟”的珍视。
愿您在天上看见: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而我们,正带着您的希望,走向更远的远方。
此致
敬礼!
莫善松
信阳市淮滨县淮滨高级中学 郑俊英
给1937年投身国防化工无名先辈的信
尊敬的先辈:
您好!
展信时,我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完“海带提碘”实验。分液漏斗里分层的液体在灯光下泛着幽蓝微光,恍惚间就想起教科书里那张泛黄的插图——1937年,一群穿工装的人围坐在简陋工棚里,面前的陶瓮与铁锅正蒸腾着热气。图下注解写着:“后方军民土法提炼化工原料支援前线”。
我总对着这张图出神。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比谁都清楚那口陶瓮里的“学问”:用草木灰与石灰水反应制氢氧化钾,用土法蒸馏提纯酒精,甚至用食醋与蛋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这些如今看来基础的化学反应,在当年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境况下,不知要经过多少摸索才能掌握。史料记载,那时的化工从业者为提纯一点硝酸钾,要在盐碱地里一锨一锨刮硝土,用麻布反复过滤,在铁锅里熬到深夜,锅沿结出的白霜,便是他们给前线的“弹药”;为配制消毒用的碘酒,要把仅有的酒精反复蒸馏,用瓷碗小心溶解碘片,每一滴都得省着用——因为他们深知,这透明液体里装着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
上个月给学生讲“元素周期表”,讲到氟、氯、溴、碘那一行时,我特意翻出那张工棚插图。“你们看,先辈们当年未必认得全这些元素的符号,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它们成为了抗敌的力量。”我指着图中一人手里的算盘说,“他在用计算结晶水含量的方法控制纯度,和你们现在用电子天平称量试剂,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用严谨对抗困境。”有个学生忽然问:“他们会遗憾没有像样的仪器吗?”我说:“他们的遗憾,早已化作我们今天的底气。如今实验室里的每一台分光光度计、每一套回流装置,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回想起读研时,学校组织参观本地化工研究院。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正调试检测芯片材料纯度的仪器,屏幕上跳动的分子结构图细密如网。负责人说,他们攻关的新型催化剂能让化工生产纯度提高三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三个百分点,当年若有这技术,先辈们熬硝石能少走多少弯路。”他的话让我想起课本里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先生在抗战时期坚守研究,用独创工艺打破国外垄断,那句“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不正是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生动写照吗?如今,从芯片材料到超导薄膜,从工业催化剂到环保吸附剂,我们正以更高的科技水平,延续着这份“不服输”的精神。
昨天查看学生实验报告,有个孩子在反思里写:“原来氯酸钾不只是课本里的化学式,是1937年陶瓮里的星火,是现在工厂里的化肥,是科学家们正在攻克的新能源材料。”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化学的“传承反应”:先辈们以血肉为“反应物”,以信念作“催化剂”,在历史的“反应釜”里,生成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发展。而我们,正以知识为“原料”,用创新作“条件”,继续生成着更美好的未来。
作为化学教师,我常对学生说,实验室“安全守则”的第一条,其实是“铭记”——铭记1937年那些在工棚里、山洞里、战火中与化学元素为伴的先辈。他们让我们懂得:化学从来不是冰冷的试管与公式,而是能守护家园、改善生活、推动时代的力量。就像现在,我们研究降解塑料技术以守护环境,研发新型肥料以助力脱贫,攻关医药中间体以对抗疾病,这些都是先辈们当年“为了家国”的精神延续。
此刻,窗外月光落在实验台上,烧杯里的蒸馏水映着星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忽然想起那句话:“和平年代的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战争年代最好的纪念。”先辈们,你们当年守护的“中华”,如今正借科技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请放心,我们会把你们“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精神,写进每一堂化学课,教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知道,试管里的每一次反应,都连着你们当年的期盼;课本上的每一个方程式,都在诉说着:后世安稳,再无硝烟。
此致
敬礼!
郑俊英
2025年8月15日
来源:时代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