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有个满级读者,留言了好几次,一直让我聊什么好高骛远,油嘴滑舌的堂哥。
我听的一头雾水,去热搜上找,也只找到一段没头没尾的话。
后来我让助理专门去弄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弄清楚了之后发现,这事儿本就没头没尾。
就是一个女的,感慨自己家族里唯一的男丁,她的堂哥,49岁就去世了,一辈子也没结婚,没儿没女,一直在瞎折腾创业。
到最后也没创成,在亲戚们眼里,就是一个好高骛远,油嘴滑舌的形象,只留下80岁的父母。
就这么个事儿,居然引起很多人的议论。
把这些议论归纳下,大概两类。
第一类谈阶层固化的,你看,没人托举,没头苍蝇瞎撞,果然不行。
第二类谈亲戚矛盾的,这个堂哥明明是家族的脊梁,他不甘心打工的命运,想要一举改换门庭。
结果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留下好高骛远,油嘴滑舌的身后评。
.......
我觉得这事很简单,就像当年的二舅,引起了网民的代入感,击中了当下部分人的不满,因此得以传播。
你让我来分析,那些议论的根基并不存在。
这个堂哥,他比我还大几岁呢,他跟当下的年轻人,是一代人么?
我们历史上甭管啥时期,至少60后和70后的两代人,是被认定为阶层最不固化的。
是不是真的,不去评论,但起码结论就是这样。
如果他这样的70后,都要被你们打一个阶层固化的标签,那你干脆说阶层自始至终就没有开化过,更说得通。
至于亲戚们怎么评价,嘴长在别人身上,成功这件事它本来就没有统一标准。
你比如在一所半数以上学生都能考入C9的强校里,垫底的也许只能考211。
他们整个高中阶段都是自卑的,被老师遗弃的,但如果他们没有进这所高中,只能考一本呢?
那相对于自己的纵向比较而言,就是成功了呀。
你再比如,当年我读书时,全年级排我前面那几个,讨论的都是你有几块金牌?
我别说金牌,我连个奖牌也没拿过,任何一门学科,我的奥赛成绩都没进入决赛过。
如果我非要在某一门课上奥赛拿奖,那我就没有能力维持总分的排名了。
这么做有意义吗?
你拿奖也无非为了保送,拿奖是第一个不确定,每年的保送规则变动,保送的专业限制是第二个不确定。
我靠总分就已经可以达成目的了,干嘛要通过竞赛给自己制造不确定性?
环节越多,不确定性越大,这不是常识么?
我高中想通的这点事儿,我执行了这么多年。
这个做法就叫做我现在在E档,我的目标就设D档,我不会设A档的。
我只做当下概率最大,数学期望最高的那个选项。我从来没有想过什么皇国兴废在此一战,毕其功于一役。
我最看不起这个,我觉得这帮人的数学差得离谱,我只是拿不了奖,他们数学课该不是都在睡觉吧。
后来看到一段史料,号称日本唯一懂战略的石原莞尔,也看不起这个。
顿时升起知音的感觉。
许多年后,有一个人,他把这个道理总结了出来,他是个相声演员,他叫郭德纲。
记者问他成名是哪一晚?他说是每一晚。
我觉得,我打小模模糊糊想明白的那点事儿,他替我说清楚了。
我从E档扎扎实实走到D档,再走到C,再走到B,现在我冲A档。你告诉我,就算失败了,我能落哪儿?
我不还是在B档么?
我每一步都夯实了,你让我能往哪儿落?最终胜利拿不到,中间态的成果也丢不掉呀。
2012年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做高管,没有去带市场团队,那我不照样是一个很好的架构师么?
我此前扎扎实实做过的事情,又不会消失。
我一个技术人员,隔行带市场团队,怎么带?
很简单,不明白的弄明白,不清楚的弄清楚。
和我同一级的其他高管,都是大我五岁以上的老油条了,他们暗地里传授我的那套,你以为我学不会?
什么跟下属讲,关键的问题在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什么上面给你一个西瓜,你就切开分给下属,让他们去吃瓜。
什么如果每个细节我都要弄清楚,我还要下属干嘛。
.......
这些个所谓的管理技巧,你当我是傻,我听不懂么?我听得懂,但没有实际价值。
我偷这个懒,我攒下来的体力,是能突破体力上限,累积成奥特曼?还是能留到明天用?
