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七世纪,一个让后辈咂舌的女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她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铁律,还在暮年引发过一次全国级的“男宠”风波。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翻天覆地。不过,比起她创下的无数第一,真正让世人口诛笔伐的,却是她晚年圈养男宠的那一
公元七世纪,一个让后辈咂舌的女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她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铁律,还在暮年引发过一次全国级的“男宠”风波。武则天,作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翻天覆地。不过,比起她创下的无数第一,真正让世人口诛笔伐的,却是她晚年圈养男宠的那一出风流帐。难道她真的只是为了个人享乐,晚节不保?还是说,这背后有她一手导演的秘密棋局?到底是昏庸,还是智慧?谜底远比小说剧情精彩。你以为的“丑闻”,会不会压根就是一场庞大的谋略?
一直以来,人们聊起武则天,总绕不开“男宠”二字。一个古稀老太婆找了十来个鲜肉陪睡,这画面本身就颠覆三观。有人狠批她晚节不保,道德沦丧;有人则夸她敢为人先。朝堂之上,书生与文武痛斥奸佞,百姓喝茶论艳史,连后来的历史书都没少落井下石。冯小宝薛怀义、张昌宗兄弟,成了代名词,一提名字都让人脸红耳热。到底是淫乱,还是谋略?史书上说,冯小宝能骂大臣,张昌宗兄弟跟皇子皇孙斗气,这“国朝气象”说得出来吗?武则天到底图啥,她脑袋里哪根弦断了?事情,还真没那么简单。
一步步看,武则天的“传奇”,其实就是一部加速播放的权力游戏。她生在辽宁一个能耐的家里,爹叫武士彟,挺有头脸。十四岁进宫,刚混出点名堂,结果老公李世民压根没把她放在眼里。等李世民驾崩,她直接被发配感业寺出家,算半截人身自由彻底废了。人生戏剧性就在这里——换了个皇帝李治,这哥们和她前情未了,一见面就又红了脸。几年之间,她从“昭仪”拼成了皇后。后宫争斗,那是血淋淋的闺房搏杀:王皇后、萧淑妃都被她掀翻在地。别以为这只是女人打架,背后其实是整个国家权力分割。以后宫胜利为跳板,她帮着李治打理朝政,官场大佬、大臣们都不得不看她脸色行事。“二圣临朝”——说白了,皇帝腰疼,皇后操盘。巅峰时刻来了。高宗李治一生病,朝政全落在武则天手里。太子、皇子只要让她不高兴,分分钟给革掉。“废立太子”成了常规操作,镇压政敌、提拔亲信不手软。最后,她干脆给自己加冕,公元690正式称帝,改来个“武周”。咱中国几千年,能这么玩权术的,还就这一个。当了皇帝也不是说好听话、享清福,一番制度改革,把科举往下推广,选拔寒门子弟,农业搞上去,边疆关系也稳住了。“女皇风采”炒起了唐朝中期的大米饭。这一切,都得益于她玩权术的天赋。
关键来了:人老了,江山也快玩转了,突然搞出大批男宠,是真的色胆包天,还是别有苦衷?老百姓叹气,大臣们拍桌,“女皇晚节不保”,真相却藏着玄机。
当初的热闹,慢慢静了下来。表面上看,武则天掌控了一切,朝堂一片和谐。可其实,火山正在酝酿。文武百官嘴上不敢说,却背地编排她。有人说女皇受制于身边小白脸,连国家大事都让给了一帮“不成器的货”。像薛怀义这等人物,仗着得宠,把大臣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敢在宫殿横冲直撞。张昌宗兄弟会骑着龙舟溜达,把李唐皇子西瓜皮滑摔得满身泥。有的御史气得提笔上书,请求女皇三思:朝野上下人心浮动,长此以往怕是要亡国。
