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扛“八弹”:红旗-13首次亮相,轻型合成旅的“新快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9:01 1

摘要:据央视国防军事频道10月25日《国防军事早报》节目报道,我军新列装的红旗-13(ADK-13)防空导弹系统实弹射击画面首次公开。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某轻型高机动合成旅历经3个昼夜的连续测试,完成30多次模拟发射后,成功实现该装备的首次“空中开花”。

据央视国防军事频道10月25日《国防军事早报》节目报道,我军新列装的红旗-13(ADK-13)防空导弹系统实弹射击画面首次公开。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某轻型高机动合成旅历经3个昼夜的连续测试,完成30多次模拟发射后,成功实现该装备的首次“空中开花”。

报道称,这套由导弹发射车、雷达探测车组成的防空系统,全系基于猛士车族底盘打造,发射车可实现“一车八弹”配置,精准填补了轻型高机动合成旅的防空火力空白,被军事专家称为“低空目标的专属克星”。

要理解红旗-13的战术价值,得先看清轻型合成旅的“防空痛点”。过去轻型高机动合成旅主打快速部署,装备以装甲车、突击车为主,防空主要靠单兵便携式导弹和少量牵引高炮。单兵导弹射程仅5公里左右,打不了远距离目标;牵引高炮机动性差,跟不上部队的穿插节奏。俄乌战场已经证明,无人机、巡飞弹这类“低慢小”目标能轻松撕开这种薄弱防空网。红旗-13刚好对症下药:18公里的最大射程、20米至7500米的射高,刚好覆盖合成旅作战正面的低空区域,让部队在机动中不再“裸奔”。

“一车八弹”的设计是红旗-13最直观的亮点,这背后是火力持续性的质变。它的前身是外贸型FB-10A导弹系统,而即将取代的红旗-7B仅能“一车四弹”,载弹量直接翻倍。

央视画面中虽只展示了两枚待发导弹,但实战配置下,发射车通过八联装发射架可一次性携带八枚导弹,配合弹药装填车,单车就能应对多波次目标攻击。更关键的是,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体三分之二长度都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快速加速到高亚音速,面对无人机蜂群时,不用频繁装填就能形成密集拦截火力。

猛士车族底盘的加持,让红旗-13真正实现“伴随防空”。这款系统采用CTL181A型6×6底盘,与合成营的CSK181猛士装甲车同属一个技术体系,战斗全重仅14吨,最大时速能到120公里,续航里程达700公里。

不管是高原山地还是泥泞土路,它都能跟上轻型合成旅的机动节奏,甚至能在行进间完成目标搜索和发射准备,从停车到开火的反应时间仅需8秒。更省心的是,它能共享猛士车族的后勤保障,维修、备件都能和现有装备通用,大幅降低了部队的保障压力。

红旗-13的“精准打击”能力,藏在双重制导和雷达系统里。它采用“修正指令+红外凝视成像”复合制导体制,相当于给导弹装了“双重导航”:雷达指挥车先给导弹指引大致方向,接近目标时,导弹自带的红外凝视成像导引头能精准锁定目标细节,哪怕对方释放红外干扰弹也很难脱身 。配套的雷达探测车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能360度全向探测,探测距离超50公里,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拦截。就算雷达被电磁干扰,发射架中部的光电观瞄仪能立刻接手工作,确保系统不会变成“瞎子”。

实战履历更能证明它的可靠性,毕竟这款装备是“从战场走回来的”。其外贸版FB-10A早已在苏丹战场接受过考验,今年10月成功击落过土耳其的“袭击者”察打一体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翼展6米,最大起飞重量700公斤,是中东战场的常见型号 。

自用版红旗-13在此基础上做了雷达升级,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仅能打大型无人机,对付小型FPV无人机、巡航导弹也不在话下。单发杀伤概率达0.85,意味着十发导弹能稳定击落八个目标,对付蜂群攻击绰绰有余。

红旗-13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轻型合成旅梯次防空网的核心一环。在作战体系中,它负责1-20公里的中远程拦截,而SWS3型35毫米弹炮结合系统以每分钟5000发的射速负责2公里内的末端防御,再搭配基于同一底盘的10千瓦级激光防空系统,形成“导弹打远、火炮补近、激光扫漏”的三层防护网 。

比如无人机蜂群来袭时,红旗-13先击落远距离的指挥型无人机,漏网的小型无人机由激光武器“以光制空”,单次发射成本仅几美元,完美解决了“用昂贵导弹打廉价无人机”的成本难题。

对比全球同类装备,红旗-13的综合优势很突出。美国“复仇者”防空系统也是轮式底盘,但仅能“一车四弹”,射程还比红旗-13短2公里;俄罗斯“道尔-M2”虽能垂直发射,但底盘太重,跟不上轻型旅的机动节奏。红旗-13的优势在于平衡了“火力、机动、成本”三大要素:载弹量比同类轻型系统多一倍,重量却只有重型防空系统的五分之一,且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技术路径,成本比全新研发降低了30%。这种性价比,让它能快速批量列装一线部队。

从战略层面看,红旗-13的列装标志着轻型合成旅向“完全体”转型。东部战区72集团军作为快速反应部队,换装后防空营杀伤力提升3倍,可独立执行濒海突击、山地穿插等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运-20运输机快速投送,让轻型合成旅在高原、海岛等复杂地域快速构建防空屏障。比如在中印边境,印军大量部署无人机进行侦察,红旗-13到来能直接压制这种优势;在南海岛礁,它可与驻岛部队协同,应对无人机的“灰色地带”骚扰。

当然,红旗-13也有明确的定位边界,它专注于中近程低空防御,无法替代红旗-9B这类远程防空系统。但在它的任务区间内,其性能刚好契合现代战场的需求——俄乌冲突中,近80%的空中威胁都集中在1-20公里的范围,这正是红旗-13的“主战场”。它的出现,本质上是把防空资源精准投放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体现了我军“按需配装”的装备发展思路。

红旗-13的亮相,是我军防空体系精细化发展的缩影。它没有追求“全能”,而是聚焦轻型旅的核心需求,用“高机动+强火力+低成本”的组合拳,破解了无人机时代的地面防空难题。

报道称,当我军一辆辆载着八枚导弹的猛士车驰骋在训练场时,轻型合成旅终于有了能跟得上、拦得住、用得起的“移动防空盾”。

来源:欧罗风行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