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6年10月12日,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医院里,史迪威将军弥留之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6年10月12日,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医院里,史迪威将军弥留之际。
他已经说不出太多话了。
家人守在床边,谁也没料到,他突然低声说了一句:“我真想扔下铁锨,到中国去找朱德,扛起枪和他并肩作战。”
铁锨。
不是军刀,不是望远镜,是铁锨。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突兀,但并不是胡言乱语。
因为就在两年前,他还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着全力抗战的计划。
他在中国的那段经历,至今仍是中美军事合作史上最复杂也最具争议的一章。
而他和朱德之间那份没能完成的战友情,也从这一句话开始,被后人重新注意到。
要说这事儿,得从他为什么来中国说起。
那会儿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没多久。
美国急着在亚洲开辟战场,罗斯福决定派一位了解亚洲事务、作风强硬、能压得住场面的将军去中国。
这人选一拍即合,就是史迪威。
他不是那种西装革履的外交型将军,出身西点军校,打过一战,在菲律宾、缅甸都待过,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兵们私下叫他“乔老爷”。
虽然话不多,但眼神锐利,做事雷厉风行。
可他一到重庆,就发现自己陷进了一个麻烦窝。
那时候中国抗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
国民政府兵力疲弱,财政吃紧,内部腐败严重。
史迪威受命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同时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名义上是支援,实际上是捏着美援的命脉,直接插手国军指挥系统。
这下子,问题就来了。
蒋介石对他一开始还有点期待,但很快就发现,这人不好摆布。
史迪威对国民党军队的评估写得直白到近乎刺耳:“指挥混乱,装备浪费,士兵训练不足,军官脱离实际。”他不是只在报告上说,还当面质问,甚至想接过指挥权亲自上阵。
蒋介石哪能忍?在他的日记里专门写下:“此为平生所受最大之耻辱也。”
两人关系迅速恶化。
史迪威把重庆的腐败看得透透的,蒋介石却觉得他目中无人、干涉内政。
几番争执下来,连罗斯福都看不下去,只能出面调离史迪威。
不过有意思的是,他在国民党这边吃了瘪,却悄悄对延安那边起了兴趣。
当时美军在中国设有观察组,史迪威特别批准了一支队伍前往延安,亲眼看看这支传说中“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兵民关系好”的共产党军队。
带队的是包瑞德上校,他原本只是例行公事,没想到在延安见了朱德、周恩来后,彻底改观。
“他们不像国民党那边那样坐办公室、等命令,”包瑞德后来回忆,“朱德跟士兵一起吃饭,一起行军,讲话很有分寸。”
回到重庆后,包瑞德向史迪威汇报时,说了一句很重的话:“中国的未来,在延安。”
这句话,史迪威记住了。
他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亲自去延安一趟。
可惜,时机不等人。
还没等他动身,蒋介石就向华盛顿施压,最终把他从中国战区调走。
他临走前,特意写了一封信寄给朱德,说自己“未能与您联合作战,深感遗憾”。
信里并没有太多外交辞令,反而像一位老兵对另一位老兵的坦率告别。
信是通过中间人转交的,随信还有一件皮夹克。
那会儿这种皮夹克在中国极其罕见,算是战地军官的标配。
朱德收下后,一言未发,轻轻放进箱子里。
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两人之间唯一的“会面”。
1945年抗战胜利。
史迪威早已回到美国,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
可他始终没忘中国。
他知道,那个国家很快又要陷入另一场内战。
而他曾希望促成的国共联合抗战,已经彻底破产。
一年后的深秋,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他女儿后来回忆,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在翻看一张旧地图,指着延安的位置发呆。
那句“扛起枪和朱德并肩作战”的话,就是那个时候说的。
朱德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
1987年,史迪威的女儿带着家族成员一行15人来到北京,请求拜访朱德的夫人康克清。
那时候朱老总已去世十多年,康老夫人还住在中南海。
她听说来意后,点头说:“让他们来吧。”
接见那天,康克清穿着深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她听完史迪威女儿转述父亲的临终话,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了一句:“他是真心的。”
那年是中美建交后的第九年。
2015年,中国政府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地向史迪威家族寄去一枚纪念章。
史迪威的外孙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们家一直保留着他在中国战时写的日记,那些都是他最珍惜的记忆。”
说起来,当年蒋介石也曾授予史迪威“青天白日勋章”。
不过他没收。
助手劝他接受,史迪威摇头:“我不戴那种勋章。”
皮夹克朱德收下了。
勋章他却留在了抽屉里。
参考资料:
美军观察组编,《延安观察组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何方,《国共关系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史迪威著,陶涵编,《史迪威日记》,东方出版社,2003年。
包瑞德口述,张晓辉译,《延安纪行:一位美军上校的亲身经历》,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
康克清口述,《朱德的革命岁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来源:春秋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