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人工智能耗电量持续暴增——ChatGPT单日耗电就超过50万度,传统能源供给已难以满足未来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进入核心部件总装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
人类终极能源梦想正照进现实,AI耗电瓶颈逼出投资良机。
随着全球人工智能耗电量持续暴增——ChatGPT单日耗电就超过50万度,传统能源供给已难以满足未来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进入核心部件总装阶段,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资本市场早已闻风而动。2025年以来,核电概念指数持续上涨,多家参与核聚变项目的公司股价表现强劲。随着“十五五”规划将可控核聚变提升为战略性能源方向,这一领域正迎来历史性投资机遇。
可控核聚变曾被视为遥远的科幻概念,但如今正以超预期速度迈向商业化。2025年成为中国核聚变发展的“拐点年”,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三重因素共同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在技术层面,2025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突破:3月,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放电。
5月,合肥BEST项目正式启动工程总装工作。 这些进展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正式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国家能源局已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十五五”规划中,可控核聚变有望从“重大攻关任务”升级为“工程验证与产业培育并重”的战略性产业。
资本投入也在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投资额达97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倍。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7月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整合了国资、央企与社会资本。
业内专家预测,中国有望在2050年前实现聚变商业发电。按照“实验堆 - 示范堆 - 商用堆”的三步走战略,BEST装置将成为从技术工程到商业化突破的关键一步。
核聚变产业链覆盖广泛,从上游材料到中游设备再到下游工程,不同环节的价值含量和竞争格局差异显著。
上游材料领域,超导材料是核心壁垒最高的环节之一。磁体系统占聚变堆总成本的20% - 40%,是产业链价值量最高、技术壁垒最深的环节。超导带材的性能直接决定聚变装置的磁场强度和体积效率。
中游设备环节,真空室、磁体系统、电源系统和偏滤器等是关键设备。据ITER项目成本构成分析,磁体系统占总投资成本的28%,真空室占8%,供电环节占8%,制冷环节占5%。这些设备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正在快速提升。
下游工程环节涉及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营,目前主要由大型央企主导。随着未来示范堆和商用堆的建设推进,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
券商分析指出,当前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预计投入将达1455亿元,2025 - 2027年将成为可控核聚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密集期。这意味着近期机会将主要集中在设备和材料供应商。
在众多涉及核聚变概念的A股公司中,部分企业已获得实质性订单,技术壁垒高,受益确定性最强。
西部超导 是国内超导材料领域的绝对龙头。公司是ITER项目中国区唯一的铌钛/铌锡超导线材供应商,产品电流承载能力比国际标准高出25%。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激增917.66%,锁定ITER订单41亿元,超导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5.75%。
永鼎股份 是国内唯一量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企业,其成本比国际同类产品低60%。公司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的产品已通过ITER认证,2025年产能已达2000公里,计划扩产至2万公里。
安泰科技 在全球钨铜偏滤器市场占有率超过80%,技术壁垒极高。2024年公司新签核聚变订单5.2亿元,毛利率高达68%。随着聚变装置建设推进,偏滤器作为关键耗材需求将持续增长。
国光电气 是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全链条制造能力的企业,市占率超60%。公司为“中国环流三号”供应偏滤器核心部件,2025年新签7.8亿元大额订单,聚变业务占比升至25%。
上海电气 在核聚变装备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交付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 - 70”主机系统。公司凭借在核电装备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延伸至聚变领域,成为国内少数具备整机交付能力的企业。
核聚变产业投资需要着眼长远,避免短期概念炒作。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正处于从实验验证向工程示范过渡的关键期。
投资逻辑可关注三个维度:一是绑定国家重大项目的企业,如参与BEST、CFETR等项目的公司订单能看到2027年以后;二是技术无法替代的细分领域龙头,这些企业通常有十年以上的技术积累,国内几乎无竞品;三是需求即将暴增的环节,特别是AI耗电量大增倒逼能源革命,2025 - 2030年示范堆密集建设将带动材料设备需求翻倍增长。
风险方面,投资者需警惕三方面不确定性: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是主要风险,材料耐辐照性能、氚燃料循环效率等工程化难题仍未完全解决;订单兑现存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仅参与预研或小型订单,营收占比普遍偏低;估值过高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当前聚变概念板块平均市盈率85倍,显著高于高端制造行业40倍均值。
建议投资者聚焦“订单/营收占比超15%、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实质性标的,规避纯概念炒作风险。
未来三十年,能源格局将迎来深刻变革。正如业内专家所言:“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可能会提前。”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聚变发电商业化的国家。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提前布局核心环节的投资者将有望享受能源革命带来的长期红利。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