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10月28日上午!中超传来北京国安、申花、上港最新动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3:00 2

摘要:接下来说清楚点儿:眼下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赞助商变得小心了,球迷信心被打击,俱乐部日子短期内会更紧。国安方面有人出来否认马上要解散,但也坦诚“需要外界支持”,大家都盯着接下来一个月里地方政府会不会有明确动作。要是真没有实质性介入,后果挺现实——人员裁减、被动转会、

北京国安现在处在被托管甚至面临解散的边缘,上海海港的引援在赛季中段被广泛质疑,整个联赛的分配规则又把这些问题放大了。

接下来说清楚点儿:眼下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赞助商变得小心了,球迷信心被打击,俱乐部日子短期内会更紧。国安方面有人出来否认马上要解散,但也坦诚“需要外界支持”,大家都盯着接下来一个月里地方政府会不会有明确动作。要是真没有实质性介入,后果挺现实——人员裁减、被动转会、青训投入缩水,这些都会按部就班发生,不会突然消失。

把镜头拉回上海海港,那桩引援案有点像课本上的反面教材。夏窗放弃瓦科,签下梅伦多,理由是跟球队控球渗透的打法更合拍,而且梅伦多的引进费约500万欧,看起来比瓦科那800万的要价划算。可实际效果没达到预期。赛季数据说话:梅伦多出场12次,1球2助攻,场均关键传球1.8次,场均触球52次;瓦科出场15次,6球3助攻,场均关键传球2.5次,场均触球48次。瓦科在终结和进攻效率上明显更有贡献。简单一句话,就是算错了账,把“性价比”当成了单纯的数字比拼,而没把适配性、球队现状这些软指标算进去。

问题并不只在某个人的判断。俱乐部过度依赖球探提交的主观评估,没有把球员适配性做成量化分析。战术层面也欠考量:队内已有的组织者是谁、射手类型如何,和新援能不能互补,这些都得放到一个模型里比对。瓦科在加盟前半年的状态回暖其实有迹可循,那些数据是市场信号,可惜没被及时吸收进决策过程。可操作的补救方向也挺明确:把梅伦多调整到边路,利用他带球推进的能力;让奥斯卡更多做前插,增加在禁区附近的二次机会;冬窗再补一个纯粹的靶子中锋,比如土超的卡拉曼或巴甲的佩德罗;同时别忘了青训,像U21的刘邵子洋在亚冠资格赛里展现了门前嗅觉,可以大胆提拔试试,这些都是能立刻做的事。

再说国安的账本,那是结构性问题。金元退潮以后留下的是连锁反应。中赫集团作为单一大股东,账面债务超过100亿元,难以继续每年拿出超过5亿元来维持俱乐部运行。联赛分红被抽成也很重,现在足协抽成率高达36%,俱乐部每家实际拿到的转播分红大约在800万上下,和欧洲联赛比差距明显。结果就是俱乐部自己的造血能力不足,外界输血又断了,进退两难。

有人拿上海申花做对比,原因也在于那套模式的可见性。久事集团入主后,围绕主场赛事搞了套闭环,把比赛变成城市活动的一部分。报告里说,2024年直接赛事经济影响达21.54亿元,间接拉动超过37亿元。赛场带动周边商业,周边产品和内容变现上来,周边收入突破上千万,赛后内容吸引冠名,徐家汇商圈的餐饮因赛事客流上升约32%。这些操作说明了一个道理:把IP、城市资源和商业化整合起来,能把“比赛”变成一整套经济链条。不过国安要照搬并不容易,工体周边的商业配套和地方国企背景都没有申花那样的条件,缺政府出面协调,俱乐部单靠自身要完成转型难度极大。

说到能做什么,具体路径并不神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几种办法:短期内临时托管,市体育局或相关部门出面稳住运营,给俱乐部争取找战略投资者的时间;用资源置换的方式吸引接盘方,比如工体运营权、青训基地建设的政策红利;把俱乐部赛事纳入城市大型活动,像“北京消费季”那样,把比赛变成带动消费的节点。时间窗口不大,国安内部的紧迫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把问题放到联赛层面看,现有的分配机制也在挤压俱乐部空间。把足协抽成压到15%并重新设计分配结构,是一种思路:把一部分钱按联赛排名分配以鼓励竞争,把另一部分和主场观众、周边收入挂钩以鼓励商业化,剩下做成公平竞赛基金,专门奖励实际投入青训的俱乐部。俱乐部治理层面,混合所有制、地域品牌化、国际合作都该试试。政策上可以跟进动态工资帽、转会调节费透明并明确用于青训、把青训和梯队建设纳入俱乐部准入标准,避免“空壳”俱乐部混进来。

回到更早的背景,金元时代留下了痕迹:当年的高投入掩盖了很多治理和商业化的短板。热潮一退,问题集中爆发,这既是个别俱乐部的尴尬,也暴露了联赛体制的弱点。短期内会有球员流动、教练调整、赞助谈判以及城市间的博弈在台面上演,长期谁能把商业模式做起来、稳住球迷基础,谁就更有机会站稳脚跟。

场外的球迷还在议论,赞助商在走访,青训的小留守们照常训练,球场门口的小店主盘算着接下来能不能多卖几条围巾。接下来几个星期,足球圈的每一步都不会是静止的。

来源:藤蔓墙边闲适的乘凉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