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认知里,咸菜、腊肉、白酒是胃癌的“头号杀手”。
吃点咸菜,就担心腌制品里的亚硝酸盐;喝点白酒,就怕灼伤胃黏膜。于是有人戒了几十年腊肉,也不敢再碰一口老白干。
但真相可能让很多人意外——胃癌并不是最怕这些“老三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40万例,发病率居全球前列。但在众多致癌因素中,咸菜、腊肉、白酒并不排在最前面。真正让胃癌“闻风丧胆”的,是以下这三样东西。
很多人做胃镜时,会听到医生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他们并不当回事,觉得“人人都有点菌,没关系”。
错了,大错特错。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生存在胃黏膜下的螺旋形细菌,它不仅会引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是胃癌发生的核心危险因素之一。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报告》指出:
我国胃癌患者中,超过80%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癌前感染”。
它会在胃黏膜长期潜伏,持续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这是胃癌的“前哨站”。
更可怕的是,它可以通过口口传播——共餐、共用餐具、亲吻孩子,都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消灭Hp,是预防胃癌最有效的一步。
目前,国家卫健委推荐的“筛查-检测-根除”三步法,已在高发地区广泛推行。对于确诊感染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标准的四联疗法根除治疗,是降低胃癌风险的关键。
很多人胃疼时,忍一忍、喝点热水就算了,习惯性地归咎为“吃冷了”“上火了”“最近太累”。
但你知道吗?胃癌并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
它往往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这个过程中可能持续10年以上。
如果在“胃炎阶段”就有所警觉,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以逆转;但如果一直拖着不管,等症状严重再去医院,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
我国胃癌确诊时,超过70%的患者已是中晚期。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胃炎不当回事。
尤其是那些反复上腹不适、饭后饱胀、嗳气、胃口变差、黑便等症状,千万别忽视。哪怕你只是“偶尔胃疼”,也建议做一次胃镜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变化。
胃镜虽然不舒服,但比起胃癌的痛苦,实在算不了什么。
白天忙工作,晚上才有“自己的时间”,于是夜宵一顿接一顿,火锅、烧烤、炸鸡、啤酒轮番上阵。吃完还要刷剧到凌晨两三点,才心满意足地睡去。
你以为是享受生活,其实是给胃癌递刀子。
长期熬夜和暴饮暴食,会严重扰乱胃肠道的正常节律。胃黏膜在夜间需要修复,而你却让它继续加班工作,久而久之,损伤加重,炎症积累,胃部疾病风险激增。
研究发现:
长期熬夜者的胃癌风险,是正常作息者的3倍以上。
此外,夜间进食高脂、高盐、高温食物,会增加胃酸分泌,刺激胃壁,诱发胃食管反流和胃黏膜糜烂,进一步加速病变发展。
所以,真正伤胃的不是一口腊肉,而是日复一日的糟糕生活习惯。
把夜宵换成早睡,把啤酒换成白开水,你的胃可能比你想象得更感激你。
当然不是完全“没事”。
咸菜、腊肉中确实可能含有亚硝酸盐,长期大量摄入,会在胃内与蛋白质反应生成亚硝胺,这种物质为明确的致癌物。
但关键在于两个字:量和频率。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建议,偶尔食用传统腌制食物问题不大,但不建议长期、大量摄入。尤其是一些自制腌菜,没有经过规范发酵,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超标的风险。
白酒方面,乙醇本身就是I类致癌物,但它更容易引发的是食管癌和肝癌。对于胃黏膜的影响,则取决于饮酒量和个体差异。
适量饮酒、偶尔食腊肉,并不是胃癌的直接元凶。但如果你正好也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又有胃炎病史,还经常熬夜吃夜宵,那就如同在胃上“浇油加火”。
我们总说“防患于未然”,在胃癌这件事上,尤为重要。
如果你符合以下几类情况,建议尽早做一次胃镜筛查:
年龄超过40岁,尤其是男性;
有胃癌家族史;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
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史;
长期抽烟、饮酒、熬夜、吃夜宵。
别等到胃部不适严重,才去检查。胃癌的早期症状往往很隐匿,只有主动筛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筛查胃部健康,这三步做到位了,胃癌真的没那么可怕。
参考文献: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现状分析报告. 2022年
[2] 中华医学会.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报告. 2021年
[3] 国家卫健委. 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指南(试行). 2020年
[4]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I类致癌物清单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杏林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