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敢吃马肉和狗肉,却几乎不吃猫肉,是害怕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06:58 1

摘要:马是粮食紧缺时的救命稻草,这不新鲜。三国时,曹操赤壁战败,粮草断绝,亲自下令宰杀战马救急,史书记载得干脆利落,没半点留情。再搜一圈,小说《水浒传》里角色割牛杀马也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野兔、野狗,见什么能填肚子就吃什么。为什么?很简单,命要紧!不吃活物吃啥?当时真

马是粮食紧缺时的救命稻草,这不新鲜。三国时,曹操赤壁战败,粮草断绝,亲自下令宰杀战马救急,史书记载得干脆利落,没半点留情。再搜一圈,小说《水浒传》里角色割牛杀马也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野兔、野狗,见什么能填肚子就吃什么。为什么?很简单,命要紧!不吃活物吃啥?当时真没人讲究这些。你要是看灾荒年代的记载,更离谱,有啃树皮、吃草根,饥荒就是丧失分寸底线的最好佐证!最感慨的,竟有把土做成饼的。

狗肉至今还是争议话题,玉林狗肉节年年吵,南方一些地方还觉得是老传统,鸡犬之声不绝于耳。要是问农村老人,他们会说在没有选择的时候,不分种类只求活命,谁管那是什么肉?可偏偏猫就很少进锅。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

猫肉的记载,在古代文献里寥寥无几。可以说,偶尔有,但绝大多数都是特殊情况,缺乏普遍性。和狗、马、牛、羊那些主流家畜比,它总是站在边缘,很难被视为饭桌上的常客。奇怪吗?其实不怪。猫和其他家畜不同。从最早进中国的时间说起,它不是原生六畜,先秦才逐步驯化,晚得很。有个说法,先民饲养猫,甚至不为食用,或者打算吃,主要是驱鼠。这倒好,猫还成了“护粮英雄”!

《礼记》腊祭里有段记载,有种仪式叫“迎猫”,说猫可以保护仓库里的粮食。当时,猫瞬间化身“祭祀对象”,不是普通牲口,地位不一样,神秘感拉满。猫和鼠的宿敌身份,大抵也因此根深蒂固。后来有人认为,猫有灵性,能进神界,没准还能修炼,这种说法在唐宋时期特别流行。

宋朝的猫,地位高得离谱。想带猫回家,还不能直接“买”,得“聘猫”。意思像娶媳妇,不仅得提前磋商,还要带礼物,也讲究仪式。盐、鱼、小钱这些聘礼,都是必需。古籍《埤雅》就说“猫能拜月成妖”,所以聘猫不是普通交易,得有点人情味儿。陆游写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把猫宠爱之心刻画得非常到位,这份认真劲,不亚于养儿养女。黄庭坚那首诗提到用柳条穿鱼,就是讲带聘礼那事。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对猫的期待——是能驱赶老鼠,也能守护书本家财。

画作《聘猫图》,明清民间绘本也有,画的是用盐和鱼换猫的场景,多少能感受到其中的仪式感与珍视,两边人表情复杂,有高兴、有犹豫。猫进入中国家庭很晚,地位变化也很快。并且,由于这份独特认同,中国人对猫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尊重和距离。它不像狗有看家使命,不像牛马能种田负重,猫始终是“神秘的小东西”,既熟悉又陌生。

吃猫?连药王李时珍都犹豫了。《本草纲目》里谈到猫肉药用,但紧接着话锋一转,“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换句话说,即便能入药,也不推荐吃。“味道不好”其实只是官方说法,更深层的背后,是一条隐性的文化线。猫本身是肉食动物,肌肉细,脂肪少,口感偏柴硬,酸味重。和鸡鸭猪牛比,与人胃口不搭。广东以前有种叫“龙虎斗”的菜,猫混蛇炖,试过的人说主要吃蛇,猫只是陪衬。现在几乎绝迹,大家用兔、鸡代替,再没人坚持用猫。

吃猫有民俗忌讳。民间大量故事,说猫有“九命”,记仇厉害,还能穿梭阴阳,不是善茬。还有传说,猫死后魂魄不散,吃了它就会被缠上。不同地方流传的细节也不一样,有的说不能吃黑猫,有的任何猫都忌讳。农村搬新家先扔猫进屋,图个“净宅驱邪”,就是对猫灵力的另类认可。小时候见过老人这么做,看起来像迷信,其实正是文化深层印记。如果把猫当“阴肉”,谁还敢吃?!

不过你要再说猫是中国人不吃的动物?也不全对。宋元明清时期,少数偏僻地区、极端灾荒,也有吃猫肉的记载,但多数是“无奈之举”。换句话说,民众真的饿急了,什么都敢试,但没人楞吃猫当家常便饭。这说明,猫的“特殊待遇”也有它的脆弱时刻。偶尔非典时期南方有吃猫现象,但很快被舆论和民意制止,媒体报道数据也很有限。猫肉市场很小,有生意的多是非法交易,这跟狗肉市场规模差距太大了。即便如此,总不能说中国人绝对不吃猫,只能说,不主流。

为什么这个文化共识能传承下来?不是宗教硬规定。印度教尊牛,有神话带头,佛教素食有教义约束。但猫,只是被民间慢慢认同,有点像“自发习惯”,无形中生根发芽。城市养猫者激增,更加强了这份认可。2023年数据,中国宠物猫市场规模高达650亿元,头部品牌Nekoneko用户数过百万。这种消费升级,直接抬高了猫在社会中的地位。网络传播更快,社交平台上晒猫照片、分享养猫经验已成风潮。以前猫只是仓库精灵,现在是家庭萌宠,身份变化令人咋舌。

猫变家庭成员之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更加柔软。有些家庭,猫不许进厨房、不许收拾卫生,全是“主子”待遇。宠物医院数量激增,猫医疗服务需求年年增长。若讲不吃猫,是“情感驱动”,确实不矛盾。只是,依旧有经济、伦理、食俗交织影响。猫还有被虐待遗弃的情况,猫保护组织屡见不鲜,态度转变并不彻底。网络上有“猫主子群”,也有大量流浪猫救助事件。城市中的猫困境复杂,未必都让人满意。说到这里,猫被赋予的灵性和文化标签,其实还活得挺艰难。

话说回来,猫总归享受了点“特殊”福利。猫与人之间,有点超越主奴的神秘联系。它温柔、独立、神秘、善变,让人又爱又怕。中国人不吃猫,不是绝对约束,也不是全无例外,说到底是一种被惯出来的共情。偶尔也有人会打破这个规矩,但影响很有限。文化、习俗、情感交织,使猫总是被看作家里的“灵物”。但,有一点又要犹豫了——一些小众群体,因各种理由还是吃过猫。可见规则始终不稳。

最后,猫还是留在了家里。它不被端上餐桌,更多成了陪伴,保护,信仰,寄托。中国不吃猫肉,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对它的认同、距离、和文化归属,不像对其他动物那么功利,也没有强行规定。这份独特关系,未来还能保多久?谁说得准!

猫走进中国家庭,变成不可替代的“灵性伙伴”,这种角色变化,既源于现实需求,也受情感习惯影响。

来源:松窗望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