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遭比亚迪挤压?市占率下滑,投资者该恐慌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7:10 1

摘要:“宁王跌了!”2025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当晚。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跌至42.75%,同比降了3.1个百分点,创下五年来新低 。与此同时,比亚迪以23.55%的市占率紧追不舍,同比还涨了18%。

“宁王跌了!”2025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当晚。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跌至42.75%,同比降了3.1个百分点,创下五年来新低 。与此同时,比亚迪以23.55%的市占率紧追不舍,同比还涨了18%。

论坛里瞬间炸开了锅:“比亚迪要反超了?”“宁王的护城河要塌了?”“赶紧卖了止损!”但翻完财报另一页,老张又犯了嘀咕:三季度净利润185.5亿元,同比暴涨41.2%,前三季度净赚近500亿,这赚钱能力明明没缩水。一边是市占率下滑,一边是利润狂飙,宁德时代到底是“虚胖”还是“真强”?投资者到底该慌还是该稳?

一、数据拆解:市占率真的“崩了”吗?

聊恐慌之前,得先搞明白一个关键问题: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下滑,到底是“被比亚迪打垮了”,还是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把数据拆解开看,真相其实没那么吓人。

首先,“下滑”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2025年1-9月,宁德时代国内装机量210.67GWh,同比增长33.6%,这个增速放在任何行业都是优等生 。之所以市占率降了,是因为整个市场跑得更快了——同期国内动力电池总装机量493.8GWh,同比增长42.6%,宁德时代的增长没跟上市场扩张的节奏,而非销量倒退。就像班里考第一的学生,分数从95涨到98,却因为有人考了100,排名显得没那么突出了。

其次,比亚迪的“增长”有特殊背景。比亚迪的电池90%以上都是自供,随着自家新能源车销量暴涨,电池装机量自然水涨船高。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突破150万辆,同比增长50%,电池需求跟着激增。这种“车企+电池”的垂直模式,和宁德时代纯粹“卖电池”的To B模式本就不是一个赛道,比亚迪的增长更多是“吃自家红利”,而非直接从宁德时代手里抢了大量外部订单。

更关键的是,全球市场的基本盘没动摇。国内市占率虽降,但宁德时代以36.8%的全球份额仍稳坐第一,比比亚迪的17.3%高出一倍还多。而且它在海外市场还在抢地盘:欧洲市占率35%,德国突破40%,北美达到28%,德国工厂已经开始盈利,匈牙利工厂年底就要建成100GWh产能,这可是欧洲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反观比亚迪,海外电池供应还集中在自家车型,对外供货量不足宁德时代的零头。

再说行业格局,“一超多强”的底色没变。2025年7月数据显示,宁德时代41.4%的市占率超过了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国轩高科四家的总和。即便到三季度,它和比亚迪合计仍占据近67%的市场份额,头部效应反而更明显了。所谓的“市占率下滑”,更多是二线厂商在“双雄”的缝隙里分到了点蛋糕,而非宁德时代的霸权崩塌。

二、背后真相:市占率下滑的3个核心原因

既然不是被比亚迪打垮了,那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啥会降?这背后藏着行业变化的三个大逻辑,不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车企的“多供应商策略”成了主流。以前不少车企把宁德时代当唯一供应商,结果2022年锂价暴涨时,不仅拿不到优惠价,还得排队等货。吃过亏后,车企们都学聪明了,纷纷找“二供”“三供”分散风险。理想拉来欣旺达,小鹏、蔚来转投中创新航,就连特斯拉也给比亚迪分了点订单 。这种调整不是因为宁德时代的电池不好,而是车企要保障供应链安全。就像饭馆不会只跟一家菜贩合作,哪怕这家菜最好,也得留个备用渠道。

第二个原因是技术路线“去中心化”了。以前动力电池基本是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二分天下,宁德时代两条路线都强,自然吃得开。但现在行业出现了很多细分需求:国轩高科优化磷酸铁锂的低温性能,抢了北方市场;亿纬锂能深耕圆柱电池,适配了部分高端车型;甚至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开始冒头。宁德时代虽然技术全面,但不可能在所有细分场景都做到“性价比最高”,二线厂商靠“单点突破”抢走了部分份额。

第三个原因是宁德时代在“主动取舍”。2025年三季度,宁德时代动力和储能合计出货量近180GWh,其中储能占比达到20% 。要知道储能电池的利润率比动力电池高,而且市场增速更快——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市占率高达30.7%,遥遥领先第二名的亿纬锂能。为了优先满足储能订单,它可能主动放掉了一些利润较低的动力电池订单。这就像一家蛋糕店,发现芝士蛋糕更赚钱,就适当减少了普通奶油蛋糕的产能,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想赚这个辛苦钱。

三、利润谜题:市占率降了,为啥还赚更多?

