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下10度的清晨,北京车主王女士站在车外拍了十分钟车门,隐藏式门把手冻得死死的,怀里的孩子哭个不停;高速上突然下雨,李先生盯着中控屏划了三次菜单才找到雨刷控制,差点追尾前车。打开汽车论坛,这类吐槽随处可见——很多车企忙着堆科技感,却把最基础的实用功能改得面目全
零下10度的清晨,北京车主王女士站在车外拍了十分钟车门,隐藏式门把手冻得死死的,怀里的孩子哭个不停;高速上突然下雨,李先生盯着中控屏划了三次菜单才找到雨刷控制,差点追尾前车。打开汽车论坛,这类吐槽随处可见——很多车企忙着堆科技感,却把最基础的实用功能改得面目全非。2025年车友圈票选出5个被骂得最凶的反人类设计,不仅折腾人,有的还藏着安全隐患。
1. 隐藏式门把手:为0.01风阻赌安全的鸡肋货
车企最爱吹的就是隐藏式门把手能降风阻、增续航,说能降低0.01Cd风阻,换来5-10公里续航提升。但实测数据根本没这么神,实际风阻只降0.12%,百公里省电不足0.18度,这点收益在日常使用里几乎感觉不到。
可它带来的麻烦却是实打实的。北方车主冬天全靠破冰开门,喷热水怕冻裂外壳,用钥匙撬又怕留痕,手指冻得通红是常事。南方阴雨天更糟,洗车或下雨后,门把手缝隙里全是积水,关车门时水顺着门缝流进车里,脚垫能湿一半,下车还得甩鞋里的水。
更要命的是安全隐患。有车主遭遇事故后,电动门把手机构失灵弹不出来,耽误了逃生时间;还有人带娃出门,一手抱娃一手按把手,刚把孩子放进车里,把手突然缩回,车门砰地关上,只能在车外拍门求助,路人还以为是偷车的。2025年4S店数据显示,这套机构的维修率比传统把手高3倍,换一套电机就得800块,妥妥的奢侈品配置。
好在现在有转机,工信部已经在征集门把手安全建议,准备出台强制标准,理想等车企也开始回归半隐藏设计,总算听进了用户的吐槽。
2. 全触控中控:开车分心的隐形杀手
现在新车几乎都爱搞超大触控屏,把空调、座椅调节甚至雨刷控制全塞进去,美其名曰科技感。但这东西开起车来简直是灾难,调个温度得视线离开路面1.6秒,事故风险直接骤升2.3倍。
有位豪华车车主吐槽,座椅记忆键藏在三级菜单里,每次换驾驶人都得折腾七八分钟,跟操作医疗设备似的复杂。更崩溃的是车机死机,有车主夏天遇到中控屏黑屏,空调直接罢工,车里跟蒸笼一样,只能开窗通风,高速上吹得满脸是灰。
最反直觉的是把基础功能藏得极深。有新势力车型调节后视镜,得先唤醒语音助手,再滑动屏幕找设置,最后用方向盘旋钮调角度,一套操作下来,后面的车都按了好几次喇叭。懂行的车主说,车企这么设计根本不是为了高级,无非是省了物理按键的成本。
还好市场在倒逼改变,吉利星越L等车型已经开始在屏幕侧边保留空调实体旋钮,某新势力品牌也把常用功能固定在屏幕侧边栏,总算不用再跟屏幕斗智斗勇了。
3. 无遮帘全景天窗:夏天能煎蛋的移动桑拿房
销售推销时总说全景天窗能看星空、显通透,但买回家才发现是移动桑拿房。车企搞这设计,很多时候是为了抵消电池侵占的垂直空间,用星空顶营销掩盖成本缩减,根本没考虑实际体验。
盛夏实测最有说服力,就算厂家号称99%防紫外线,中午晒一两个小时,车内温度能飙到50℃以上,方向盘烫得握不住,座椅坐上去跟贴了暖宝宝似的。车主只能自己花钱买遮阳帘,装上后又跟普通天窗没区别,完全成了智商税。
