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陇南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文化多元融合,盛产花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陇南通过电商推广销售农产品,经济效益显著,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
陇南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文化多元融合,盛产花椒、油橄榄、核桃、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陇南通过电商推广销售农产品,经济效益显著,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陇南电商扶贫模式。
一、实践探索
1.政府引导,适时出台政策支持。陇南市、县(区)、乡(镇)政府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高度重视电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成立电商工作机构和电商协会,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具体政策,设立电商专项扶持资金,从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农产品电商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产品电商已经成为陇南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全市共开办1.59万家网店,既帮助农户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销售农产品,又增加了就业。
2.善于创新,建立电商服务体系。陇南农产品电商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立地条件,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成1个市级电商中心、9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95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整合邮政、快递企业,开通“陇南电商专线”,实现行政村物流配送全覆盖。大力发展平台型电商、自营型电商、社交电商等,自2020年以来进一步转型升级、丰富内涵,积极开展短视频、直播带货、跨境电商和同城配送,电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迭代升级。
3.以销促产,倒逼产业提质增效。以电商市场为导向,及时抓取和研判电商平台关于农产品销售的去向、数量、种类、受欢迎程度等情况,实现以销促产,倒逼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电商为桥梁,创建“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的新模式。把电商团队植入农业公司,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大市场。通过电商平台反馈的销售数据,指导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制定次年生产计划,实现了“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种多少”的良性农产品供需局面。
4.坚守初心,开创七路助农模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陇南电商建立益农机制,开创“培训强农、村点惠农、平台联农、网销富农、订单益农、业态带农、数商兴农”的电商“七路助农”新模式和新实践。以“相约陇之南”小程序为基础,以社交裂变为引流方式,建成集名片创建、分享、管理等为一体的陇南电商名片系统,为陇南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打下坚实基础;依托电子名片系统,建成集宣传、推广、引流、销售为一体的陇南电商云仓系统,为网货农产品提供了新的云端平台。
5.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品牌建设。陇南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品质、口感享誉国内外。2019年甘肃省正式推出农产品“甘味”品牌,“甘”字语义双关,既代表甘肃,又寓意产品的“甘甜”品质,陇南市深入挖掘“甘味”品牌的内涵,全面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如包装、Logo)、品牌故事(如产地文化、种植理念),建立差异化形象,提升农产品辨识度,打破了电商平台同质化竞争。同时,品牌化赋予农产品情感价值或功能价值,如“龙井43号”“宕昌百花蜜”。
6.安全优先,依法保障产品质量。坚持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管控,从种植前的农业投入品开始实施执法监管,政府有关部门每年联合开展春季和秋季农资打假活动,确保农资产品质量安全。定期与不定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督抽查和例行风险监测,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和建立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工作机制,督促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自2020年以来,陇南办理农产品质量违法案件40件。
二、制约因素
1.基础设施设备问题。一是交通条件受限。陇南地形以山地为主,部分乡村交通不便,尤其是偏远山区运输成本高、时效性差,影响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和客户体验。二是冷链物流缺失。多数农产品(如鲜果、菌类)需冷链支持,但陇南冷链仓储和运输网络不完善,导致损耗率高,制约高附加值农产品上行。三是网络覆盖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宽带和移动网络信号弱,影响直播带货、在线交易等农产品电商活动的开展。
2.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一是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分散,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分级体系和品牌包装,难以满足电商平台对产品规格化的要求。二是深加工能力弱。初级农产品居多,本地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附加值低,电商竞争力不足。三是供应链整合不足。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条松散,缺乏专业化电商供应链团队,导致货源不稳定、品控难度大。
3.电商运营能力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短缺。缺乏既懂农业又熟悉电商运营、营销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农户自主运营网店或直播的能力有限。二是品牌影响力不足。虽有个别区域品牌(如“陇南花椒”)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整体品牌化程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差异化卖点。三是营销手段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电商平台(如淘宝),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模式应用不足,短视频、直播等内容营销水平参差不齐。
4.网上执法监管问题。一是执法人员很难适应网上执法模式。一直以来,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都采取线下执法的模式,对于新形势下通过网络开展事实认定、证据调取、违法所得计算等执法活动,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二是网上违法行为的管辖权存在争议的情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其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往往在不同的地域,因生产者、销售者的违法行为导致不同区域的执法部门产生管辖权争议,造成网上农产品执法的困境。
三、路径选择
1.依据市场需求,持续培育山地特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立足“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依据电商市场和线下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的品种和数量,形成农业产业与线上线下市场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电商专属农特产品,如小包装、预制菜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业特色产业链、供应链。
2.立足生态优势,运用智能设备实现消费者远程监控。立足陇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的自然优势,充分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运用监控摄像头、摄像机全程拍摄农产品的种植、生长和加工过程,让消费者远程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数据互动,运用大数据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
3.创新营销方式,打造多元素融合农产品电商的新模式。鼓励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探索设立农产品品牌消费体验馆、农产品发布中心、产地品牌加工场等,打造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推进陇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农产品电商,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
4.推进品牌建设,提升“甘味”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按照《甘肃省甘味农产品品牌培育管理条例》规定,全面推进“甘味”农产品品牌的培育、认定、推广、保护,突出“甘味”农产品绿色、有机、道地特质,聚焦花椒、油橄榄、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标准化生产。鼓励电商经营主体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甘味”农产品营销活动。
5.加强执法监管,确保电商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的协作机制,加大电商销售农产品的执法监管力度,对于非法生产、销售农产品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准确记录生产经营信息,保障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单位:王庆云,甘肃省陇南市农业农村局;王润琴,甘肃省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王天乐,甘肃农垦平凉农业总场;唐治国,兰州大学)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