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应当崇尚法治与契约精神的社会里,工会是工人的护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最基本的平衡装置。但在现实中,这道“护盾”早已锈迹斑斑,甚至成为摆设。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肆无忌惮地突破劳动法规底线,压榨员工、规避责任,却往往可以毫发无损。夹在二者之间的,正是最沉默、最无
在一个应当崇尚法治与契约精神的社会里,工会是工人的护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最基本的平衡装置。但在现实中,这道“护盾”早已锈迹斑斑,甚至成为摆设。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肆无忌惮地突破劳动法规底线,压榨员工、规避责任,却往往可以毫发无损。夹在二者之间的,正是最沉默、最无力、也最易被牺牲的群体——普通劳动者。
他们是每天凌晨还在配送的骑手,是月薪三千却996的程序员,是用青春换来流水线产出的女工。他们理应是社会前进的基石,但在现实中,却常常成为“合法压榨”的对象。
为什么?因为他们本应拥有的那把“盾牌”——工会,早已不再硬气。
工会:纸面权力,现实软肋
根据中国《工会法》,工会拥有广泛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谈判权。从企业制度变更到员工裁员、从集体合同签署到劳动争议协调,工会都应该是不可缺席的一方。理论上,它应当是企业内部最懂员工、最敢发声、最有力量的组织。
但现实中,多少企业的工会形同虚设?多少员工连“工会主席是谁”都不知道?在遭遇加班压榨、绩效考核不公、劳动合同违法解除等问题时,工会往往“没听说”、“不回应”、“不介入”。
这种“不硬气”,有制度原因,也有深层结构问题。
首先是组织依附性。多数企业工会干部由企业高层或人力资源部委派、选举走过场,工会经费也由企业掌控。在这种结构下,工会更像是“老板的一个部门”,它要对企业“负责”,而非真正代表工人。
其次是行为惰性。一些工会自我定位模糊,认为自己是“搞团建的”、“发福利的”,不愿卷入劳资冲突。甚至在关键时刻,劝员工息事宁人、劝员工“为大局着想”。
再次是制度缺位。即使工会想维权,也缺乏专业的谈判代表、法律支持和组织动员能力。与欧美工会动辄拥有几十名法律顾问、专业谈判员不同,中国的基层工会往往连参与劳动仲裁的经验都没有。
这就导致,工会明明有法定权力,却始终“用不上”,也“不敢用”,更“没人逼它用”。
企业:成本为王,规则靠边
在工会的软弱面前,一些企业肆意妄为。
大量用人单位规避签订正式劳动合同,采用劳务派遣、外包甚至“实习生”名义;
超时加班成常态,加班工资“有名无实”;
绩效考核模糊随意,成为变相裁员与降薪的工具;
员工刚提出维权,立刻遭遇“降职调岗”“考核不合格”“人事清理”……
而当劳动者想维权时,才发现企业流程设计精密、法律漏洞利用娴熟:签合同时的格式条款、提前设置的免责协议、甚至引导员工主动“提出辞职”,让一切看起来“合法合理”。
不少企业将劳动法规视为“可以谈的建议”,将工人视为“可替换的螺丝钉”。只要员工维权意愿不强、工会不吭声、监管不够紧,违法成本远低于合规成本,谁还会主动守法?
劳动者:孤立无援的沉默多数
当企业不守法、工会不护航时,真正受伤的,是每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劳动者。
他们想争取权利,却找不到有力的代理者;
他们想讨回公道,却发现维权程序复杂、胜诉率低;
他们更担心,因为维权而被打入“职场黑名单”,一纸仲裁文书成了求职时的“污点”。
于是,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沉默。他们咬牙忍受着工作强度,生怕哪一天成为被裁名单;他们把吐槽发在社交媒体上,却没有一个机构能真正为他们出面。
这不是不愿争取,而是被逼无路;不是不懂维权,而是知道孤身难敌巨兽。
悲哀的,不只是劳动者个人
当工会制度无法正常运行,企业肆意规避法律,劳动者不断流失信任时,悲哀的绝不仅是个体,而是整个社会。
它打击了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让“合法守规”成了“高成本”;
它破坏了劳资之间的信任,使对立情绪在代际之间不断积累;
它削弱了社会的公平感,让“努力工作”变成一场徒劳的自我牺牲。
更深远的,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腐蚀——法律被架空,制度被挪用,劳工权利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让人对制度正义产生怀疑。
出路:从制度“纸上”走向“现实之中”
真正想要改变这一切,不能只靠个体“勇敢站出来”,也不能寄望企业“良心发现”,更不应让工人“继续忍一忍”。
我们需要更强的制度修复:
1. 让工会真正“独立”运行
工会的组织结构必须改革,脱离对企业的依赖,由职工真正选举产生,并拥有独立财务、法律团队、外部支持渠道。
2. 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提高违法用工的代价,让违法成本远高于守法成本。不能只是罚款,而应连带影响企业信用、资质与投融资能力。
3. 建设更多行业性、区域性工会联盟
特别是针对灵活就业者、外卖骑手、直播打工人等新群体,应设立跨企业、跨平台的工会机制,保障其集体谈判权。
4. 完善公众法律援助与司法通道
简化劳动仲裁程序,扩大公益法律援助力量,让普通劳动者维权成本大幅下降、维权成功率大幅上升。
在理想的社会图景中,工会是劳动者手中的盾,企业是契约下的合作者,而劳动者,是支撑经济和社会的真正主体。
但在今天,盾已生锈,契约被撕,主体变成了牺牲品。
工会不硬气,企业不守法,最终造成的,不只是一个劳动者的悲哀,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不安。
因为,哪怕你今天不是被剥削的那一个,也很可能成为明天沉默的那一个。
是时候,重新拾起这把属于劳动者的盾了
来源:浩哥闲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