但这时候,武则天还装作没事。男宠继续吃香喝辣,不少政务也“交办”给这些“掌上明珠”。朝中大佬气不过,那能怎么办?最多就是在私底下跟同僚咬牙切齿,毕竟女皇脾气可不是好惹的。不少历史学家后来分析,这段时间正是武则天政权脆弱而危险的高压锅状态。女皇年事已高,健康每况愈下,李家子孙和武家亲族双方都在暗中标记对方,平静的湖面下,早已乌云密布。
还有人站出来说公道话:“咱非得跟历史上每个男人一样,去苛责女皇私德么?换成别的皇帝,宫里三千佳丽,怎么没见骂得这么狠?”其实,很多流言蜚语,都是对女性统治者的双标。但话又说回来,一个国家要是变成了一个小圈子少爷的游乐场,还真说不过去。“男宠”丑闻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把这个帝国的底裤炸飞。
事情在神龙元年(705年)彻底爆发。别看前面火苗隐隐,真炸起来那可是“猛虎下山”。原来,男宠风头太劲,张昌宗、张易之扛着金杖进出皇宫,连李唐子孙的面子都被踩在脚下。不光如此,这对兄弟甚至还参与朝政,很多命令必须经过他们过目。这下,李唐宗室、武家亲戚、老臣新贵,齐刷刷冲着男宠磨刀霍霍。大家终于想明白:所有人的不满,其实都是被这些“小鲜肉”点燃的怒火。
这时候,一场大戏拉开:太子李显带头,联合忠臣和禁军发动“神龙政变”。张家兄弟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昔日耀武扬威的人物直接腰斩宫门之外。冯小宝更早前失宠,落得个葬身火海。所有怒火一股脑泻在这些“替罪羊”身上,李氏、武氏暂时松了口气。最绝的是,武则天顺势“退位让贤”,太子李显复位,史称中宗,这场十几年凶险的夺位大戏,一滴血都没溅到女皇和武家亲族的身上。
这哪是简单的荒唐?反倒像一出精心布局的连环计。用一些“小丑”和“仇人”集中全天下的怒气,把最容易被攻讦的问题快速引爆,再趁机完成权力和平交接。霎时间,真真假假、黑白难分,武则天生生把无解难题化成了皆大欢喜。
政变过后,武则天变回普通老太太,住进上阳宫养老。表面上,天下归于平静,李唐王朝满血复活,仿佛一切尘埃落定。可是,危机其实还在暗潮汹涌。不少人以为武家的小伙伴们可以安居乐业,可事情没这么简单。毕竟李家人虽表面示好,心里谁不防着“曾经的老对头”?一场自上而下的查账风波悄然展开——武家的几个核心人物还得查身份、清家产。此时,李武两家间的嫌隙,比以前其实更深:一个担心报复、一个担心余孽反扑。
更可气的是,刚粉碎了男宠势力,许多朝臣就像打了鸡血,又找起“武氏余毒”,新仇旧恨全爆发出来。政坛诡谲,谁都想着有翻身的机会。与此同时,大唐经过这一番动荡,朝局一度极为混乱。有人趁乱起事,有人乘虚钻营,乱七八糟的小风波一个接着一个,想彻底修复裂痕,根本不是靠一次改朝换代就能搞定。此时的和解,更像是“和稀泥”的妥协,谁都没敢真正相信对方。
实话实说,“武则天男宠”这个大瓜,好多年都吃不腻。有人一本正经论证她发动心理战,有人斥为普信女的下半身思维。细细一想,整个风波比拍宫斗剧还离谱。到底是政治手腕把“男宠”当盾牌,还是老太太真寂寞,连御医都劝阻不了?咱们公道一点,别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如果真要论谁更高明,是那些大权在握的正统皇族,还是靠一群出身卑微的“宠臣”做替死鬼?今天很多人还在拿“她好聪明”说事,实际上,这种聪明可真是把名声、家族、半个帝国都扔进火坑。司马光他们批她放纵、无德,也别太当真。说到底,这种非常时期的案例,当事人能活下来已经不容易,还讲什么“全身而退”“百年留名”?真想给武则天按个最高智力光环,那她这些年到底是真的大局为重,还是给自己找了个最能跳的垫背小丑?
大家翻了千年史书,到底是该为武则天的“男宠布局”点赞,还是为她毁三观的操作捏一把汗?一种说法觉得她目光长远,为了家族、国家舍得用各种奇招,甚至不惜自毁名誉;另一种声音更直接:无论怎么开脱,荒唐就是荒唐,谁当皇帝都不能公然搞私人小圈子。你说,武则天是真的智者过人,还是历史的反面教材?史书上的故事,你站哪一边?评论区见真章!
来源:温故知新带你看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