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说起曾国藩,大家想到的都是湘军统帅、晚清名臣这些响当当的头衔。
可就是这位清朝大佬在一百多年前随手做的几件小事,竟然影响了新中国两位科学巨人的命运。
一个是拿了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另一个是造原子弹的邓稼先。那么,曾国藩跟这两位大科学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邓稼先家的故事,得先从他们家族的名人祖先邓石如讲起。
这位老先生在清朝时,是篆刻界的大腕儿,《清史稿》里专门给他立了传。
邓家本来就是搞文化的,书法、篆刻这些玩意儿在他们家就跟吃饭一样平常。
到了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邓稼先的曾祖父邓传密出生。这个邓传密从小就跟着家里学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清朝同治年间,邓传密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曾国藩。
曾国藩当时正忙着镇压太平天国,手下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帮他处理各种文书、出谋划策。
邓传密就这样进了曾国藩的幕府,成了一名幕僚。两个人都爱好书法,这一聊就聊到一块去了。
曾国藩很欣赏邓传密的才华,平时没事就让他帮忙写写字、出出主意。这段经历对邓家来说,可太重要了。
邓传密去世的时候,他儿子邓艺孙才14岁。这个年纪的孩子,父亲没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日子能有多难过可想而知。
邓艺孙从小就聪明,脑子特别好使。17岁那年,他考中了秀才。要知道在清朝,秀才可不是随便考考就能中的,得有真本事才行。
这时候,曾国藩的余荫就显现出来了。因为邓传密生前跟曾国藩关系好,左宗棠这些大人物也都知道邓家。
他们看邓艺孙是个人才,再加上念着邓传密的情分,就帮了邓家不少忙。
到了光绪末年,邓艺孙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办学堂、教书育人,把邓家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邓艺孙的儿子,就是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邓以蛰长大后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在学术界很有地位。
而邓稼先呢,更不用说了,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你想想看,要是当年曾国藩没有重用邓传密,没有给邓家这个平台,后面的事情会是什么样?
再说说杨振宁家的故事。这一家的起点跟邓家不太一样,他们走的是武将路线。
杨振宁的曾祖父叫杨家驹,在清朝是个绿营的都司。都司这个官,是正四品,管着一方的军务,算是中等偏上的武官了。
杨家驹是安徽太湖县人。当时清朝的绿营其实已经不太行了,战斗力远不如从前。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朝廷主要靠的就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杨家驹能当上都司,很可能就是跟着曾国藩打仗立了功。那时候打仗,只要你肯卖命、能打胜仗,曾国藩这种带兵的大佬就会提拔你。
1862年,杨家驹的儿子杨邦盛出生了,也就是杨振宁的爷爷。
杨家驹当了几十年的官,1877年卸任之后,全家从太湖县搬到了合肥县。这一搬,杨家的命运就开始转变了。
杨邦盛小时候家里条件还可以,毕竟父亲是个四品官。可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开始中落。
清朝末年,整个社会都在动荡,武官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杨邦盛倒是个有志气的人,1880年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算是读书人的入门证了。
考中秀才之后,杨邦盛开了个私塾,就是那种小型的蒙学馆,教小孩子认字、读书。
这活儿挣的钱不多,养家糊口都紧巴巴的。杨邦盛自己有好几个孩子,可因为家里穷,没法让所有孩子都去读书。他只能挑几个聪明的,重点培养。
1896年,杨邦盛的儿子杨克纯出生。这个孩子后来改名叫杨武之,就是杨振宁的父亲。
杨武之从小就表现出数学天赋,他父亲虽然手头紧,还是咬牙供他读书。
这个决定太对了,杨武之后来成了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中国数学界很有名气。
杨邦盛的晚年过得不太顺。1904年前后,他给一个叫段芝贵的人当师爷,就是那种给当官的出主意、写文书的幕僚。
可惜好景不长,1908年左右,杨邦盛感染了鼠疫,没多久就去世了。
杨邦盛去世的时候,杨武之才10来岁。一个少年失去父亲,日子有多难可想而知。
不过杨武之争气,靠着自己的努力,一路读书考学,最后成了大学教授。他儿子杨振宁更厉害,直接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了中国人的骄傲。
曾国藩在同治年间提拔杨家驹、重用邓传密,这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日常工作中的平常事。
曾国藩一辈子提拔了那么多人,重用了那么多幕僚,这两个人在他眼里可能根本不起眼。
可就是这两个平常的决定,影响了两个家族的命运。
杨家驹立了军功,拿到了都司的职位,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至少给后代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础。
杨邦盛能考中秀才、办学堂,就是靠着这个基础。要是杨家驹当初没有跟对人,可能连这点家底都没有。
邓家的情况更明显。邓传密进了曾国藩的幕府,不光自己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还给儿子留下了宝贵的人脉。
邓艺孙14岁就没了父亲,要是没有曾国藩留下的这层关系,一个穷书生想出人头地,难度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正是因为邓传密当年在曾国藩那里干得不错,左宗棠这些人才会照拂邓艺孙,让他有机会从事教育工作。
这两家人从清朝末年一路走来,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能保住书香门第的传统,能让子孙后代继续读书做学问,这本身就不容易。
很多家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都散了、垮了,能传承下来的没几家。
杨武之和邓以蛰这两位,一个搞数学,一个搞美学,他们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
他们能在那个环境下接受良好的教育,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跟家族的积淀分不开。
到了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一代,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了。
一个在海外拿诺贝尔奖,一个在国内造原子弹,两个人走的路完全不同,但都为中国争了光。
杨振宁1922年出生,邓稼先1924年出生,两个人还是同学、发小。
他们能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在科学领域做出顶尖的成就,离不开父辈的培养,更离不开家族几代人的积累。
杨武之是清华大学的教授,邓以蛰是北大的教授,这两家人在民国时期就是知识分子家庭的代表。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跟曾国藩有什么关系?他们家能出人才,是因为自己努力。这话没错,但问题是,努力也需要机会。
要是杨家驹没有得到提拔,杨家可能就是个普通的贫民家庭,孩子想读书都读不起。
要是邓传密没有进曾国藩的幕府,邓艺孙失去父亲之后,很可能就要靠打工维持生计,哪还有机会继续读书、从事教育?
从曾国藩的角度来说,他一辈子做了那么多大事,打败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都被写进历史书里,人人都知道。
可他随手帮的那些小忙,提拔的那些小官,重用的那些小幕僚,这些事情在当时根本不起眼,可能连他自己都没当回事。
结果呢,一百多年之后,这些小事的影响反而更加深远。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邓稼先造出原子弹,这两件事的影响力,可能比曾国藩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要大。
曾国藩当年可能想不到,他随手提拔的两个人,会影响到一百年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杨家和邓家能出科学大师,靠的是几代人的积累和努力,但最初的那个机会,确实跟曾国藩有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老话一点都没错。我们今天享受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源于某个不知名的人在很久以前做出的某个决定。
【信息来源】
1.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三·邓石如传
2. 杨振宁,《父亲和我》,载于《读书》杂志1980年第9期
3. 许渊冲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九州出版社,2012年
4. 邓稼先生平事迹编纂委员会,《邓稼先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5. 《曾国藩全集》书信卷、日记卷,岳麓书社,2011年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