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话不是空话。你能看见的直观变化有三点:演习多了,后勤流转顺畅了,岸炮和登陆队伍的联动更靠谱了。几条原来像写在纸上的战术,被反复拿到场上去试、去改,最后变成了能按程序演练的东西。现在谁要说“这套路好像不行”,现场官兵都能掰开揉碎讲时间点、资源配备、风向和海况这
福州军区在短时间内把沿海防御的灵活性和协同能力补上了一大截,雷区布置、海岸机动点位、空海联动作战的试验都落到了实处。
这话不是空话。你能看见的直观变化有三点:演习多了,后勤流转顺畅了,岸炮和登陆队伍的联动更靠谱了。几条原来像写在纸上的战术,被反复拿到场上去试、去改,最后变成了能按程序演练的东西。现在谁要说“这套路好像不行”,现场官兵都能掰开揉碎讲时间点、资源配备、风向和海况这些具体参数。
那次年度汇报会很有意思。两位将军并肩站在一张大作战图前,讨论的不是谁的头衔更响,而是聊哪条海峡要加雷,哪段公路得修个绕行线。台下一排排人低着头记笔记,台上的笔在地图上点个不停,桌上摞着现场报告和照片。会一结束,他们一块儿走到闽江码头,夜风夹着江水的咸味,岗哨灯远处晃着,岸边还听得见蒸汽轮机的声音。那一刻像极了纪录片的收场镜头,但镜头并没停——这活儿得干下去。
要说这些改变怎么来,得从他们刚到福州那会儿讲起。皮定均到任一个多月,前线的训练节奏明显提速。演练不是走个形式,而是把新招和老招拼在一起反复试错。拿低空索降配合舰炮斜射举例:表面看着炫,但每次演练都得算清楚风向、舰炮仰角、索降降速,炮兵得占住射击岗,步坦和登岸队要在几分钟内同时出发。一次实测里,他们把步兵、坦克、炮和登陆舰的时间差精准到秒,场边的官兵看得目不转睛。
细节里也出过乱子。40毫米防空炮的替换件迟迟不到,上海厂家的零件卡住了部署进度。现场指挥拍桌子说这事耽误大局,皮定均一个电话向上面请示要不要空运一批替换件。不是等天等地,马上协调了空运。官兵后来笑称:会说话的是官场,能把事儿办成的还是组织和后勤。这种琐碎事儿里,他们的配合慢慢磨合出门道。
两人把老办法和新办法放一块儿反复练。陈再道习惯大兵团的稳打稳扎,喜欢把力量压在要点上再伺机穿插;皮定均更注重机动、夜袭和山地突进。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模式:陈负责防线的总体布置,皮盯着机动战术和时间节点。现场考核不留情面,照片上能看见车轮把泥地翻起,晚上训练时士兵头顶的灯光像星星一样闪烁。
1973年那次调任本身也有得说的。皮定均接到任命电报时正忙着从兰州调运装备。那时他盯着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路的修筑进度,后勤线刚通上,兵站仓库还在扩建,晚上常常加班到深夜。电话铃一响,中央一句“你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就把他手头的活打断了。犹豫有的,是人情事:福州军区里坐着的首长是陈再道。
这段关系不是一朝一夕。早在1929年,皮定均十四岁参军时,陈再道已经是红四军的营长。那时候老首长在前头,年轻人在后面冲锋。1932年春,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通江一役,敌军两个师埋伏,枪声像山洪暴发。陈再道站在乱石上果断下命令“压住火力,正面突击”,皮定均在第三纵队顶着弹雨向前。后来皮回忆那仗时总说一句话:老首长稳得像块磐石。这样的老战场细节,后来成了他们教育士兵时常拿出来说的例子:危险时靠的是判断、靠的是沉着。
建国后,两人的路线有交叉也有分岔。陈再道1950年代拿过上将衔,曾任中南军区副司令,位置显赫。到了60年代风浪起来,他曾被冷置一段,再被安排到福州军区当副司令,这在军内被看作从核心往边缘的调动。像韩先楚这样的同辈,凭几次冲锋成了别处的主官。韩比陈小几岁,机遇不同使然。把这些历史脉络放一起看,就能理解当年的调配既有政治考虑也有军务需求。
回到皮定均在兰州的那段日子。1960年冬,戈壁风烈,他拿望远镜盯着演习场扬起的尘土,算着山路什么时候能通,算着装甲车第二批怎么越过祁连山口。1973年春他还在为这些后勤事发愁,电话却把他拉到东南沿海。那年八大军区调动幅度大,不少司令成对调防,目的之一就是“人不走政不随”。皮心里清楚组织用意,但情感上确实有放不下的东西。
1973年5月,他坐军机抵达福州。一下飞机,闽江的潮声和湿热就扑上来。他没等行李,直接去了军区大院。陈再道在二层小楼里批训练报告,门口警卫敬礼,两人见面寒暄简单明了。皮定均照旧客气地报到,陈再道笑着让他别拘泥于老规矩,“把工作干好才是正理。”那句朴实的话把过去的上下级关系在现实中化开了。
接下来的几周,两人在指挥室和训练场间来回,官兵们开始习惯这种配合。有人在角落里嘀咕这是“新司令敬老首长”,但皮也不回避,他觉得陈熟悉东南沿海,工作上要多请示、多商量才稳当。于是两人的分工渐明:陈统筹大局,皮把细节和时限钉住。厂家的零件、运输问题、人手补给都被一股脑儿拉进去,他们陆续把一堆实际问题解决了。官兵们记住的不是那套礼节,而是每次演习结束后能落地的改进方案。
很多老兵至今还说,福州军区既有陈再道的沉稳,也有皮定均的闯劲。训练日记和演习影像里能看出这一点:大规模动员的稳健和小部队迅速穿插的敏捷同时出现。两人都来自大别山,都是从红色队伍里走出来的老兵,换了枪但初心未变。常见的一幕是他们站在大地图前,各拿一支笔,地图上写满了坐标、时间和补给点。夜里江风吹过,灯光晃着,岸边的机器还在响,他们还在改计划、改时间表、改补给线路,镜头停了也不代表戏结束,工作还继续。
来源:藤蔓墙边闲适的乘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