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近观| 破茧路上一起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1:44 1

摘要:暮色渐沉,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伊莲阿娘手工编织队的工坊里,暖意融融。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巧手翻飞,各色丝线在绣布间流转如虹。身后的展柜上更是“热闹”:藏绣的辫套、盘绣的牡丹、堆绣的雪豹、皮绣的马鞍……满满当当挤在一起,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青绣。

暮色渐沉,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伊莲阿娘手工编织队的工坊里,暖意融融。绣娘们围坐在一起,巧手翻飞,各色丝线在绣布间流转如虹。身后的展柜上更是“热闹”:藏绣的辫套、盘绣的牡丹、堆绣的雪豹、皮绣的马鞍……满满当当挤在一起,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青绣。

“家人们,这是我们编织队的叶启莲,堆绣做得特别棒!”手机镜头前,编织队负责人冶生莲热情地向网友介绍。画面一转,叶启莲抬起头,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是一张被火焰烙印过的面庞,深浅不一的疤痕记录着童年的不幸。然而,当她望向镜头时,眼中的光芒瞬间盖过了所有伤痕,像雪水初融的溪流,清澈、平静而坚定。

就在那一瞬,直播间的关注人数迅速攀升。

“好棒!”“加油!”温暖的弹幕不断刷屏。叶启莲脸上浮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连声道谢。

“别紧张,慢慢讲,把你的故事说给大家听。”冶生莲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声音里满是笃定。叶启莲深吸一口气,一段被苦难淬炼又被多民族大家庭温情重塑的人生,徐徐展开……

今年49岁的叶启莲,家住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吧浪村。五岁时,那场无情的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她的面容与双手,更是她无忧的童年和面对世界的勇气。旁人的目光像石子,砸得她不敢出门。婚后,家庭重担全压在丈夫肩上,那份“不想依附于人”的倔强,让她也想找份工作,却屡屡碰壁。

2008年秋天,成为命运的拐点。在残联组织的刺绣培训班上,作为唯一一名上肢残疾的学员,叶启莲在周遭诧异的目光中,伸出残缺的双手,颤巍巍地拿起了剪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湟中堆绣传承人徐全熙没想到,这个最特殊的学生,三个月后成了班里学得最快、最专注的那一个。

“我能不能就靠这个生活下去?”堆绣,像一道微光,刺破了她灰暗的世界。她一改培训前试试看的想法,毅然拜徐全熙为师,踏上了艰辛的求学路。

从吧浪村到老师家,需要转五趟班车,单程就得四五个小时。叶启莲最怕的不是颠簸,而是车上那些或好奇或躲避的目光。有一回,一名女子上车后本想坐在叶启莲身旁的空座上,可看到她的脸后,慌忙向车厢后面走去。那一刻,什么都没有做错的叶启莲只能将头深深埋下。自卑,像一层坚硬的茧,将她紧紧包裹。

然而,对自立的渴望战胜了恐惧。她的手艺在沉默中精进。当老师徐全熙将《十八罗汉图》的订单交给她,并支付了500元报酬时,叶启莲的内心海啸翻涌。她用这笔第一次靠自己双手挣来的钱,给母亲买了衣服,还清了学艺的路费,更重要的是——她为自己“博”回了久违的尊严。

这,是她破茧而出的第一道裂缝。2014年的一次技能比赛过后,评委董老师为她引荐了湟中区的工笔画老师韩复兰。叶启莲的求学路就这样再次延伸。

时间一晃到了2018年春天,省妇联组织妇女创业培训,叶启莲照旧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望着台上侃侃而谈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回族绣娘冶生莲,叶启莲心里羡慕,却也知道,自己最怕的,就是陌生人的眼神。

“你学的是哪种绣法?”冶生莲的主动靠近,如同一阵暖风。当她的目光落在叶启莲那双手上时,心头一颤。

“手艺这么好,来我们编织队吧,一起抱团取暖。”冶生莲所组建的伊莲阿娘手工编织队成立于2012年。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为“东城·共富工坊”的项目之一——同心·共富工坊。通过组织各族妇女群众参加培训,帮助她们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一句邀请,为叶启莲推开了一扇通往“娘家”的大门,也走进了这个由汉、回、藏、土、撒拉等多民族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尽管民族不同、绣法各异,可聚到一起,大家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你教我盘线,我帮你配色,连午饭都凑在一起吃——回族的面片、撒拉族的点心……摆在一起就是一桌热闹的“团结饭”。

起初,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叶启莲有些放不开。每次活动,她跟着去,却总躲在最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她也只是听着,从不插话。冶生莲看在眼里,明白“人在”不是重点,“心在”才是关键。她默默思索,如何真正打开叶启莲的心扉。

有天活动结束,冶生莲拉着叶启莲坐在工作室的沙发上,讲起了自己的故事。2000年下岗,2003年创业卖润滑油,2008年成立编织队,免费培训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和残疾人……

听着冶生莲的故事,叶启莲忽然觉得心里的疙瘩松了些——同样出身农村,同样不愿向命运低头,两颗心在共鸣中逐渐靠近。团队的温暖,像一条由多股丝线拧成的绳缆,一点点把她从封闭的壳里“托”了出来。李业尕向她介绍盘绣,马玉花教她学习藏绣,时间久了,冶生莲的河湟刺绣、刘秀芝的羊毛绣、洪燕的民族绕丝服饰……叶启莲都能说个大概。就连冶生莲带着爱心人士上门慰问,她也能够坦然面对、真诚致谢。

