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唐贞观年间的朝堂之外,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房始终亮着一盏不熄的灯火。这位以雄才大略开创盛世的帝王,不仅在朝堂上励精图治、广纳谏言,更以对书籍的痴迷,尤其是对《史记》《汉书》的深度研读,为后世留下了 “以史为鉴” 的治国典范。他常深夜静坐书房,在泛黄的史卷中探寻
在大唐贞观年间的朝堂之外,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房始终亮着一盏不熄的灯火。这位以雄才大略开创盛世的帝王,不仅在朝堂上励精图治、广纳谏言,更以对书籍的痴迷,尤其是对《史记》《汉书》的深度研读,为后世留下了 “以史为鉴” 的治国典范。他常深夜静坐书房,在泛黄的史卷中探寻兴衰之道,更频繁与大臣们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将史书的智慧融入治国理政的实践,让贞观盛世不仅有政治的清明,更有文化的厚重。
李世民自幼便对书籍抱有浓厚兴趣,登基之后,虽日理万机,却从未放下手中的书卷。在众多典籍中,他对《史记》《汉书》情有独钟。他曾对身边的侍臣说:“《史记》记三代至秦汉之兴衰,《汉书》载西汉二百余年之治乱,二者皆以史为镜,能让人看清为政之得失、君臣之善恶。朕读此二书,非为消遣,实为从历史中求治国之法、求安邦之策。” 这份对史典的清醒认知,让他的阅读从不流于表面,而是带着对治国理政的思考,深入探寻历史背后的规律。
每日处理完朝政,李世民便会径直前往书房。此时天色已暗,宫人们早已为他点亮烛火,将《史记》《汉书》整齐地摆放在案头。他褪去朝服,换上轻便的常服,坐在案前,手持书卷,逐字逐句地研读。遇到重要的段落,他会停下来,拿起笔在一旁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读到历史人物的关键抉择时,他会闭目沉思,想象当时的局势,分析人物决策的利弊。
深夜的书房格外安静,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 “噼啪” 声与他翻动书页的轻响。有时读到兴起,他会不自觉地轻声念出书中的文字,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史学家对话。一次,他读到《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善用人才、终成大业的段落,不禁感慨道:“高祖虽出身布衣,却能知人善任,纳萧何、韩信、张良之谋,方得天下。朕当以此为鉴,广招贤才,方能保大唐长治久安。” 这样的感悟,他常会记录在专门的册子上,日后与大臣议事时,便会拿出来分享。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史书内容,李世民还养成了深夜批注的习惯。在他研读的《史记》中,“项羽本纪” 一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虽称霸一时,却失民心、远贤才,最终自刎乌江,此为刚猛有余、仁智不足之戒。” 在《汉书・文帝纪》中,他则对汉文帝节俭治国、轻徭薄赋的举措批注道:“文帝以节俭兴邦,与民休息,终成‘文景之治’,朕当效仿,轻赋役、减开支,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批注不仅是他阅读的痕迹,更成为他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李世民深知,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因此,他不仅自己研读《史记》《汉书》,还常常在朝会之余或专门召集大臣,一同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每次讨论前,他都会提前确定主题,有时是探讨秦始皇统一六国却二世而亡的原因,有时是分析汉武帝开拓疆土与民生负担的平衡,有时则是评议萧何、曹参等名臣的为政风格。
参与讨论的大臣多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学识渊博之人。他们深知李世民的用意,讨论时从不避讳历史的得失,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一次,众人讨论到汉初韩信的结局,房玄龄认为韩信 “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最终被诛,实为可惜”;魏徵则反驳道:“韩信虽有不臣之心的嫌疑,但刘邦、吕后诛杀功臣,亦失君臣之义,此为后世君主当戒之‘鸟尽弓藏’之祸。”
李世民认真倾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待众人发言完毕后,才缓缓说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韩信之才,可为一代名将,却因恃功自傲而招祸;刘邦虽为贤君,却在晚年猜忌功臣,此皆为朕当警惕之处。朕今日与诸位讨论此事,便是要明晓‘君臣相得’之理 —— 朕当信任功臣、礼遇贤才,诸位亦当恪尽职守、不恃功而骄,如此方能君臣同心,共保大唐安稳。” 这样的讨论,不仅让大臣们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更让李世民的治国思路愈发清晰,君臣之间的共识也愈发牢固。
有时,李世民还会将皇子们召到书房,让他们一同参与历史讨论,从小学会以史为鉴。一次,他让太子李承乾读《汉书・贾谊传》中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的段落,然后问道:“你可知此句之意?” 李承乾回答:“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李世民点点头,进一步教导:“正是如此。昔日秦二世暴虐百姓,导致天下大乱;汉文帝善待百姓,方能开创盛世。你未来若登基为帝,必须牢记‘以民为本’,不可苛待百姓,否则便是动摇国家根本。” 在这样的教育下,皇子们逐渐养成了读史、思史的习惯,也对治国之道有了初步的认知。
李世民对《史记》《汉书》的研读与推广,不仅影响了朝堂与皇室,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读史的风气。他下令将《史记》《汉书》列为国子监的必读书目,让学子们从史书中学习知识、树立志向;他还命人将史书中的重要篇章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通过民间的说书人传播,让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历史、明辨是非。
在李世民的推动下,贞观年间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读史、论史成为当时的风尚。大臣们在处理政务时,常会引用历史典故作为依据;文人墨客则以史为题材创作诗文,歌颂盛世、警示未来。这种对历史的重视,不仅丰富了大唐的文化内涵,更让 “以史为鉴” 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贞观之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如今,千年时光已逝,李世民深夜研读《史记》《汉书》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的治国智慧,却始终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位嗜读史典的明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治国安邦的智慧源泉。他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不仅成就了贞观盛世,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人们在品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来源:雁飘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