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猪头咪类似的经历,就是某天心情低落,忍不住向朋友倾诉生活中的烦心事,结果没过多久,却发现这些私密的对话被对方截图发给了别人,还配上各种冷嘲热讽的评论。“你看她老公降薪了,夫妻俩还得靠父母接济,整天焦虑得不行,表面光鲜,其实过得一团糟。”看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猪头咪类似的经历,就是某天心情低落,忍不住向朋友倾诉生活中的烦心事,结果没过多久,却发现这些私密的对话被对方截图发给了别人,还配上各种冷嘲热讽的评论。“你看她老公降薪了,夫妻俩还得靠父母接济,整天焦虑得不行,表面光鲜,其实过得一团糟。”看到这样的内容,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就像被人当众扒了底裤,羞辱感扑面而来。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闲聊本是寻常事,分享八卦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从前长辈们口耳相传些邻里琐事,没有证据,传着传着也就淡了,当事人听到了顶多一笑置之。可如今不同了,社交软件让每一句聊天都成了可复制、可传播的“证据”。谁也无法预料,哪一句情绪宣泄,就会被截屏、转发、评头论足,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自己就特别喜欢用文字聊天,打字比说话更顺畅,情绪也更容易表达。正因如此,不知不觉中也掉进过几次这样的坑。后来我特意去问了DS,他告诉我,这种爱截图分享的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纯粹出于好奇或无聊,觉得别人的生活有趣,忍不住拿来当话题,虽不妥当,但并无恶意,顶多是缺乏对隐私的尊重。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第二种——不仅截图,还要加上主观评判,刻意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这类人其实是在进行一场隐秘的社交升级。他们用别人的隐私作为筹码,换取圈子里的认同,建立同盟;再通过贬低他人,把自己置于“审判者”的位置,塑造“清醒”“睿智”的形象;久而久之,便成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获得心理满足甚至实际利益。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分辨对方的动机。如果是第一种,无心之失,那就一笑置之,以后聊天多用语音,少留文字痕迹,保持距离,点到为止。但若是第二种,就必须提高警觉。这种人往往心思深沉,擅长操控话语,与其多聊,反而容易落入圈套。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非必要不交流,一旦沟通,就要有“这些话可能被公开”的觉悟,谨言慎行。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拿别人的聊天记录当谈资时,我们不要参与,不要附和,冷淡回应一句:“这是你们之间的事。”不给反馈,他们自然无趣,久而久之便不再上演。如果实在感到困扰,不妨果断退出那个圈子。他做他的中心人物,我走我的阳光大道,彼此互不打扰。
其实,网络上的聊天,大多只是为了寻求片刻的情绪慰藉,不必太当真。与其纠结于他人的评判,不如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找最信任的人面对面倾诉,写日记,跑步,听音乐。保护好自己的边界,也尊重他人的隐私,这才是长久之道。
来源:晓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