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卓华高级中学:以经典为灯,照见学子成长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3:58 1

摘要:在学业压力与多元诱惑交织的当下,如何帮助学子在课外书、手机与高考间找到平衡?长沙卓华高级中学近期给出了独特答案 —— 以先贤智慧为指引,用实践探索构建成长坐标系。近期,由周副校长主持的 “以孟子智慧破当代学子抉择之困” 周一读书会,围绕《鱼我所欲也》展开深度探

在学业压力与多元诱惑交织的当下,如何帮助学子在课外书、手机与高考间找到平衡?长沙卓华高级中学近期给出了独特答案 —— 以先贤智慧为指引,用实践探索构建成长坐标系。近期,由周副校长主持的 “以孟子智慧破当代学子抉择之困” 周一读书会,围绕《鱼我所欲也》展开深度探讨,不仅为学生破解了选择困境,更让学校 “经典润心、策略赋能、素养铸魂” 的办学特色跃然纸上。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千多年前孟子的取舍智慧,在卓华中学的读书会上成为破解学生成长难题的 “金钥匙”。不同于传统经典诵读的形式,卓华中学的经典教育始终紧扣学生实际:周副校长在读书会上,将 “鱼” 对应手机带来的即时满足,“熊掌” 比作高考承载的长远未来,引导学生从 “价值维度” 剖析课外书、手机与高考的关系 —— 高考是人生基石,课外书是素养积淀,而无度使用手机则易沦为时间 “盗贼”。

这样的经典育人并非个例,而是贯穿于卓华中学日常教学的始终。作为学校育人“五大品牌活动”之一,学校会定期开展 “经典与现实” 主题读书会,从《鱼我所欲也》的 “义利之辨” 到《劝学》的 “学不可以已”,每一次探讨都紧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场景。在讲解 “非独贤者有此心,人皆有之” 时,老师会结合考试诚信、时间分配等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 “本心” 就是对长远价值的坚守。 这种 “让经典活起来” 的教育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学生可感可用的成长指南。

卓华中学深知,仅有理念指引不够,还需落地可行的策略支撑学生成长。在读书会提出 “践行‘舍生取义’辩证思维” 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一套 “理性评估 — 动态调整 — 监督执行” 的科学管理体系,帮学生把 “取舍智慧” 转化为日常行动。

针对学生最头疼的手机管理问题,学校没有简单 “一刀切”,而是推出 “电子设备进校园管理办法”:学生进校后需将手机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仅在周末放学时领取;若有特殊情况需使用手机,需向老师申请并在指定区域使用。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组建 “学习监督小组”,签订《手机使用契约》—— 学习日禁用手机,周末使用时借助 Forest 等专注 APP 锁定娱乐功能,若违反约定,需抄写《劝学》全文作为 “小小惩罚”。

在时间规划上,学校指导学生运用 “10 分制评分法” 评估事务价值:将错题整理、真题训练列为 “10 分高收益事项”,无意义刷屏列为 “2 分低价值行为”;同时依据 “帕累托最优” 原理动态调整时间 —— 考前冲刺阶段压缩课外阅读,聚焦高考科目;周末则安排 2 小时深度阅读,推荐《批判性思维》等兼具素养与思维训练的书籍。这种 “弹性规划” 既避免了 “只抓成绩丢素养” 的极端,又让学生学会了 “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破解选择困境的根本,在于让取舍智慧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在读书会强调 “不失本心” 的基础上,学校通过 “价值构建 — 自我复盘 — 实践训练” 的长效机制,帮学生筑牢成长根基。

学校引导学生构建 “价值排序金字塔”:将 “正义”“责任” 置于顶端,作为决策的终极标准 —— 面对考试作弊诱惑时,坚守 “义” 的底线;选择课外书时,优先经典著作而非功利化应试资料;次级目标涵盖学业进步、健康管理,手机娱乐则置于底层,通过 “延迟满足” 机制培养自控力,比如周末完成 3 小时深度学习后,才允许使用 30 分钟手机。

每周的 “自我复盘会” 更是学校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学生以 “义利之辨” 为框架,记录本周选择:“是否因备考拒绝帮助同学解题?”“是否因手机耽误学习计划?”;同时邀请老师、家长参与复盘,借助第三方视角弥补认知盲区。高一年级的一位家长说:“以前孩子总抱怨时间不够用,现在通过复盘,他能主动分析自己的问题,还会和我分享‘舍娱乐保学习’的心得,这种变化让我很惊喜。”

此外,学校还开展情境模拟训练:模拟 “模考临近但想读完某本经典”“同学约玩手机但需整理错题” 等真实困境,引导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比如在 “阅读与备考冲突” 的模拟中,学生提出 “每天 30 分钟碎片阅读 + 周末 1 小时深度阅读” 的方案,既不耽误备考,又满足了阅读需求。这种 “知行合一” 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抉择中熟练运用孟子智慧,形成了稳定的行为习惯。

从一场读书会的智慧碰撞,到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长沙卓华中学始终以 “经典为灯、策略为杖、素养为魂”,既关注学生的高考成绩,更重视他们的长远成长。在这里,孟子的 “取舍智慧” 不再是遥远的古训,而是学生破解成长难题的 “工具箱”;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融入每一天的 “有温度的教育”。

来源:颖颖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