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艺圈的怪象早已令人侧目:年轻偶像依赖滤镜和提词器,却将此称为行业常态;真正的实力派演员默默耕耘十余年,始终与奖项和流量无缘。于和伟正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他的经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变迁的轨迹。
内娱的评判标准正在悄然重塑。央视在24小时内两次提及演员于和伟,这一罕见举动揭示了行业转向的深层逻辑。
演艺圈的怪象早已令人侧目:年轻偶像依赖滤镜和提词器,却将此称为行业常态;真正的实力派演员默默耕耘十余年,始终与奖项和流量无缘。于和伟正是后者中的典型代表,他的经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行业变迁的轨迹。
1971年生于辽宁抚顺的于和伟,童年充满艰辛。三岁丧父,母亲独自抚养六个孩子,连买本话本的钱都要省吃俭用多日。正是这份对故事的渴望,在他心中埋下了表演的种子。1999年,28岁的他凭借《曹操》中的荀彧一角踏入演艺圈,却意外地在龙套角色中沉浮了整整十二年。
那些年,他在《大宅门2》中饰演戏份寥寥的白占安,在《历史的天空》里扮演万古碑,在《搭错车》中出演无名小卒。每个角色都不足四十分钟,难以给观众留下印象。他曾动摇过:"背井离乡就换来这样的结果吗?"但终究没有放弃。
转机出现在39岁那年。此后的十七年里,他凭借《悬崖》《老炮儿》等作品多次提名金鸡奖、飞天奖,却总是与奖项擦肩而过。他自嘲道:"习惯了在台下鼓掌。"直到2021年,50岁的于和伟终于凭借《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一角,摘得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领奖时那句"终于不用陪跑了",道尽了多少辛酸。
央视的两次点名绝非偶然。这背后传递出三个重要信号。首先,正向题材配实力演技已成为官方认可的"硬通货"。当下荧屏充斥着古偶剧的"工业糖精",流量明星反复"换人恋爱",演技全靠人设支撑,热度依赖话题炒作。而于和伟在英烈题材作品中的表现,仅用"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十个字,就完美诠释了文人的风骨与武将的气魄。这种真实的力量,远比虚浮的表演更能打动人心。
其次,演员的社会价值开始超越流量热度。过去,咖位由热搜数量、粉丝规模、微博数据决定,甚至有人信奉"黑红也是红"。但于和伟却认为:"身为公众人物,有怎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他不炒作人设,少上综艺,而是潜心研究角色,为演好英烈查阅史料、寻访后人。这种态度正是央视青睐他的原因。
最后,作品质感的重要性压倒了虚假数据。如今许多剧集热衷于制造噱头,吹嘘投资规模、预约量,甚至播放量刚破万就发通稿庆祝。反观《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剧王,没有预热炒作,仅凭实力征服观众。于和伟的作品同样如此,不靠流量噱头,而是以扎实的制作打动人心。
于和伟29年的演艺生涯,从龙套到央视点名,正是内娱风向转变的缩影。当流量让位于品质,热搜让位于价值,包装让位于质感,那个"荒诞"的时代正在退场。这不仅是对一位演员的认可,更是整个行业回归创作初心的信号。未来,踏实演戏、真诚传递价值,才是演艺事业的长久之道。
以上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和借鉴
来源:宠界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