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花神之二月·兰花花神·屈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2:00 1

摘要:兰花备受中国人推崇,兰花,古人号称“香祖”、“花祖”。早在春秋初期,兰花就享有“国香”美誉,《左传·宣公三年》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一最高推崇,历来为后人首肯赞赏,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书幽芳亭》中对“国香”二字作如此解释:“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

兰花备受中国人推崇,兰花,古人号称“香祖”、“花祖”。早在春秋初期,兰花就享有“国香”美誉,《左传·宣公三年》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这一最高推崇,历来为后人首肯赞赏,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书幽芳亭》中对“国香”二字作如此解释:“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除此之外,兰花还有“王者香”、“天下第一香”和“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等美称。儒家大圣人孔子曾有“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评价。所以,中国的文人大多都是对兰花顶礼膜拜的。

因为名人、文人对花卉痴爱或者品评、鉴赏,这些人也就和各种花卉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其最高境界便是赋予这些名人以司花之神。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汇集前人的批评意见,又综合自己的看法,为人们开列了一份十二月花神族谱,他在《十二月花神议之上》中提出屈原为二月兰花花神,“为兰之为花,得春最早”,因为兰香的高雅超过了其他花卉,为香祖,为国香,而屈原以兰等香草作为德行的象征,爱兰最多应是屈原,一生高风亮节,以兰的芬芳作为象征颇为相映,所以奉屈原为兰花花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曾为楚怀王所重用过,后来由于奸臣的谗言诬陷,楚襄王时被放逐到湖南湘沅一带。屈原遭遇流放后,将他思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花,在被流放的途中,他满怀忧愤,身佩兰花,行吟泽畔,以兰为侣,以蕙为伴,寄托情怀,明志自勉,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都写到兰蕙。用兰花比喻自己品格高洁,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袒露出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

屈原在辞赋中经常以兰蕙等香草自况,在《离骚》、《九歌》、《九章》许多诗篇中多次吟诵兰花,赞美兰花,都写到自己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仅仅在《离骚》中提到兰花就达十余处之多,他亲手种兰蕙百余亩,对兰寄予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

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俗,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由此可见,屈原是把兰花当成知音、精神的化身、崇高和圣洁的象征来歌颂的;又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尤其屈原借兰花明志,更成了后世遗民的典范。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正是由于屈原对兰花的描绘名句被广泛地吟诵、传播并在各种典籍中被当作典故引用,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衍化成为理想境界、美好情感的赞词。兰的这一文化属性的形成,屈原是功不可没的。屈原笔下的兰是理想的载体、美德的象征。

由于屈原爱兰如命,在他那些不朽的诗篇中频频写到兰花,于是,兰花的声望和地位得到了一次大幅度提升,兰花的高雅、守节、淡泊、独立不迁,也成为后世儒家道德修养的象征、立身处世的指标。后人尊屈原为兰花花神,便是将兰花视为正气之所宗,以表示对邪恶的怨怼,对权势的愤懑,和对国破家亡的悲愤。从日常生活的雅爱兰蕙,到灵魂深处的高洁如兰,屈原绝对是兰花的最佳知音,屈原与兰花性情如一,足可相互辉映,后人因此不作第二人想,尊奉他为二月兰花花神,是名副其实的。

兰汤沐浴是一种古老习俗,也是一种宗教礼仪。屈原《九歌·云中君》是祭祀云神丰隆的颂歌,描写女巫降神的过程,一开头唱道:“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英。”女巫用兰草煮过的洗澡水沐浴身体,因此周身都散发着芳香;穿上华丽多彩的祭祀服装,就像花朵一样鲜艳。屈原所描写的兰汤沐浴是南方宗教上的一种衅浴,与中原地区的衅浴如出一辙,反映了楚地女巫主持祭神时沐浴兰汤的宗教仪式。这正是古人兰汤沐浴的文化习俗的写照。

来源:澄海3CI方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