叶启莲不知道的是,她的故事,早已成为编织队激励他人的“精神动力”,在不同民族姐妹的心中播下勇气的种子。

马兰英第一次见到叶启莲的双手时,几乎说不出话——那双手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也没有一根完整的手指。右手拇指与食指之间那道缝隙,是她多次手术后才能勉强握住剪刀的地方。她还记得,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的培训课上,她拿出叶启莲的作品照片。藏族学员们看着照片里那双手,都屏住了呼吸。

“一家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看到叶启莲逐渐融入,冶生莲有了更大的愿景:“抱团取暖,关键要资源共享。只有让别人看见我们,才有更多机会。”

叶启莲的观点跟冶生莲不谋而合。原来,在网上刷到一些残疾人的直播后,销售渠道有限的叶启莲也想试着通过直播卖作品。可刚开播没多久,就有人询问她的经历。看着屏幕,她始终没有勇气说出那段往事。强忍泪水关掉手机,蜷缩在角落,自我怀疑如潮水般涌来。

说来也巧。当时,一场针对残疾人的电商培训在省残联的组织下展开。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2023年底,叶启莲再次开始直播。面对大家的关心好奇,她按照自己写好的文稿将那段锥心的经历说给大家听,挂在直播间里的东西渐渐有了销路。

有一天直播,叶启莲想给大家看看自己制作堆绣的过程。也许是手中的剪刀和图纸让她找回了自信,她完全沉浸在创作里,自顾自地分享着自己的人生。三个小时倏忽而过,当她抬头,才发现直播间已涌入上万人。屏幕上滚动的,是各族网友写下的鼓励,是超越地域与民族的共情。走出房间,天已经黑了,可一身轻松的叶启莲觉得自己的心里从来没有这么亮堂过。

小小的直播间,叶启莲卖出大大小小几十幅堆绣作品。有些人甚至专程找上门来购买。靠着这门手艺,她供女儿读完了大学。听亲戚夸她在外面闯出了名堂,母亲周兰笑着连连摆手,可心里比谁都高兴。那个母亲始终放心不下的女儿啊,长大了。

“没错,只有跨过心里那道坎,才算是真正走出去。”看出她的蜕变,编织队的姐妹们也为她高兴。等再次坐到镜头面前直播时,她的身边就多了一个人。

在冶生莲的引导下,叶启莲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前那个躲在茧里、怯生生的她早已不见,如今的她是从容自信的“叶老师”:既能大方展示精心打磨的作品,也能坦然呈现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你们看这个运动系列的堆绣作品,就是在冶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倘若不是她提出这么好的想法,我也不会想到把雪豹跟滑雪、冰壶这些运动结合起来……”

顺着叶启莲的眼神看过去,只见舞龙的雪豹眼睛圆圆,骑自行车的雪豹神情专注,憨态可掬里满是青海的灵气。

“这是咱们青海的味道!”有观众当场下单,说要送给外地的朋友。

工作室的灯光温暖地笼罩着每一位绣娘。她们手中的丝线,仿佛一条条隐形的纽带,连接起不同的民族,也串起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情厚谊。个体的不幸,在集体的温暖与民族的团结中被治愈。叶启莲的故事,就这样被一针一线地,绣进了时代的画卷里,也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

经济互嵌是织就民族团结的“金线”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秦 睿

不同民族成员被共同整合到同一条产业链、同一个市场品牌中,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否会迸发出更为持久而强大的内生动力?答案就在一幅精美的青绣图中、一个小小的“寿桃”馍里。

在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一根普通的绣针,串起的不仅是五彩的丝线,更是汉族、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姐妹的巧思与生计,冶生莲和姐妹们绣法各异,却心意相通。几公里外,林家崖街道村级产销社里,融合了多民族美好寓意的“福禄寿桃”面点,正从传统餐桌走向广阔市场,成为频频出圈的“网红桃”“明星馍馍”,让各族村民的手艺能够真正成为致富的钥匙……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青海以“共富工坊”为支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迈上新层次的缩影。这一创新实践,标志着青海的民族团结工作,已经从以往侧重于情感沟通、文化尊重和政策扶持的“情感联结”阶段,迈入了经济共生、利益共享的更深层次。

在青海,不同民族的成员为了同一个品牌(如“青绣工坊”)、同一个市场(如“下南关街市场”)、同一个社区利益(如“村级产销社”)而共同奋斗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在每天为之努力、从中获得回报的实在事业中。

在西宁市城东区凤凰园社区,当不同民族的妇女为了同一批订单协作分工时,她们在“经济互嵌”中重塑了自我价值与被需要的认同感,这份事业让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叶启莲重拾生活信心,让发展的红利转化为每个个体脸上自信的笑容。下南关街的商户在“经济互嵌”的过程中参与到市场治理当中,成立邻里互助会和构建“摊摊联防”,“勤劳致富”“团结协作”“诚信经营”等共同价值被凸显和强化,从而在心理层面筑起共同体的认同基础。

这种日常化的、生产性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生长土壤,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的命题,转化为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与发展实践。大家不再是帮扶者与被帮扶者,而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市场中的合作者、发展道路上的“命运合伙人”,从“你我”之别走向“我们”之合。

“共富工坊”的成功,得益于青海长期的民族团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是将治理理念、社会资本和组织能力进行系统集成的结果。而这一生动实践证明,经济的深度互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稳固的基石,是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部分,不仅为青海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乃至世界多民族地区的和谐共荣,提供了一个深远启示。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