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带干粮”到“职业军人”:唐朝府兵制的崩塌与募兵制的崛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20:26 2

摘要:公元749年,长安城的皇宫里,宰相李林甫递上一份奏折,请求废除延续百年的府兵制。唐玄宗朱笔一挥,折冲府的木契、鱼书被尽数销毁。至此,曾助李唐横扫天下的府兵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化的募兵制。

公元749年,长安城的皇宫里,宰相李林甫递上一份奏折,请求废除延续百年的府兵制。唐玄宗朱笔一挥,折冲府的木契、鱼书被尽数销毁。至此,曾助李唐横扫天下的府兵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化的募兵制。

这一纸诏书背后,不仅是军事制度的更迭,更是一场关乎帝国命运的生死转型——强盛如唐朝,为何亲手终结赖以起家的府兵制?这场改革又如何埋下安史之乱的祸根?

长安西市的一家酒肆里,胡姬旋舞正酣,波斯商人兜售着镶金弯刀。开元盛世的繁华掩盖着一个致命危机:折冲府的兵册上,府兵姓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曾几何时,这些“战时为兵,闲时务农”的府兵,带着自备的弓箭驮马,为唐朝打下辽阔疆域。可如今,他们宁愿自残断指,也不愿踏上戍边之路。

唐初的府兵制堪称古代军事制度的典范。均田制下,朝廷授田给府兵家庭,免其赋税徭役,换来他们21岁入伍、60岁退役的忠诚。农闲时在折冲府训练,战时自备粮草出征,战后解甲归田。这种“不费国库一钱”的兵农一体模式,让唐朝在立国之初迅速组建起60万大军,横扫突厥、吐谷浑,缔造“天可汗”的威名。

但完美的制度往往暗藏缺陷。府兵需自备武器铠甲,甚至行军口粮也得从自家粮仓扛出。一旦战争变成持久战,府兵离家数载,田地荒芜、家财耗尽,最终“春不种,秋不收,逃亡略尽”。而且,均田制在土地兼并中逐渐瓦解——贵族豪强吞并田地,朝廷无地可授,府兵制的根基被彻底掏空。

公元722年,面对边疆告急的烽火,宰相张说提出一个大胆方案:招募流民为职业兵。短短十日,13万精壮应征入伍,朝廷包吃住、发军饷,从此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军人”。到737年,戍边部队允许携家带口驻扎边境,国家配发田宅粮饷。表面看,军队战斗力飙升;暗地里,节度使手握募兵、财政、行政三权,俨然成为独立王国。

这场改革实为无奈之举。对外,唐朝疆域扩张至中亚,府兵往返动辄万里,戍边周期从数月延长至数年;对内,土地兼并让府兵家庭破产,逃兵潮愈演愈烈。更讽刺的是,募兵制初期竟成“敛财工具”——唐军四处劫掠奴隶贩卖,仅吐蕃一战就掳数万人,转手卖给粟特商人,用血腥贸易填补军费。

国家选择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其实是要均衡效率与稳定。府兵制省钱却僵化:年均军费仅200万贯(宋代达4800万贯),但士兵训练不足、逃亡严重;募兵制烧钱却高效:职业军队战力强悍,却让中央财政年年失血,更催生出安禄山这样的军阀巨头。

唐玄宗的平衡术加速了军制的崩溃。他废除太宗“将领不久任、不遥领”的祖训,放任边将坐大;又玩弄权术让藩镇互相制衡,最终玩火自焚。当安禄山率领15万募兵反叛时,长安的禁军竟多是市井无赖,连马鞍都爬不上去。

长安城破那日,不知是否有人想起百年前的一幕:唐太宗设立折冲府时,特意将调兵权、统兵权分离,防的就是军阀割据。然而为防割据而生的府兵制,却因自身瓦解催生出更凶险的藩镇;为救急而推的募兵制,最终埋葬了盛唐。

千年后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依然难解这道历史难题:当土地兼并吞噬均田制,当逃兵潮冲垮府兵制,唐朝除了募兵制,是否还有第二条活路呢?

来源:微读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