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深秋的寒意逐渐加重,气温频繁波动,“今年冬天会是极寒吗?” 成为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上人们聊天的高频话题。在公园晨练的老人们会围在一起讨论,担心寒冬会影响出行;上班族在通勤路上刷着天气新闻,纠结是否要提前网购厚羽绒服;家长们则开始给孩子准备过冬的衣物,生怕孩
一、冬季气候热议:“极寒” 担忧与拉尼娜预警
随着深秋的寒意逐渐加重,气温频繁波动,“今年冬天会是极寒吗?” 成为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上人们聊天的高频话题。在公园晨练的老人们会围在一起讨论,担心寒冬会影响出行;上班族在通勤路上刷着天气新闻,纠结是否要提前网购厚羽绒服;家长们则开始给孩子准备过冬的衣物,生怕孩子在寒冷天气里着凉。
更让人们揪心的是,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将处于中性偏冷状态,并且大概率会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这一消息通过电视新闻、气象 APP、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
不少人看到 “拉尼娜” 三个字,就联想到了寒冷,纷纷行动起来。有人翻出压在衣柜最底层的厚羽绒服,拍打掉上面的灰尘,提前晾晒;有人打开购物软件,搜索暖宝宝、电热毯、厚围巾等保暖用品,加入购物车;还有人甚至开始囤积过冬的食材,担心寒冬天气出门采购不便。“拉尼娜听着就觉得冷,今年冬天肯定不好过,还是提前准备妥当才放心。” 一位正在超市采购的阿姨这样说道。
那么,拉尼娜事件真的会让今年冬天变成 “冻哭模式” 吗?它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疑问,都需要从拉尼娜现象的本质说起。
二、解密拉尼娜:并非 “冷空气开关” 的气候现象
“拉尼娜”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洋气,容易让人觉得它是一种复杂难懂的气候现象,其实它的本质很简单 —— 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 “异常大降温” 的专属科学称呼。
在正常的气候状态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相对温暖,这些温暖的海水会加热上方的空气,使空气上升,形成上升气流。这种上升气流会带动周边的大气环流,对全球的气候模式产生影响,比如影响热带地区的降水分布、中纬度地区的气温变化等。
可一旦出现拉尼娜现象,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此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会出现异常偏冷的情况,比常年平均温度低不少,就像一个 “巨型冷空调”,释放出大量的冷空气,打乱了原本稳定的大气环流格局。大气环流的改变,又会进一步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极端低温、暴雨、暴雪等天气。
但并非只要这片海域的海水温度降低,就能称之为拉尼娜事件。气象学上对拉尼娜事件的判定有两个严格的硬指标:第一个指标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必须比常年平均温度低 0.5℃以上;第二个指标是这种海表温度偏冷的状态,必须持续至少 5 个月。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正式确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此次气象部门预判的拉尼娜事件,被明确界定为 “弱拉尼娜”。这意味着,此次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的降温幅度相对较小,拉尼娜现象的整体强度比较温和,与 2020 年那次强拉尼娜事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如果用通俗的比喻来形容,强拉尼娜事件对冬季气候的影响,相当于 “寒冬暴击”,会带来持续的极端低温天气;而弱拉尼娜事件的影响,顶多算是 “冷空气加餐”,不会造成大范围、长时间的极寒天气。
了解了拉尼娜现象的本质和此次弱拉尼娜的特点,就能更客观地看待它对今年冬季气候的影响,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三、关键澄清:弱拉尼娜不等于极寒冷冬
在拉尼娜事件预警发布后,很多人都形成了一个认知误区,认为 “拉尼娜来了,冬天就一定会变得极度寒冷”。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弱拉尼娜与极寒冷冬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我国冬季的气温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拉尼娜现象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对于弱拉尼娜来说,它对冬季气温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无法单独决定整个冬季的气候状况。其他诸如北极涛动、欧亚大陆积雪覆盖情况、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等因素,都会对我国冬季气温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冬季的整体气候特征。
气象部门的历史数据也能证明这一点。根据近 50 年来的气候记录,我国一共出现过 16 次拉尼娜事件,在这 16 次事件中,只有 10 次对应的冬季出现了 “冷冬” 现象,还有 6 次冬季反而呈现出 “暖冬” 的特征,并非每次拉尼娜事件都会导致冷冬。
比如在 2017-2018 年冬季,我国也经历了一次弱拉尼娜事件,但在那次事件期间,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比常年平均气温高出 1℃,不少南方地区的人们甚至在冬季感受到了少见的温暖天气,街头还有人穿着薄外套出行,完全没有感受到 “寒冬” 的气息。
