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玉米圈里不少人都在传“行情一夜变天”“新粮要翻红大涨”,种玉米的农户急着打听啥时候卖最划算,做粮食贸易的老板也在纠结该不该囤货。其实这些说法有点夸张,玉米行情的变化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得结合供需、库存、政策等实打实的因素来看。今天咱们就拿着10月28
最近玉米圈里不少人都在传“行情一夜变天”“新粮要翻红大涨”,种玉米的农户急着打听啥时候卖最划算,做粮食贸易的老板也在纠结该不该囤货。其实这些说法有点夸张,玉米行情的变化从来不是“一夜之间”的事,得结合供需、库存、政策等实打实的因素来看。今天咱们就拿着10月28日的最新报价,把玉米市场的真实情况、涨跌逻辑和后期走势说透,全用权威数据支撑,不忽悠、不猜测,帮大家心里有本明白账。
首先得理清一个大背景:现在正是北方新玉米集中上市的关键期,每年这个时候,市场都会因为“新粮上市量增加”和“企业补库需求”形成博弈,价格出现小幅波动很正常,算不上“大变天”。咱们先看核心的10月28日最新报价,数据都来自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监测系统、重点深加工企业及港口的实时反馈,真实可查。
10月28日玉米最新报价:局部微涨,整体平稳,“大涨”还没来
咱们分主产区、主销区、港口三个核心区域说,这样不管是农户还是贸易商,都能对号入座看清本地行情。
主产区:东北局部试探性上涨,黄淮基本稳住
主产区是价格的“基石”,今天整体没出现大面积涨价,只有东北个别地方小幅波动。
东北产区这边,新粮上市进度刚到30%左右,行情有点分化。黑龙江地区,新玉米潮粮(水分30%上下)报价在1.02-1.08元/斤,比27日微涨0.01-0.02元/斤,主要是部分小型贸易商开始小批量收粮备库,加上农户觉得前期价格偏低,惜售情绪浓,上市量少,才让价格有了点上浮。但当地大型深加工企业库存还能维持15-20天,收购价没松动,依然压价收粮,所以涨不动太多。
吉林地区潮粮报价1.05-1.10元/斤,和昨天完全持平。当地农户大多还在观望,等着价格再涨点再卖,企业收购量上不来,干脆维持原价,供需陷入僵持。辽宁地区干粮(水分14%标准品)报价1.18-1.22元/斤,稳定不变,陈粮和新粮的价差在0.1元/斤左右,贸易商更愿意收新粮,陈粮走货较慢。
黄淮产区的行情更稳。河南新玉米干粮报价1.15-1.20元/斤,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1.17-1.21元/斤,只有个别企业涨了0.01元/斤,主要是本地新粮上市量逐步增加,企业不缺粮,提价的意愿不强,大多是“按需收购”。河北干粮报价1.16-1.20元/斤,和昨日一样,贸易商怕后期新粮大量上市导致价格下跌,都不敢大量囤货,基本是“随收随走”,不敢冒风险。
主销区和港口:小幅回暖,但撑不起“大涨”
南方销区和港口是行情的“晴雨表”,今天虽然有回暖,但涨幅有限,根本达不到“大涨”的程度。
南方销区方面,广东港口玉米成交价1.28-1.30元/斤,比27日涨了0.02元/斤,主要是港口库存降了——截至28日,广东港口玉米库存约120万吨,比上周减少8万吨,贸易商看到库存下降,趁机小幅挺价。但下游的饲料企业采购很理性,还是“用多少买多少”,没有大量补库,所以价格涨不动了。江苏、浙江等地报价1.27-1.29元/斤,涨幅也只有0.01-0.02元/斤,市场需求没起来,涨价就没动力。
北方港口这边,锦州、营口港口的新粮平舱价在1.22-1.24元/斤,和昨日持平,港口库存约55万吨,处于中等水平,贸易商出货节奏平稳,没有急于涨价或降价。
玉米价格为啥没大涨?这3个关键因素说了算
看完报价,大家肯定想问:既然有地方涨价了,为啥不能带动整体大涨?其实主要是3个核心因素制约着价格,这也是判断后期走势的关键。
第一,新粮上市量会逐步增加,供应压力不小。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约6.4亿亩,总产量预计在2.8亿吨左右,和去年基本持平,属于丰收年。目前东北新粮上市才刚起步,再过半个月到一个月,会进入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到时候供应量大了,价格很难大幅上涨,甚至可能出现小幅回落。
