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收拾储藏间,翻出几大箱旧物,看着曾经视若珍宝的东西,突然觉得有点讽刺,这些当年花心思收集的东西,如今大多成了没价值、没意义的负担。
最近收拾储藏间,翻出几大箱旧物,看着曾经视若珍宝的东西,突然觉得有点讽刺,这些当年花心思收集的东西,如今大多成了没价值、没意义的负担。
先说集邮。
那时,看到信封上有好的纪念邮票,就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剪下来,用热水烫去胶水,晾干后,用镊子夹着放进集邮册。
还特意买了放大镜,一遍遍琢磨邮票上的图案和纹路。
看到熟人来的信件上或收藏有好的邮票,就舔着脸跟人家讨要,或者交换。
平时省吃俭用攒零钱,每逢新邮票发行,就跑邮局排队购买。
家里的集邮册堆了满满一柜子,连亲戚朋友寄来的信,第一反应都是先存邮票再看内容。
可现在呢?通讯全是电话或微信,连信封都罕见了,普通邮票没人炒,也没人愿意收。
每次整理时都忍不住担心,再过几年,这些精心保存的邮票,会不会真的变成一张废纸?
再看剪报。
这可是我年轻时的一项重要工程。
当年,我订阅了好几份报纸杂志,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在书桌前阅读,拿着剪刀和胶水,把喜欢的或感觉有用的内容,分门别类剪下来。
文学板块的散文诗歌、生活版的小窍门、美食版的菜谱、健康版的养生知识,还有时事评论、名人轶事等等,足足整理了几十本,塞满了四个大箱子。
那时候觉得,这都是知识宝库,做饭翻菜谱、遇到问题查技巧,全靠这些剪报。
后来,有了电脑,看到好的内容就下载,收藏到专门的文件夹,需要时慢慢查看。
现在更方便了,手机上一搜啥都有,比剪报更全面、更及时,那些箱子往储藏间一放就是好几年,连打开的念头都没有了,几次搬家的时候还费劲转运,纯属占地方。
还有磁带和CD。
当年追歌手专辑,每一张都仔细包装,歌词本翻得卷了边,随身听里装着最爱的磁带,走哪儿带到哪儿。
后来,又跟风收集CD,觉得音质好、有收藏价值,书架上专门留了一层放这些。
结果现在听歌基本是用手机,里面有成千上万首歌,让人随便来选,想听啥听啥。
磁带播放器早就坏了,CD机也成了摆设,那些专辑堆在角落,落满了灰尘,扔了舍不得,留着又没用。
还有明信片。
旅行时每到一个地方,必买当地的明信片,认真写上几句感悟,然后寄给自己,回家后按地域整理好,放进专门的收纳盒。
觉得这是旅行的纪念,是时光的印记。
可现在旅行,拍几张照片存在手机里,想回忆了随时翻,那些明信片藏在盒子里,一年也未必打开看一次,所谓的纪念意义,早就被遗忘在角落。
其实仔细想想,不是这些东西变了,是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变了。
当年的收集,是因为信息不发达,是因为那些东西承载着我们的热爱和回忆,是生活里的小确幸。
如今,它们看似没了实用价值,却不是真的毫无意义,那些收集的时光里,藏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认真,藏着慢下来的生活态度。
现在的我们,被碎片化信息裹挟,很少再为一件事花大量时间用心坚持。
所以,不必纠结它们有没有实用价值,更不用觉得是累赘。
不如偶尔翻出来看看,想起当年为一张邮票、一篇剪报心动的样子,也是一种温暖。
真正有价值的,从来不是那些物件本身,而是我们曾为热爱付出的真心,是藏在里面的时光印记。
学会和这些旧宝贝共处,它们不是没用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帮我们记住那些认真生活的日子。
来源:三生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