如果不能,我耍这个滑头图什么?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属一定喜欢我,老板也一定喜欢我。
下属喜欢我,是因为跟我说事儿,你说得着,我愿意了解细节,你呼唤炮火,你从我这里呼唤资源,你呼得来。
你跟另外几个高管说不着,他们跟你打官腔。
老板喜欢我,恰恰是因为我精通细节,你跟其他高管谈方案,那真的是头脑风暴,只剩风暴了。
你跟我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市场,我们的技术,所有数据,细节,问题,全在我脑子里,我随口能报。
你这个想法到底能不能落地,我马上就能给你纠偏;需要什么条件资源,我马上就能罗列。
我在饭局上,都随身带着电脑,而同样有些高管,连个包,都让手下拎。
我去谈生意,一天能谈十波人,我和人家上午10点谈事情,谈到11点收场,我还要赶下一场。
你换个高管来,他都谈到11点了,干脆再谈半个小时,大家吃午饭,下午又喝个茶,3点才结束。
你想想,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有心思谈工作么?下午喝茶的时候,会不会闲谈?
那他一天下来能干点啥?
你说,都做高管了,就不能享受享受?
那你且去享受。
我没兴趣,我上班的那些年,我也偷懒,但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所有的工作以外的时间,都被我拿来交易了。
我开辟了另一份工作,投资也是我的工作,是工作,咱就做好它。
我非常理解很多人的想法,你所谓的想要逆袭,无非就是想要用50换100,从E一步登天去A,然后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享受。
但我对此唯一的评价就是你的数学大概不及格,你连概率都不理解。
50换100的数学期望,远小于101换100,不理解这句话的,去找自己的数学老师,回炉重造。
沿着数学期望最高的路线走,就是我的思维方式。
我做交易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人家都是想以一个新手的身份,直接赚钱,我偏不,我压根儿就不相信人可以在自己不懂不熟的事情上赚到钱。
我一定要让自己大量训练然后去赚熟练的钱。
用雍正的话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用我的话说,我就是这么轴。
我不是说没有人靠运气,不熟也赚钱,我那代人里面,有得是。
但我不靠,我也不羡慕,我对此无感。
我就只知道沿着数学期望最大的路线,这条路走下去,我一定能赢,没有运气我也一定能赢。
我认识很多做高科技的,做金融的,我也认识几个就是普通蓝领,什么做铝合金的,卖五金的,卖瓷砖的,小区开超市的。
这几个传统行业的蓝领小老板,我都认识超过十年了,我亲眼看着他们从一年几十万做到几百万。
有一件事,他们所有人身上是一模一样的。
就是一年365天,你啥时候找他,他啥时候在。过年人家关门了,你打电话他都接。
人家分店都开好几家了,都从最初的夫妻店,前店后寝一家人挤在店里,到住进排屋开豪车了。
你问和他相关领域里的细节,人家还是能随口报出来。
这就叫仔细,这就叫踏实,合起来,就是专业。
所谓的专业,就是你到底能把什么事儿,做得比别人都好?
我那天在新周期的第二个话题里拿一个赚到钱的读者解剖,我说,你看,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如果你认为变成风清扬才叫挣钱,那是需要气运的;
如果你定义的挣钱,仅仅是北上深全款买别墅。那我这辈子就没见过比挣钱更简单的事儿了。
把话说白了,只需要你回答一个问题,你到底会哪招?
你能不能说清楚?你到底是什么领域里的卖油翁?
能说清楚,你就一定能赚到钱。
如果你还不是,那就是我那天第三个话题里讲的,一步一步做成卖油翁。
E到D,是一个只要你肯做,就大概率能成的;D到C,同样是你肯做,就大概率能成的。
你分开,这叫独立事件。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你都在做一件大概率能成的事儿。
你非要合起来,你说你要从E一把到A,那对不起,被你做成一堆相互依赖的非独立事件了。
你成功的概率会急速下降,低到令人发指。
环节越多概率越低,而且一旦失手就会被打回原形,因为你没有中间积累。
你就像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反复攻打大城市,每次失败都又回到了起点。
反之,建立根据地,而后农村包围城市,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实力不断的抬升。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