最让投资者困惑的点来了:市占率跌了,利润为啥反而暴涨41.2%?这恰恰说明,评价宁德时代不能只看“份额”这一个指标,它的盈利逻辑早就升级了。

首先,利润增长靠“结构优化”,而非“规模扩张”。仔细看财报会发现,宁德时代的高利润里,有三块“额外收入”:外币汇率变动带来41亿元汇兑收益,参股公司盈利贡献21亿元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还少了26亿元 。这说明它不仅靠卖电池赚钱,还通过全球化布局、产业链投资赚到了“外快”。更重要的是,高毛利的储能业务占比提升,直接拉高了整体盈利水平——储能电池的毛利率比动力电池高5-8个百分点,卖1GWh储能电池比卖1GWh动力电池多赚好几千万。

其次,成本控制能力依然是“护城河”。动力电池是重资产行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宁德时代全球产能已经突破800GWh,产能利用率超过85%,单GWh投资成本降到1.2亿元,比二线厂商低30%以上。即便锂价有波动,它通过上游锂矿布局、电池回收体系(回收锂材料成本比采矿低50%),能把成本波动消化掉。2025年三季度,它的动力电池单位成本同比下降12%,而售价只降了5%,中间的差价全变成了利润。

最后,技术溢价还在。虽然二线厂商在细分领域发力,但高端市场还是宁德时代的天下。特斯拉的4680电池、宝马的第六代电池、蔚来的半固态电池,核心供应还是宁德时代。这些高端订单不仅价格高,还能绑定车企的长期合作。比如它给特斯拉供应的4680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比普通电池高20%,每Wh售价贵0.1元,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多赚十几亿。

四、对比比亚迪:是“对手”还是“不同赛道的玩家”?

很多人把比亚迪当成宁德时代的“头号敌人”,但其实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路径完全不同,更像是“各走各的路”,而非“生死对决”。

先看商业模式的本质区别。宁德时代是“专业供应商”,专注于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客户涵盖全球几十家车企,是纯粹的To B企业。比亚迪是“垂直整合巨头”,自己造电池、造电机、造整车,电池业务主要服务于自家车型,是To C为主、To B为辅的模式。打个比方,宁德时代是“顶级餐厅的后厨”,给全城市的高端餐厅供货;比亚迪是“自己开餐厅的后厨”,主要给自己家客人做饭,偶尔给邻居分点。

再看技术路线的差异。宁德时代是“全路线布局”,三元锂、磷酸铁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全都搞,尤其在三元锂领域技术领先,能量密度做到350Wh/kg以上,适配高端电动车和储能场景。比亚迪是“单点突破”,主攻磷酸铁锂路线,靠刀片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上做文章,适配自家的混动和中低端纯电车型。就像手机芯片,宁德时代是“高通”,什么机型都适配;比亚迪是“苹果A芯片”,只适配自家iPhone。

市场定位也不一样。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全球能源服务商”,除了动力电池,储能、换电、光伏储能一体化都是重点,2025年上半年储能营收占比已经升至25%。比亚迪的核心是“新能源车企”,电池业务是为整车服务的配套,储能业务也才刚起步,2025年上半年储能市占率只有10.7%,不到宁德时代的三分之一。两家公司的战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未来直接正面冲突的概率很小。

五、风险提示:投资者真正该担心的3个问题

说不用恐慌,不代表没有风险。宁德时代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投资者需要看清这些“真风险”,而不是被“市占率下滑”的表面现象吓到。

第一个风险是“储能产能瓶颈”。现在储能市场需求爆发,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突破200GWh,同比增长60%,但宁德时代的储能产能只有150GWh,产能利用率已经拉满,很多订单排到了2026年下半年 。虽然山东济宁基地计划2026年新增100GWh储能产能,但建厂、调试、量产需要时间,要是这期间亿纬锂能、海辰储能趁机抢占市场,可能会失去部分份额。这就像热门餐厅客源太多,但厨房太小,只能看着客人去隔壁吃饭。

第二个风险是“技术路线迭代风险”。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抢跑,但路线不一样。宁德时代主攻硫化物路线,实验室能量密度做到450Wh/kg,但循环寿命只有500次,量产要推迟到2030年。比亚迪走复合卤化物路线,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计划2027年就在仰望U8上示范应用。如果比亚迪的技术先成熟、先量产,可能会在高端市场抢走一些订单。不过固态电池成本目前是液态电池的3倍,2030年前很难大规模普及,宁德时代还有足够时间调整。

第三个风险是“海外扩张的不确定性”。宁德时代把海外市场当成未来增长的关键,德国、匈牙利、西班牙、印尼都在建厂,但海外建厂面临政策、文化、供应链的多重挑战。比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本土化率达到50%以上,宁德时代得在美国找材料供应商、建回收体系,成本比国内高20%。要是海外工厂盈利不及预期,或者遭遇贸易壁垒,会影响整体增长节奏。

六、投资建议:该“抄底”还是“观望”?

