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容县生活过的人们,大概都对人民公园里那口铜钟有着特殊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孩子们能钻进钟体里捉迷藏,游客伸手就能摸到那温润的铜色,逢年过节还有人轻轻拍打钟身,听那声 “轰轰然” 的回响。大家总觉得这是件陪伴了好几代人的 “老物件”,却少有人知道,它竟是
在容县生活过的人们,大概都对人民公园里那口铜钟有着特殊的记忆 —— 上世纪九十年代,孩子们能钻进钟体里捉迷藏,游客伸手就能摸到那温润的铜色,逢年过节还有人轻轻拍打钟身,听那声 “轰轰然” 的回响。大家总觉得这是件陪伴了好几代人的 “老物件”,却少有人知道,它竟是广西大地上现存最庞大、最厚重的唐代铜钟,更是当之无愧的 “钟王”。
景子铜钟在九十年代敞开摆放于人民公园面面亭中。图源:容县志1993
清光绪版《容县志》里,早就给这口钟记下了正式名号 ——“开元寺铜钟”。可容县人偏爱叫它 “景子铜钟”,这名字里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避讳往事。如今它静静立在容县博物馆的展柜里,玻璃外是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玻璃内是 183 厘米高的青铜身躯,身围 325 厘米,口径 108 厘米,连钟壁都厚达 6 厘米。若按古制算,它重三千五百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足有 1738.1 千克 —— 这般体量,在广西现存的唐代文物里,找不出第二件能与之比肩的。
现在的景子铜钟摆放在容县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图源:广西卫视
阿宇小时候,景子铜钟实在是太亲民了,以至于大多数人没有留意过它的细节。现在凑近细看景子铜钟时,终于不由得感叹古人的巧思。它不像有些古物那样布满斑驳锈迹,反而通体泛着温润的铜光,像是被岁月细细打磨过。钟身上纵横交错的弦纹流畅舒展,四面弦纹交叉处各铸着一朵凸起的莲花,圆圆的,鼓鼓的,既是装饰,也是当年僧人敲击钟体的 “准星”。最让人惊艳的是钟顶的悬挂部件 —— 那不是简单的铁环,而是一对栩栩如生的双头四足的龙形钟钮,龙身拱起,鳞片清晰,仿佛轻轻一碰就会腾空而起。
景子铜钟的钟钮:双头四足的蒲牢。图源:容县文化馆
后来我特意查了不少唐代铜钟的资料,发现这对龙形钟钮大有来头。它在古人心目中有个专门的名字,叫 “蒲牢”,是传说中 “龙生九子” 的第四子。唐代学者李善在注释《文选》时就说,蒲牢是生活在海边的神兽,最怕鲸鱼,一遇到鲸鱼袭击就会放声大叫。古人便把钟钮铸成蒲牢的样子,再把撞钟的木槌雕成鲸鱼形,就是想借蒲牢的 “好鸣”,让钟声传得更远。
从另一个角度看景子铜钟的蒲牢
我还特意对比了江苏丹阳那口铸于唐中和三年(883 年)的铜钟,发现容县景子铜钟的蒲牢造型,与丹阳铜钟的风格极为相近 —— 都是龙形舒展,线条刚劲,连龙身缠绕的弧度都如出一辙。这说明在唐代,这种蒲牢钟钮的工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范式,而容县作为当年岭南的重要州府,与中原的文化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密。
江苏丹阳唐代中和铜钟上的蒲牢,与景子铜钟的形制相似。图源:于锋
泰州南唐铜钟上的蒲牢 于锋/摄
要论 “钟王” 的头衔,景子铜钟可不是徒有其表。据广西的文物档案资料,唐代留存下来的铜钟只有三件,另外两件分别是融水唐信乐寺铜钟和浦北 “乾宁五年” 款铜钟。融水那口铸于唐贞元三年(787 年),重 187 千克,藏在融水博物馆;浦北那口更晚,铸于唐乾宁五年(898 年),重量仅 14 千克,体量还不及景子铜钟的零头。这么一对比,景子铜钟无论是体量还是保存完好度,都稳稳占据 “广西第一” 的位置。
容县景子铜钟是广西唐代仅存唯三铜钟里,当之无愧的“钟王”
更难得的是,钟身上还刻着 两处、共 63 个字的楷书铭文,像是给我们留下了一封来自唐代的 “时光信”。铭文写着:
“贞元十二年岁在景子十一月廿二日已酉,当道经略使、守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房孺復与幕府及诸大将等,于开元寺敬铸鸿钟一口,重三千五百斤,永充供养。”
第二处铭文是:
“开元寺常住钟。”
开元寺常住钟
80年代末90年代初,阿宇的儿童时代,铜钟是置于4个水泥墩子之上,小朋友可以钻入铜钟内部,可以随便用手触摸拍打。不过那时候还小,没注意观察铜钟内部是否有哪些铭文和花纹。不过这些铭文也可能由于长期被游客触摸,已经略显模糊了。
这两处铭文文字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关键信息。
首先是铸造时间,“贞元十二年” 是唐德宗时期,也就是公元 796 年。可铭文里写的是 “岁在景子”,而非我们熟悉的 “丙子”,这就是之前提到的避讳 ——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名叫李昞,“丙” 与 “昞” 读音相近,为了避皇帝先祖的名讳,就把 “丙子” 改成了 “景子”,这口钟也因此被后人称为 “景子铜钟”。这种避讳制度在唐代极为严格,也从侧面证明了铭文的真实性,绝非后人伪造。
(756年一797年)河南人 房琯子 历官杭 辰两州刺史 容州经略使
