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八世纪后期到十二世纪初期,即唐中叶到宋室南渡的这段时期,既是封建国家与制度的大变革期,又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时期,还是封建历史上全面进入南盛北衰的时期。本书《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的“南移”是个大概念,这段革鼎、肇始今日格局的进程长
潮新闻客户端 裴雯
公元八世纪后期到十二世纪初期,即唐中叶到宋室南渡的这段时期,既是封建国家与制度的大变革期,又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时期,还是封建历史上全面进入南盛北衰的时期。本书《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的“南移”是个大概念,这段革鼎、肇始今日格局的进程长达300余年,但真正切回历史节点看,此转捩点只有一年零九个月。
靖康之变后,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七月宣布“巡幸”东南,十月搬至扬州,后一年零四个月扬州为临时政治中心。短短不到两年,享国167年的北宋灭亡、南宋开启,此间宋廷完成了中央政府从汴京-南京-扬州、即由北向南的转移。及后在江南境内,高宗赵构辗转于建康、越州、海上、临安等地,最终定都临安(杭州)。
被迫偏安一隅虽耻,但赵构却也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往后说,金人吓跑了赵构,蒙古灭金时又吓跑了金哀宗;往前数,赵家自己就出过同样想跑的真宗皇帝。只是一个没跑成,一个跑成了。
逃跑未果的真宗和跑到江南的高宗,往大处看是一个王朝处于上升期和灭亡期各种综合因素、实力的差异;往细处看,是占据朝堂高位的权臣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也就是当时南移得以实现的政治背景。
真宗朝辽人南下,江南人王钦若、四川人陈尧叟等人主张迁都,战战兢兢的真宗也想跑,但北宋初期是北人在宋廷掌握话语权,具体以寇准为首的北方地主集团反对南迁,因此有了御驾亲征、“澶渊之盟”和随之而来的一百二十年和平期。到北宋末期,南方地主阶级集团在朝堂上呈压倒优势,时值金人入寇,南人高官要臣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张南移,于是宋廷迁徙、南宋开启。
以上,南宋迁都的军事背景是金人南侵、宋廷不敌;政治背景是南人群臣把持朝政、力主南迁。
而经济背景是,经靖康变“今汴都蹂践之余不可复处”,北宋都城已山河凋敝,与其靠东南经济来传输、供养、重建一座北方都城,不如直接迁都南地。江南地区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财富,都有利于国家的维持和巩固,所谓“东南久安,财力富盛,足以待敌。”当年,被宋太宗一句“在德不在险”否掉的迁都,历经七朝后,终于在他这一脉最后一任传承手中仓皇完成。
最后是这场古代中国社会中心大转移中,关于人的背景:
当时北宋百姓被迫去国离乡有如下几个理由,首先一定是为了活命,无论是逃避战火杀戮、还是金人治下的民族压迫,只有逃到南方才能有生机;其次,宋廷统摄的战略转移,或放弃部分区域、或战线转移,继而迁走部分人口,留给金人空城;再次,“因为政治中心南移,北方地主阶级望之以为‘正朔’所在。而当时驻在临安的南宋政府,也正是代表汉族政权的一面旗帜。”因此,归附正统也是部分群体南移的理由;最后,南方受战火波及较小,利于生产经营,希图过安定生活和重振家业的部分群体也主动南迁。
从地理位置看,大量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和四川。从时间线看,自金兵入寇至绍兴合约签订,即1125年至1142年前后约十七年间,呈现农民、皇族、贵族、官僚、士人、大小地主、商贾、手工业者等全阶层的南渡。正是在此庞大人口的基础上,各行各业也实现南地再起,比如军器制造业、印刷业、土木营造业等,甚至连娱乐业的瓦子也不甘其后。
一个新的宋廷再次成形,一个新的南宋朝开启。此后一百五十年间,有人悲,“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有人喜,“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