第二,下游需求没完全起来,撑不起高价。玉米的主要需求是饲料和深加工。饲料方面,今年生猪价格波动大,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截至10月中旬,全国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3%,饲料企业对玉米的需求也跟着减少,目前饲料企业玉米库存周期在10-15天,属于偏低水平,但补库意愿不强,怕后期价格下跌。深加工方面,淀粉、酒精等企业的开工率在65%左右,比去年同期低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不畅,企业也不敢高价收粮。
第三,政策调控托底,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国家一直重视粮食市场稳定,今年已经明确会适时启动玉米托市收购或储备收购,一旦价格跌到合理区间以下,政策就会发力托底,防止农户“卖粮难”;但如果价格涨得太高,也可能通过释放储备粮来平抑价格,所以玉米价格大概率会在合理区间波动,不会出现“大涨大跌”的极端情况。
后期走势预测:小幅波动为主,“大涨”概率低
综合以上因素,咱们可以明确:短期内玉米价格会以“局部小幅波动、整体平稳运行”为主,所谓“大涨很快滚滚而来”的说法不太现实,至少在新粮集中上市期间很难实现。
具体来看,11月上旬到中旬,随着东北新粮集中上市,价格可能会有小幅回落,主产区干粮价格大概率稳定在1.15-1.20元/斤;11月下旬之后,新粮上市量减少,加上企业开始为年底补库,需求可能会略有增加,价格可能会有0.03-0.05元/斤的小幅回升,但很难突破1.25元/斤。
长期来看,明年上半年玉米价格会保持平稳,因为总产量充足,需求恢复需要时间,除非出现极端天气影响运输或储存,否则不会有大幅上涨的动力。
农户和贸易商该咋办?给大家3个实在建议
聊完成果和走势,最关键的是给大家提些实际的应对建议,避免大家踩坑或错过时机。
对农户来说,建议“分批售粮,不盲目惜售”。如果家里储存条件好,可以先卖一部分潮粮,收回部分成本,剩下的干粮等11月下旬价格小幅回升后再卖;如果储存条件不好,潮粮容易霉变,就别等着“大涨”了,及时出售更划算,毕竟粮食安全最重要,烂在手里得不偿失。同时,卖粮一定要找正规的收购点或企业,保留好售粮凭证,避免被压价或骗秤。
对贸易商来说,建议“轻仓操作,随收随走”。目前市场供需不明朗,新粮上市高峰期还没到,千万别大量囤货,以免后期价格下跌造成亏损。可以小批量收购优质干粮,对接下游有固定需求的企业,保证资金周转灵活,等11月下旬市场明朗后,再考虑适当增加库存。
不管是农户还是贸易商,都要多关注官方渠道的信息,比如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产量、库存、收购数据,以及本地收购市场的实时报价,别轻信网上“大涨”“大跌”的谣言,理性判断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最后想说:稳字当头,理性看待才是王道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价格稳定不仅关系到农户的收入,也关系到下游产业的成本和市场稳定。今年玉米丰收,供应有保障,这本身就是好事,虽然价格不会大涨,但也不会大跌,对农户来说,能稳定卖出好价钱,对企业来说,能控制成本,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玉米价格稳定也能间接影响物价,比如饲料成本稳定了,猪肉、鸡蛋等农产品价格也会更平稳,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之,玉米市场没有“一夜大变”的奇迹,只有“供需决定价格”的规律。农户踏实卖粮,贸易商理性经营,跟着市场规律走,比啥都强。咱们也不用被各种夸张的消息带偏,相信市场调控和自身判断,就能在这次新粮上市的行情里,拿到属于自己的合理收益。
来源:老妹讲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