搞清楚了真相和风险,投资者该怎么操作?其实不用非黑即白,关键看你的投资逻辑是“短期炒热点”还是“长期赚成长”。

如果是短期投资者(持有1年以内):可以适当谨慎。市占率下滑的消息可能会引发市场情绪波动,加上行业价格战还在持续,短期股价可能有震荡。可以等两个信号再动手:一是2026年一季度储能产能释放情况,看看能不能补上动力电池的份额缺口;二是海外工厂的订单落地情况,德国工厂能不能从大众、宝马拿到更多长期订单。这两个信号明确了,短期风险就小了。

如果是长期投资者(持有3年以上):现在反而是“关注机会”的时候。新能源革命是大趋势,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要达到50%,储能需求还要增长5倍,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肯定能分到最大的蛋糕。从估值看,2025年它的市盈率只有25倍,比过去5年的平均市盈率(35倍)低了30%,属于估值洼地。而且它的研发投入每年超100亿元,是比亚迪的1.5倍,技术储备足够应对行业变化,长期增长确定性很强。

还有两个“隐藏机会”可以关注。一是宁德时代的产业链,它的参股公司涵盖锂矿、正极、负极、隔膜等关键环节,比如振华新材(正极)、翔丰华(负极),这些公司会跟着宁德时代的增长喝汤;二是储能下游应用,比如宁德时代和华为合作的微电网项目、和国家电网合作的电网级储能项目,相关的系统集成商可能会受益。

七、行业终局:宁德时代的“天花板”在哪里?

聊到最后,不妨想一个更深的问题:宁德时代的增长天花板在哪里?它会不会像以前的手机巨头一样,盛极而衰?答案是“短期看不到天花板,但需要不断突破边界”。

第一个增长极是“海外市场的增量”。目前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34.22%,计划2026年提升到40%,2030年达到50%。欧洲、北美、东南亚的新能源车和储能市场都在爆发,比如欧洲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要突破300万辆,储能需求突破50GWh,宁德时代的匈牙利工厂刚好能覆盖这些市场。要是海外市占率能从现在的36.8%提升到45%,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多赚200亿。

第二个增长极是“储能的爆发”。随着光伏、风电的普及,储能成了“刚需”——没有储能,风电晚上不转、光伏阴天不发电,电网就不稳定。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1万亿元,宁德时代现在30.7%的市占率,要是能维持这个份额,2030年储能业务收入就能达到3000亿元,比2025年的营收还高。

第三个增长极是“新技术的落地”。除了固态电池,宁德时代还在搞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池回收网络。钠离子电池成本比锂电池低40%,适合低温储能场景,2026年就要量产;电池回收能实现“锂资源闭环”,2030年回收锂材料能满足20%的需求,相当于多了一座“永久锂矿”。这些新技术一旦落地,又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当然,它也需要警惕“大企业病”。比如会不会因为规模太大导致决策变慢,会不会被二线厂商在细分领域持续蚕食份额,会不会在技术迭代中走错方向。但从目前来看,宁德时代的反应速度还很快:看到储能需求,立刻扩产能;看到车企找二供,立刻推出“定制化电池方案”绑定客户;看到固态电池路线有分歧,立刻两条路线同时布局。这种“敏感+果断”,是龙头企业保持地位的关键。

结语:别盯着“份额”,要看“全局”

回到开头的问题:投资者该恐慌吗?答案很明确:不该慌。

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下滑,不是“衰落的信号”,而是“行业成熟的必然”——没有任何行业能永远一家独大,适当的竞争反而能推动行业进步。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没丢:全球第一的市占率、碾压级的成本控制、领先的技术储备、爆发的储能业务,这些“硬家底”还在不断增厚。

对比亚迪的崛起,投资者也不用过度解读。两家公司商业模式不同、赛道不同,未来更可能是“共同成长”而非“你死我活”。就像家电行业的格力和美的,虽然都做家电,但格力强在空调,美的强在全品类,最后都成了巨头。

对投资者来说,判断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不能只看单一指标的短期波动,要看它的盈利逻辑、行业地位、增长潜力有没有变化。宁德时代的盈利逻辑从“规模扩张”变成了“结构优化+技术溢价”,行业地位还是全球第一,增长潜力有海外和储能两个新引擎,这些核心要素都没变。

最后给大家提个醒:投资就像看球赛,别只盯着前锋有没有进球,还要看中场的组织、后卫的防守、教练的战术。宁德时代的“前锋”(动力电池)虽然进球效率稍降,但“中场”(储能)开始发力,“后卫”(成本控制)依然稳固,“教练”(管理层)战术清晰,这样的球队,怎么会让人真正恐慌呢?

来源:遇见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