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礼(1629—1694)明清之际学者。字和公,号吾庐。宁都(今属江西)人。魏禧之弟,“易堂九子”、“宁都三魏”之一。受业于其兄魏禧。明亡后郁郁不得志,远游四方,所至必结交贤豪遗佚之士。治学以程朱为宗,特别推崇周敦颐,认为周敦颐在孟子以后,承续儒家道统,使“理
魏礼(1629—1694)明清之际学者。字和公,号吾庐。宁都(今属江西)人。魏禧之弟,“易堂九子”、“宁都三魏”之一。受业于其兄魏禧。明亡后郁郁不得志,远游四方,所至必结交贤豪遗佚之士。治学以程朱为宗,特别推崇周敦颐,认为周敦颐在孟子以后,承续儒家道统,使“理学大著”,可以为“百世师”(《南安道源书院碑记》),肯定其对理学的开创之功。对神道与人道以及仙道与治道采取调和态度,认为“神与人之道一,仙道与治道亦一。何者?务本安百姓而已”(《建杭州万寿宫记》)。论学有老庄之风。认为:“天下去朴久矣。朴者人之本、万物之根、世道治乱之源也。夫惟朴去至于尽,而小人盗贼弑逆烝报杀戮之祸害相寻矣。故世之治也必先反朴,而其乱必先之以浮靡巧诈、言行乘戾,以酝酿杀机。”“善用其智巧者亦然。智巧而不本于朴,则终必颠踬覆溺而智巧穷。”(《答张一衡书》)肯定庄子的自适论,认为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指出:“善适者,劳亦适,佚亦适,悲喜焉亦适。适乎心,不系乎物。夫惟不凿于人而嗜欲浅者能之。安往而不自适哉?”(《寓适园记》)有《魏季子文集》。
赵士麟(1629—1699)明清之际哲学家。字麟伯,号玉峰。河阳(今云南澄江)人。康熙进士。授贵州平远推官。改直隶容城知县,创正学书院,后历任吏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副都御史、浙江巡抚、江苏巡抚。一生“潜心正学,以朱子为归”(《清史稿·赵士麟传》)。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理”是形、气、数的基础,可以超越形、气、数而独立存在。指出:“未形未气未数,理则兆焉;有形有气有数,理则具焉;无形无气无数,理则漠焉。不离乎形、气与数,而亦不堕乎形、气与数。”(《敬一录》)认为“理”是事物的本质,而形、气、数都是“理”的现象;认为只知形、气、数而不知理,就只能获得形、气、数的表象,而不能获得知形、气、数的本质。把礼仪视为“圣人之道”,提出“礼仪即有形之德性”,认为整个世界是靠礼仪或德性来维持。“世界若无此礼撑持,便天坍地塌,三纲不立,九法不章,万物相戕相杀矣”(同上)。有《彩衣全集》、《金容会话》、《武林会话》、《金昌会话》等。
陆陇其(1630—1692)清学者。初名龙其,字稼书。平湖(今属浙江)人。康熙进士。历任知县、御史。与陆世仪并称“二陆”。宗程朱,谓“不宗朱子,即非正学”,反对陆王。尚“践履”,以“居敬穷理”为主。认为王学之弊,“至于荡轶礼法,蔑视伦常”,“以禅之实而托于儒,其流害固不可胜言矣”(《学术辨》)。强调“由学问思辨以归于笃行,而以徒事空言为大戒”(《三鱼堂日记》)。主张“论太极”的目的,“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理),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极”(《太极论》)。从朱熹“人人各有一太极”的命题出发,把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太极”或“天理”,提到更重要的地位。有《困勉录》、《三鱼堂文集》等。后人编有《陆子全书》。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原名大陶,后更名甄,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人。顺治举人。曾为山西长子知县,仅十月而罢。晚年流寓江南,穷愁潦倒。“先生晚年宗阳明良知之学,直探心体,不逐于物。”(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室语》)断言:“君臣之伦不达于我也。”(《守贱》)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大命》),据此主张以平等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君主与民平等,“贵为天子,亦可以庶人之夫妇处之”(《去奴》)。又以为“人心虽异”,然“其为情一也”(《尚治》)。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不讲事功,主张“尽性”与“事功”的统一:“性不尽,非圣,功不见,非性。”(《有为》)故在认识论上,提出:“知行合一者,致知之实功也。”(《知行》)强调“儒之为贵者,能定乱、除暴、安百姓”(《辨儒》),由此主张“兵者,国之大事”(《全学》),以为只知仁义道德而不懂军事,不能算“全学”。经济上主张“立国之道”,“惟在于富”(《存言》);“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善施》),以农商并重主张否定传统的农本商末。主张男女平等,“男女,一也。”(《备孝》)反对“夫亢”,批评丈夫虐待妻子。其思想具有启蒙性质。著作今仅存《潜书》,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周召清学者。字公右,号拙庵。衢州(今属浙江)人。顺治拔贡。曾任陕西凤县知县。“生平不接佛老,不事祈祷,年八十三乃终。”(《衢州府志》)曾著《双桥随笔》,宣传无神论思想。认为“帝王之兴,以德为端,而不在于星云海岳、鸟兽草木之奇”,“麟游凤巢、草生鱼跃等语”,皆虚妄之词,与帝王兴衰毫无感应。指出“天之苍苍,以气上浮也。其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属,非有婚姻男女之相生,语言文字之相示也”。认为人亦“得气而生,气盛而壮,气衰而老,气竭而死。……其生也,自无而有;其死也,自有而无矣。又何自有神焉?”对有神论的产生根源亦有一定探讨,得出“凡妖之见于梦或声影恍惚之间,皆由心之所慕与畏与疑而生”的结论,并身体力行,破除迷信陋习。另有《受书堂稿》等。
曹续祖清哲学家。字子成,号陶庵。大宁(今属山西)人。顺治举人。终生养母不仕。学“重实践”,“遵《语》、《孟》”,“无一言涉于虚”,憎恶空虚学风。指责“冥素谈空涉异端,谬从太极问奇观,何如《语》《孟》家常语,实践躬行自不难”(《伪学诗》)。认为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近人情。理学家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规行矩步野孤禅,口是心非岂圣贤。义利关头看得破,颜曾思孟眼根前”(同上)。提出理气合一,认为:“盖气在处,理即在”;“气无外,理即无外”;“气无内,理即无内”(《谶书》)。认为“心”“为五官百骸之主”,“能独号神明”,“能具众理而应事”(《原心》),但不是世界的本原。指出心学歪曲了心的本质,静坐与良知之说更是流入禅学。有《四书遵注纲领》、《卧云洞草》。
来源:思想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