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新华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驻华大使馆、法国国家品评鉴定酒类专家协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酩悦轩尼诗、卡慕世家、肖邦伏特加、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习酒、郎酒等国际知名嘉宾、中外名酒企业代表及海内外媒体代表,茅
10月28日,茅台国际大酒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中国茅台共同主办的首届“天地位育”2025赤水河论坛在此举行。
来自新华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驻华大使馆、法国国家品评鉴定酒类专家协会、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保乐力加、人头马君度、酩悦轩尼诗、卡慕世家、肖邦伏特加、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洋河、习酒、郎酒等国际知名嘉宾、中外名酒企业代表及海内外媒体代表,茅台经销商、供应商代表400余名嘉宾,共同参与这场以“酒+”为核心概念的思想盛宴。论坛通过高层对话、专题研讨、主旨演讲等多种形式,旨在深化跨国合作、推动技艺创新、共享行业资源、共筑品质标准,为全球酒业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注入新动能。
1
古老智慧照见现实,
“天地位育”的当代酒业启示
本届论坛的主题“天地位育”,源自中华经典《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深邃的东方哲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秩序与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如今更被赋予了全球酒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
“天地位”,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恪守。对于深深植根于特定风土的酒业而言,这要求尊重产区的生态本底,守护传统酿造技艺的灵魂,避免盲目扩张对核心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它也启示全球酒企,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差异化的价值定位,各安其位,各展其长。
“万物育”,则是在“位”的基础之上,追求共同成长与繁荣。它倡导打破地域与品类的壁垒,促进中外名酒的协同进步,推动酒业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是滋养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全球酒业生态圈。
而实现“天地位”与“万物育”的关键路径,在于“致中和”,通过节制、平衡与广泛协作,达到产业与自然、传承与创新、竞争与共赢的和谐统一。举办赤水河论坛,正是以这一东方智慧为罗盘,搭建一个凝聚行业共识、探寻未来方向的高规格平台,引导全球酒业走向一条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富包容性的发展道路。
2
共识与共鸣,
协同发展成全球酒业最强音
在整个论坛的议程中,“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文化共通”成为中外嘉宾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凸显了在全球格局下,酒业命运紧密相连已成为行业领袖们的普遍共识。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华在主旨演讲中,将赤水河定位为一条“传承赓续”的文化之河、“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互通往来”的开放之河、“惠泽一方”的发展之河。他多次强调“携手同行”与“共享共赢”,表示茅台愿始终与全球酒业同仁一道,坚守品质初心,传承文化根脉,呵护产区生态,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百花齐放、共享共赢的全球酒业新生态。他指出,“坚守传承”是酒企薪火传承的永恒使命,“绿色发展”是酒企永续向前的必由之路,“开放共享”是酒企顺应时代的必然趋势,“感恩反哺”是酒企责任担当的价值体现。
卡尔瓦多斯品牌——流金傲威Orvie创始人苏菲·玛索分享了她的观察,她认为中国和法国文化在珍视传统手工艺的同时,都乐于拥抱更多可能性,中国悠久的烈酒文化与国际市场有着广阔的对话空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则强调了开放性、包容性与多样性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德烈·切韦廖夫更是指出,东方和西方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同一个伟大故事中的伟大合作伙伴”,无论是茅台酒还是葡萄酒,都承载着关于风土、人与自然、传统与进步的共通信息。
这些声音汇聚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在当下时代,合作共赢才是通向未来的钥匙。为此,论坛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世界酒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正式启动。同时,包括茅台、五粮液及多家国际名酒企业在内的20余家酒企共同发布了《国际名酒赤水河宣言》,从生态、品质、消费、社会责任、科技创新、文化互鉴等多个维度,勾勒出全球酒业协同发展的行动框架。
此外,为了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为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本次分别聚焦年轻化、国际化、数字化的三场专题论坛发布了多份重要报告。
其中,《以酒为媒襄盛举 文化交融塑未来——携手共筑全球酒业文化生态》智库报告,“报告”指出,美酒作为文明共通语言,正通过多元交流、需求适配与数智革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酒业文化生态。
《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以数据量化发展态势,明晰行业坐标;《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可持续发展ESG报告》,则展示了核心产区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实践与承诺,为全球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赤水河样本”。
3
“酒+”赋能,
解锁全球酒业跨界融合新想象
在赤水河论坛的核心议程中,“酒+”概念的深度探讨成为一大亮点。这一概念是以酒为核心纽带,打破行业边界、连接文化与生活的创新发展路径。论坛主论坛特别设置“名酒+文化”“名酒+时尚”“名酒+美食”三场跨界对话,邀请中外嘉宾从产业实践、文化传播、消费场景等维度展开交流,为“酒+”生态的构建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践思路。
“酒文化的内核足够博大”,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将酒文化拆解为“本质坚守”“感知传递”“生活融入”三个关键维度,为“酒+文化”的落地提供了清晰框架。
从本质来看,无论是中国白酒还是国际名酒,对“产区、原料、功法”的极致追求是共通语言。王莉以茅台工艺内核“时空法”为例,提出“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循法而成”的12字准则。
在消费者感知层面,细节与体验是文化传递的关键载体。王莉分享了茅台“红丝带”的故事,让消费者从视觉符号中读懂背后的工艺态度。同时,茅台布局的文化体验馆,以及“请进来”活动等,让消费者跳出单纯的饮用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酒文化的深度与温度。
酒文化的价值还在于融入现代生活。王莉提出,“酒+文化”需要加强与餐饮业态、生活场景的融合,更需要通过ESG理念的践行、品质表达的国际化、文化叙事的创新,让传统酒文化找到与当代人生活的连接点。
这与观复博物馆创办人、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未都从消费场景演变的角度展望,认为中国酒的社交属性将日益多元化,未来饮酒场景会突破宴会、聚餐的传统边界,延伸到更多日常场景中,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让人们在饮酒过程中“感受酒所带来的文化享受”,而非单纯追求饮用本身。
首届赤水河论坛虽已落幕,但其擘画的“天地位育”行业图景刚刚展开。它不仅是全球酒业一次高端对话,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启航。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中,以茅台为代表的中国酒企正携手全球同仁,以文化互鉴为纽带,以协同合作为路径,推动酒业蓬勃生长。当赤水河的清澈与奔流融入世界酒业的浩荡江河,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协作、共荣的全球酒业命运共同体,正从愿景照进现实。
来源:酒业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