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转型生死局:刹车失灵,押注小鹏,百年巨头的破局之道在哪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12:54 1

摘要:“买的是德系品质,开的是系统焦虑”——这句ID.3车主的吐槽,戳中了大众转型期最尴尬的痛点。2025年的大众正站在矛盾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燃油车市场21%的在华份额创下近20年新高,一边是ID系列智能故障投诉居高不下;一边是ID. Buzz因销量惨淡停产的寒意,

“买的是德系品质,开的是系统焦虑”——这句ID.3车主的吐槽,戳中了大众转型期最尴尬的痛点。2025年的大众正站在矛盾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燃油车市场21%的在华份额创下近20年新高,一边是ID系列智能故障投诉居高不下;一边是ID. Buzz因销量惨淡停产的寒意,一边是与小鹏扩大合作、押注固态电池的激进布局。这个年销900万辆的巨头,正在用“刮骨疗毒”的方式改写自己的未来。

大众的转型裂痕,最先从智能化短板撕开。2025年多次曝光的ID.3“异常刹停”事件堪称典型:车主在隧道内正常行驶时,车辆无预警突降至零,厂方检测却显示“系统正常”。车质网数据显示,类似投诉已超20起,更别提车机黑屏、电量跳水等高频问题。即便CARIAD中国团队扩编至600人、砸下24亿欧元优化软件,底层逻辑漏洞仍难以根治。

这种“软件拖硬件后腿”的困境,让大众的电动化优势打了折扣。MEB平台打造的车型虽有扎实底盘口碑,但智能系统的迟钝与逻辑混乱,使其在新势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更尴尬的是ID. Buzz的失败:这款承载复古情怀的车型,因续航垫底、起售价高达43.6万元,与初代T1的亲民基因背道而驰,两年全球年销仅3万辆,最终落得停产下场。

但百年巨头的自救,从来不乏魄力。大众给出的第一剂药方,是彻底的“本土化2.0”战略。2025年上海车展上,三款中国专属概念车ID. AURA、ID. ERA、ID. EVO集体亮相,宣告“在中国,为中国”不再是口号。这些车型搭载的CEA架构暗藏玄机——能降低40%成本、加快30%研发速度,还能无缝对接L2++智驾与FOTA升级,直击此前的技术痛点。

与小鹏的深度绑定更是一步险棋,却可能成为破局关键。从2023年入股到2025年扩大合作,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突破“跨动力形式”限制,不仅覆盖纯电车型,更将落地燃油车与混动平台。这意味着大众的燃油车也能用上中国团队打磨的智能系统,这种“用新势力技术改造传统底盘”的组合,或许能破解“智能与可靠不可兼得”的难题。

技术储备则是大众的另一张底牌。2025年发布的统一电池技术实现重大突破:660Wh/l的能量密度、CTP无模组设计,让小型电动车续航可达450公里,充电时间压缩至25分钟内。更值得期待的是与QuantumScape合作的固态电池,在电动摩托车上实现12分钟快充至80%的壮举,为十年内商业化埋下伏笔。这套“统一电池打底+固态电池冲刺”的方案,正在构建新的技术护城河。

大众的聪明之处,在于没有陷入“非电即油”的极端。2025年战略明确提出“全品类覆盖”:既升级燃油车智能化,又推出插混、增程车型补位。以上海车展亮相的ID. ERA为例,1000公里综合续航的增程式设计,精准击中补能焦虑用户的需求。这种“渐进式转型”既守住了293万辆在华销量的基本盘,又为电动化争取了时间。

当然,挑战从未消失。中国新势力的算法迭代速度、上汽等对手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量产冲刺,都在压缩大众的喘息空间。但从ID.4 CROZZ用14.99万定价拉低纯电门槛,到酷睿程自研L2++智驾系统适配中国路况,大众正在用“德国标准+中国速度”重构竞争力。

2025年的大众,早已不是那个“躺在功劳簿上”的巨头。它在智能化泥潭中挣扎,也在本土化合作中突围;在燃油车基本盘上坚守,更在电池技术上豪赌未来。这场转型没有标准答案,但大众的每一步尝试——无论是与新势力握手,还是对技术死磕——都在回答一个行业命题:传统巨头如何在变革中活下去?

或许正如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燃油车的根基仍在,新能源车的锋芒初露。大众的未来,不在非黑即白的选择里,而在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平衡艺术中。毕竟能穿越百年周期的企业,从来都不是因为从不犯错,而是因为总能在危机中找到破局的方向。

来源:余风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