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Meta悄悄把北京望京的招聘包厢改成常驻办公室,5亿美元专项基金一落地,字节视觉组三个最懂视频生成的90后连夜签了RSU。
“年薪千万也填不平实验室排队等GPU的焦虑。
”
2024年3月,Meta悄悄把北京望京的招聘包厢改成常驻办公室,5亿美元专项基金一落地,字节视觉组三个最懂视频生成的90后连夜签了RSU。
消息一出,清华校友群炸锅:有人晒股票,有人甩户口,更多人问“到底走不走”。
别急着骂“叛徒”。
国内刚给海归教授开出3000万启动经费,转头发现学生毕业就被隔壁商汤1200万打包,附带北京学区房名额,政策追不上行情,行情追不上硅谷那套“来了就分卡”。
Meta的打法简单到粗暴——
不画饼,直接递GPU。
想搞多模态大模型?
每人先配400张A100,实验不用写八页申请表,GitHub上传当天就能跑消融。
这边呢?
填完伦理审查,卡还在海关。
等批下来,idea都发arxiv了。
于是出现魔幻画面:
同一篇论文,作者列表里清华、北大、Meta混排,通讯地址写着“Beijing & Menlo Park”,线上组会凌晨两点开始,屏幕那端的人顶着黑眼圈说“先别回国,再憋个SOTA”。
钱能砸晕年轻人,却砸不动35岁的副教授。
他们算的是另一笔账:
娃要不要换英文教材?
爸妈看病能不能挂专家号?
国内非升即走六年考核,不过就卷铺盖,Meta给的是六年vest,中间不卷kpi。
政府也回过味,清华成立“反挖角小组”,口号喊得响,核心就一句:
“给你卡,也给你权。
”
联合实验室直接对接华为昇腾池,教授自己批预算,不用再跑财务处贴发票。
可年轻人还是悄悄更新LinkedIn。
原因特朴素:
人家那儿的博士后年薪折人民币210万,税后,不加班,周末回邮件算自愿。
换算成北京房价,一年能买12平,干三年凑齐首付,回国直接躺。
最尴尬的是中间层。
留下,35岁警告在头顶晃;
出去,绿卡排期又卡在EB1。
于是出现“候鸟工程师”:
孩子生在加拿大,老婆留守温哥华,自己飞硅谷上班,假期回国带项目,哪边都不落户,哪边都交税。
数据不会说谎。
2024年一季度,海外华人AI专家回流比例涨到17%,比两年前翻一倍,可细看简历,一半人先拿Meta、谷歌的offer当跳板,镀完金再回来议价。
所谓“回流”,不如说是“带薪回流”。
说到底,抢人抢的是时间。
大模型迭代以周计,晚一天上线,市场份额就少一个点。
国家砸钱、高校砸房、企业砸卡,都在抢那帮能熬夜调参的二十来岁脑袋。
可脑袋也会算:
哪边能让idea连夜跑起来,哪边就是故乡。
网友评:
“别光吹3000万经费,先把我实验室门禁换成24小时,再谈爱国。
”
来源:正大光明高山ovOk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