再看铸造者 “房孺復”,这人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官。查《新唐书》《旧唐书》可知,他是唐代名相房琯的儿子,早年当过杭州刺史,后来因家事被贬,直到贞元十年(794 年)才被任命为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房琯(697一763年) 字次律 唐朝宰相
在唐代,容管经略使是岭南三大军事长官之一,管辖着钦江以东、浔江以南的十四州六十余县,既要防备 “西原蛮” 起事,又要抵御海盗入侵,手里握着一千一百人的兵权,还兼着 “御史中丞” 的职,能监督辖区内的官员 —— 这样一位集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的官员,带着幕府僚属和大将们共同铸钟,可见这口钟在当时绝非普通的佛寺法器,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容州军政各界对地方安定的祈愿。
唐·岭南道·容管范围图
铭文里还提到了铸造地点 “开元寺”,这又是一段容易被误解的历史。很多人以为,开元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2-741 年)诏令全国修建的 “十大寺” 之一,可容县的开元寺比这早了近百年。光绪《容县志》引 “旧志” 记载,开元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8 年),就在当时的容州治所东边,也就是今天容县县城东部一带。贞观年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那时唐朝刚建立不久,太宗皇帝推行 “休养生息” 政策,在边疆建开元寺,既有弘扬佛法的意图,也有 “开拓边疆、巩固边疆” 的政治考量。后来唐玄宗虽然也下令建开元寺,但容县的开元寺早已存在,无需改名,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能在贞元年间就有足够的规模铸造如此巨大的铜钟。
现在的容州开元寺
当年的开元寺究竟有多大?如今已无从考证,毕竟木构建筑难以抵挡千年风雨,宋末元初的战火更是让它荡然无存。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开元寺遗址附近出土了巨大的石柱础、黄瓦残片,还有不少铜渣 —— 这些铜渣很可能就是当年铸造景子铜钟时留下的。
唐代容州的铜制器具、铜饼等
唐代容州古城石柱础
结合史料记载,容州西边(今容县容西镇一带)有一片延绵数里的 “铜山”。
“容州西带铜山”。图源:元和郡县图志阙卷逸文 [清] 缪荃孙 辑
从西汉到隋唐,这里一直是岭南规模最大的冶铜基地,漫山遍野都是冶铜用的坩埚灶、陶管和铜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县供销合作社还曾把数百吨铜渣运往广东 —— 有了充足的铜矿资源,又有开元寺内的冶铸场地和技术工匠,再加上房孺復这样的高官牵头,才造就了这口 “空前绝后” 的铜钟。
如今再看景子铜钟,它早已不是一口普通的钟。它是唐代容州军政实力的见证 —— 能铸造如此巨制,说明当时的容州不仅有充足的财力、物力,还有高超的冶铸技术;它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结晶 —— 从蒲牢钟钮到避讳制度,再到佛教文化,每一处细节都透着中原文明的影响;它更是容县人的精神寄托 —— 一千多年来,它陪伴着容县人经历风雨,见证兴衰,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 “精神图腾”。
唐中原内地通往北部湾线路图
要知道,在唐代留存下来的文物本就稀少,像景子铜钟这样体量巨大、保存完好、铭文清晰的国宝,更是凤毛麟角。它能从公元 796 年走到今天,是容县的幸运,是广西的幸运,更是国家的幸运。每当我站在博物馆里看着它,总觉得那温润的铜光里,藏着的不仅是千年的历史,更是一代代容县人对文化的守护 —— 这份守护,让 “钟王” 的故事得以继续,也让我们能透过这口钟,触摸到唐代岭南的繁华与厚重。
不过,这口 “钟王” 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坠入江中无人能捞,曾被遗弃在濠沟里,也曾在人民公园里露天放置数十年。至于它为何会被称为 “灵钟”,那些 “钟斗龙潭”“飞钟搏锅” 的传说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别急,下一期我会继续跟大家聊聊景子铜钟那些坎坷又传奇的经历,看看这口唐代铜钟是如何在岁月的洪流中 “活” 下来的。
1.覃正. 《容州开元寺及其景子铜钟述考》. 广西容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该学术论文提供了关于景子铜钟的详细考证,包括其形制、铭文解读、历史背景以及容州开元寺的沿革,是本文的核心参考资料。)
2.柳风. 《容州唐代大铜钟》.
3.清光绪二十三年版《容县志》:卷二十四《金石志·上篇》. 第十二页;卷四《与地志·古迹》. 第四、五页,“灵钟亭记”。
4.广西卫视《广西故事》栏目. 《重达1738公斤!广西现存最大的唐钟,古人为何能够完成如此巨制?》.
来源:广西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