冬天也不好过,冷风从头顶灌进来,膝盖冻得发麻。更糟的是漏水风险,用个三五年密封胶条老化,下雨时水顺着缝隙渗进车内,后排座椅能湿一大片,维修时还得拆顶棚,少则几千块维修费。2025年车友圈调查显示,全景天窗的使用率不到5%,但投诉率却占了内饰问题的27%。
现在五菱等务实的车企,已经开始给全景天窗标配遮阳帘,算是踩过坑后学聪明了。
4. 反人类储物设计:放瓶水都费劲的空间浪费者
很多车看着空间大,实际储物设计全是设计师的傲慢。最常见的就是杯架和挡把离得太近,手动挡车型换挡时胳膊肘总能碰到水瓶,一不小心就碰翻,水流进电子挡位区直接引发故障。
有日系车曾因中控台储物格精准卡手机被吐槽,车主们被逼得开发出矿泉水瓶固定法、纸巾盒垂直放置术等魔改方案,相关教程在抖音播放量都过亿了。直到三年后车企才改款,给扶手箱加了分区隔板,还加了个放高速收费卡的票据夹,就这小改动,还是某位车主连续投诉三年才换来的。
更迷惑的是伪实用设计:有的中央扶手箱看着大,打开后是封死的小格子,放个手机都费劲;有的门板只有一个车窗控制按钮,要切换控制其他车窗得先按拨钮,比直接给四个按钮麻烦十倍;还有的车前排居然没杯架,想放瓶水都得找地方塞,完全不考虑日常用车需求。
5. 充电口前置:窄车位的泊车噩梦
新能源车充电口前置,几乎是所有新手的噩梦。车企这么设计,说白了就是为了缩短线缆、降低成本,但根本没考虑充电站的实际情况。
小区充电站的车位大多很窄,充电桩又在车位侧面。充电口前置的车,得一头扎进车位里,才能让充电口对准充电桩。但新手很容易蹭到旁边的车,有车主光练这招就刮了两次轮毂,维修费花了两千多。
就算停进去了,操作也费劲。有车主吐槽,每次充电都得紧贴充电桩停车,打开前盖后,人只能侧着身子插枪,胳膊肘还得小心别碰到车身。下雨天更狼狈,雨水顺着前盖流下来,插枪时能溅一身水。
对比之下,充电口在车尾的车型就方便多了,倒车入库就能对准充电桩,开门就能操作,完全不用费劲挪车。2025年新出的几款新能源车,已经开始把充电口改回车尾,显然是听了用户的反馈。
这些反人类设计,为啥总被车企追捧?
其实很多设计不是工程师不懂,而是被营销优先和成本控制绑架了。隐藏式门把手、大触控屏这些配置,拍照好看、宣传有噱头,能让车卖个好价钱,车企自然愿意推。
还有些是照搬海外设计不接地气,比如某品牌手刹紧贴副驾大腿,拉刹动作常被误认为骚扰,就是没根据国内驾驶习惯调整布局。更有甚者纯粹为了省钱,把物理按键换成触控屏,一套下来能省几百块成本,却把麻烦全丢给了用户。
好在市场正在用脚投票,那些反人类设计多的车型,投诉率越来越高,销量也跟着下滑。2025年明显能看到变化:有的车保留了核心功能的物理按键,有的优化了储物空间,有的给天窗加了遮阳帘,车企终于开始明白,好设计不是靠噱头,而是用着顺手。
开车最核心的需求,从来都是实用和安全。那些冬天冻住的门把手、开车时要找半天的控制键、夏天烫人的天窗,本质上都是脱离用户场景的伪创新。
你被哪款汽车反人类设计坑过?是冬天打不开的门把手,还是开车时要低头找的触控键?你觉得最该先改掉的设计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吐槽,说不定咱们的声音,真能让车企改改这些糟心配置。
来源:开朗的伍陆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