气象专家通过对今年冬季气候的综合分析指出,除了此次弱拉尼娜事件,今年冬季北极涛动可能会呈现出正相位特征,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冷空气的南下;同时,欧亚大陆的积雪情况也相对较少,对气温的冷却作用有限。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今年冬季我国很难出现 “全国性的极寒天气”,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阶段性偏冷”—— 也就是在冬季的某个时间段,会有集中的冷空气来袭,导致气温在短期内骤降,出现低温天气,但从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来看,并不会比常年偏低太多,不会形成持续的极寒状态。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弱拉尼娜事件与极寒冷冬划等号,要综合考虑多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客观理性地看待今年冬季的气候情况。
四、区域气候预判:北方偏冷偏干,南方偏暖偏湿
虽然弱拉尼娜事件不会导致我国出现全国性的极寒天气,但它对我国不同区域冬季气候的影响,还是存在一定规律可循的。根据气象部门的研判,今年冬季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会比较明显,总体呈现出 “北方偏冷偏干,南方偏暖偏湿” 的特点。
具体来看,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等北方地区,今年冬季的气温大概率会比常年同期偏低,降雪量也会比常年略多。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冬季初期就要提前做好应对寒冷天气的准备。比如,提前将厚羽绒服、雪地靴、保暖手套等冬季衣物准备妥当,出门时注意做好防风保暖措施,防止冻伤;家里的水管、暖气管道等设施,也要提前进行检查和维护,做好防冻处理,避免在低温天气下出现管道冻裂的情况,影响正常生活。
而江南、华南等南方地区,今年冬季的气温则大概率会接近常年同期水平,甚至可能会比常年偏高一些,出现降雪的概率也会有所减少,很可能会度过一个相对温暖的 “暖冬”。对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虽然不用面对极端低温,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地区虽然整体气温偏暖,但受弱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冬季冷暖空气交汇会比较频繁,容易出现 “湿冷魔法攻击”。这种湿冷天气与北方的干冷天气不同,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寒冷的空气会透过衣物缝隙钻进身体,让人感觉刺骨的寒冷,即便穿着厚厚的衣服,也很难抵挡这种湿冷。而且,湿冷天气下,衣物很难晾干,容易出现 “衣服晾一周还是湿的” 情况。因此,南方地区的人们在冬季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多备一些保暖内衣、电暖器、烘干机等物品,应对湿冷天气带来的不便。
此外,在我国西北部分地区,由于受到西风带气流的影响,冬季可能会出现较多的降雪天气,需要注意防范降雪对交通出行、农业生产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
五、冬季 “备战” 指南:实用建议助你从容过冬
无论今年冬季是冷是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总是没错的。结合气象部门对今年冬季气候的预判,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冬季 “备战” 建议,帮助大家从容应对冬季的各种天气情况。
对于北方地区的朋友来说,冬季重点要防范阶段性的强降温天气。在冷空气来袭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出门时戴上帽子、手套、围巾,穿上防滑的雪地靴,避免在低温天气下长时间户外活动,防止冻伤。在家中,要提前检查水管、暖气管道是否存在老化、破损等情况,对裸露在外的管道进行包裹保温处理,防止管道冻裂;同时,要准备好足够的取暖设备,如电暖气、暖手宝等,以备暖气供应不足时使用。
南方地区的朋友,虽然冬季整体偏暖,但要重点应对湿冷天气。可以提前购买一些质量好的保暖内衣、羽绒服、羊绒衫等保暖衣物,选择透气性好、保暖性强的材质;在家中放置电暖器、空调等取暖设备,改善室内取暖条件;准备一台烘干机,解决湿冷天气下衣物难以晾干的问题。此外,南方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小,在室内也不要穿得过于单薄,避免因室内寒冷而引发感冒等疾病。
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冬季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由于冬季气温波动较大,人体的抵抗力容易下降,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传播,增加了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因此,在冬季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根据天气变化调整穿着,避免因受凉或受热而引发疾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如需前往,要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在家中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气候预测属于概率性判断,它是基于历史气候数据和当前气候系统状况做出的科学推测,无法完全精准地预测出冬季每一天的具体天气情况。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天气变化还需要关注短期天气预报,根据短期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计划和衣物穿着。
与其纠结于 “今年冬天是不是极寒”,不如提前将羽绒服、暖宝宝、取暖设备等物品准备好,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冬季气候如何变化,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就能从容应对,安稳、舒适地度过这个冬天。
随着冬季的脚步逐渐临近,街头的树木已经褪去了绿叶,寒风也开始变得凛冽。但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就能在寒冷的冬季里,依然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期待着冬日里的阳光、雪景,以及新一年的到来。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