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无锡,天朗气清。在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开工仪式的现场,一位清瘦而挺拔的老人身影,引人注目——他是86岁的曹伟教授,作为南邮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受邀出席。虽已年至耄耋,他目光清亮,言语从容,一身朴素的衣着,衬出学者特有的沉静与风骨。
今日重阳,岁岁安康
祝愿所有老一辈教师幸福安康!
重阳佳节前夕,我们拜访了86岁的曹伟教授
六十余载南邮情,一生求索不止息
从青丝到白发,他亲历并见证了这座学府的成长
曹伟于南邮三牌楼校区梧桐大道
秋日的无锡,天朗气清。在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开工仪式的现场,一位清瘦而挺拔的老人身影,引人注目——他是86岁的曹伟教授,作为南邮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受邀出席。虽已年至耄耋,他目光清亮,言语从容,一身朴素的衣着,衬出学者特有的沉静与风骨。
自1959年踏入南邮,曹伟的人生便与这所学校紧紧交织,迄今已六十六载。他于69岁退休,77岁告别讲台,80岁淡出科研一线,直至85岁才卸下教学督导的职责。然而,“退休”于他而言,从来不是学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与守望。
“要有韧性,不怕失败,不要轻易认输,不要怕挫折。”这句话,曹伟常说给年轻人听,也正是他一生的注脚。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时代学者的精神跋涉
1978年,国家开始选派人员出国深造。那一年,曹伟已年近四十。面对时代的机遇,他有一个必须跨过的难关——英语。大学时代学的是俄语,他对英文几乎一无所知。然而,他没有犹豫,毅然从零开始,凭着不懈的努力,最终通过了严格的选拔,成为原邮电部公派访问学者,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1981年,曹伟进入美国Syracuse大学,师从电磁学权威Harrington教授。异国他乡,挑战接踵而至:快速的英语交流让他应接不暇,从未接触过的计算机更是横在面前的“高科技”。但他没有退缩。周末,他主动寻人练习口语,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打磨;深夜的计算机房里,他“错峰”上机,一遍遍敲击代码,直到屏幕亮起期待的结果。
曹伟与Harrington教授合影
当他结束进修时,Harrington教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表示曹伟的论文“已达到博士论文水平”。这份肯定,温暖中也带着一丝时代的遗憾——由于公派身份与经费限制,他未能正式获得博士学位。这颗深埋于心的种子,静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1995年,曹伟受邀赴日讲学。这一次,他做出了一个令旁人不解的决定:向博士学位发起冲刺。除了完成每周的讲座,他将所有时间投入研究。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更创新性地提出了“处理电磁问题的统一模式理论”。这项成果,奠定了他博士论文的基石。
2001年,日本方面再次向曹伟发出邀请,以客座教授身份为他提供完善的论文答辩条件。答辩场上,出现了这样一幕:考官每问一句,这位中国学者便旁征博引、深入阐述,以至于几位评审不由地做起笔记,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最后,一位考官忍不住问道:“您在国际上已有声望,年事已高,为何还要追求这个学位?”
曹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缓缓在投影上打出一行英文:“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他平静地望向众人,平静地说道:“我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努力能够激励年轻人们学无止境。”
曹伟于名古屋工业大学留影
2001年12月,62岁的博导曹伟,如愿获得名古屋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与南邮共成长:一位学者与一所大学的深厚情缘
曹伟教授长期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学术生涯,与南邮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他不仅是讲台上的传道者,更是南邮学科建设关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上世纪90年代,南邮积极谋求学科层次的突破,博士点的申报成为重中之重。曹伟凭借其扎实的学术造诣和国际视野,成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申报的核心人物。他倾注大量心血,组织材料、凝练方向、搭建团队,最终助力南邮在2000年成功获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作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学士,曹伟曾连续五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国际电信联盟(ITU)学术会议。
曹伟参加国际电信联盟(ITU)学术会议
在教书育人上,曹伟倾注了满腔热忱。他潜心著述,编写了《电磁场理论基础》《高等电磁场》《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电磁学》等一批经典教材,至今仍是许多学子的必读书目。他累计为本科生、硕博士生开设了《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等14门课程,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他主持的18项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项目,不仅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科研中坚力量。因其在教学科研上的突出贡献,曹伟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分别获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曹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报告会合影
曹伟倾注心血培养学生,门下走出了30余名硕士与5名博士,其中多人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学术中坚与行业骨干,不仅在母校发展中贡献力量,更在国家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担当重任。
师门三代: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曹伟教授的故事,远不止于他个人的成就。在他身后,一种宝贵的精神正在弟子们身上延续,形成了一条温暖的传承纽带。
作为曹伟的“关门弟子”,刘芫健与导师的缘分始于一句偶然的转告。当时,应用数学系的邱中华老师告诉他:“曹老师想招有数学背景的博士。”这句平淡的话语,为他打开了加入曹伟教授师门的大门。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曹教授办公室的内线电话——2162。“曹老师听说我学数学,很感兴趣。”这份基于共同学科背景的欣赏,开启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缘。备考博士期间,面对从纯数学转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跨度,刘芫健心里充满忐忑。是曹伟教授的一句话给了他信心:“曹老师说没关系,考不上也可以再来。”这份宽容背后,是曹老对学生潜力与品格的看重,远甚于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我读博期间,曹老师‘宽严并济’的指导让我终生受益。”刘芫健回忆道。学术上,曹老要求极严——他的博士论文初稿被批阅出上百处修改意见,连标点符号都逐一校正,这篇论文最终荣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生活上,曹老却关怀备至,时常询问他是否有困难。这种“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师者风范,让刘芫健深刻领悟了为师之道。
如今,已是学校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的刘芫健,已培养指导了近100名硕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他将从导师身上继承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在培养学生时,既秉持学术上的严谨,也不忘传递生活中的温暖。
刘芫健与学生合影
这种精神,又在刘芫健的学生李双德身上得到了新的体现。作为师门的“第三代”,如今也站在讲台上的他,使用的正是曹伟教授主编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教材。在讲解电磁波理论时,自然地引出曹伟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经历,让抽象的公式背后有了人的温度。从“学老师的书”到“教老师的书”,他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曹老师上课时常微笑着问我们:‘Do you understand?’”李双德至今记得2014年,75岁的曹老坚持为他们讲授《高等电磁场》时的情景。曹老那句“考满分不是目标,真正理解最重要”的教诲,以及“答题全对也要检查标点符号”的严谨,已经成为他教学中的自觉遵循。
从曹伟到刘芫健,再到李双德,三代人之间流转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学问、对待教育的态度与风骨。
重阳时节,满园敬老情。刘芫健以“柚子园里育桃李,信息鸿雁传八方;勤耕不辍结硕果,笑看南邮更辉煌”的诗句,表达对恩师曹伟及师门的深厚情谊与感念。而李双德的心声,则道出了这场传承的核心:“老师们就像电磁场中的源点,激发了我们这些后来者前进的‘波’。”
一代人影响另一代人,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场始于一人、惠及数代的温暖师承,仍在南邮的校园里,静静地、坚定地延续着。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