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的一个晴朗午后,我在北京的CBD街头驻足良久。一辆无方向盘的银灰色Robotaxi悄无声息地滑入视野,车身贴着“Apollo Go”的标识,轻盈转向避开行人,融入车流如鱼得水。这不是科幻桥段,而是百度Apollo Go的日常运营场景。回首十年,
2025年10月的一个晴朗午后,我在北京的CBD街头驻足良久。一辆无方向盘的银灰色Robotaxi悄无声息地滑入视野,车身贴着“Apollo Go”的标识,轻盈转向避开行人,融入车流如鱼得水。这不是科幻桥段,而是百度Apollo Go的日常运营场景。回首十年,中国自动驾驶从实验室的稚嫩实验,跃升为街头的主角。就在同一天,Alphabet旗下的Waymo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宣布扩展测试区,而Pony.ai的无人车已在迪拜的棕榈岛上穿梭。全球Robotaxi竞赛,已从美土本土的独角戏,转为中美联袂的马拉松。中国企业如百度Apollo Go、文远知行(WeRide)和小马智行(Pony.ai),正以惊人速度蚕食市场份额。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的最新分析,这些公司已在Robotaxi项目数量上超越美国对手,商业化进程从测试到落地,层层推进。
作为一名深耕智能交通领域的观察者,我见证了这一变迁的脉络。自动驾驶并非一夜之间绽放,而是政府战略、供应链韧性和算法迭代的合力。中国视其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2035年成为全球领跑者的目标已从蓝图转为路线图。相比之下,美国的Waymo虽技术精湛,却受制于监管壁垒和高成本。Robotaxi的兴起,不仅是出行革命的序曲,更是AI与5G、LIDAR传感器融合的试金石。本文将剖析这一赛道的科技内核,结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比中美路径,探讨其对普通人生活的渗透,以及对万亿级产业的深远冲击。或许,在这个秋日,我们已站在无人驾驶新时代的门槛。
#### 中国Robotaxi的“集群突围”:从本土试点到规模化落地
2025年,中国Robotaxi的商业化节奏已如脱缰野马。百度Apollo Go的“萝卜快跑”服务,已覆盖武汉、重庆、北京等十余城,累计订单突破500万单,日均运营里程逾10万公里。文远知行在广州的完全无人驾驶线路,全长15公里,覆盖商业区与居民区,乘客反馈显示,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3分钟。小马智行则在深圳和广州部署了数百辆车队,与丰田的战略合作注入资金和技术双轮驱动。公司CEO彭詹姆斯(James Peng)在近期访谈中透露,到年底,车队规模将扩至1000辆,这得益于本土EV供应链的成本优势——传感器和电池组价仅为国际均值的60%。
这些进展并非孤立。2025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启Robotaxi测试许可发放,此前因就业担忧而冻结的审批,已转为“绿色通道”。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旨在对标美国,加速L4级(高度自动化)应用的落地。相比2024年的观望期,今年已有20余家企业获批扩展城市,涵盖从一线到三线的多样场景。这与政府“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一脉相承:国务院在7月发布的纲领中,明确将自动驾驶列为重点,拨款数百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升级,如5G-V2X车路协同网络已在上海试点覆盖率达95%。
文远知行的HPC 3.0高性能计算平台,便是这一生态的缩影。该平台搭载NVIDIA DRIVE Thor X芯片,与联想车计算联合研发,支持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TFLOPS),实时处理多路传感器数据。同样,小马智行的第七代系统集成9个激光雷达(LIDAR)和14个毫米波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百度RT6车型更是一骑绝尘:售价约20.46万元人民币(约2.88万美元),配备8个LIDAR、12个摄像头和语音交互系统,座椅还带按摩功能。成本 halved(减半),得益于宁德时代和华为的供应链整合——电池能量密度达300 Wh/kg,续航超500公里。
这些落地案例,源于中国独特的“全栈”模式:从芯片到地图,一体化闭环。相比Tesla的纯视觉路线,中国企业多采用多传感器融合路径,确保在雾霾或夜间场景下的鲁棒性。彭博NEF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Robotaxi运营车辆已超5000辆,占全球70%,而美国仅Waymo和Zoox合计不足2000辆。
#### 科技深潜:端到端AI与多模态融合的“中国方案”
Robotaxi的核心在于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而2025年的热点,正聚焦端到端大模型与传感器融合的突破。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升波在1月中关村智能网联汽车论坛上分享的“数据驱动端到端自动驾驶”报告,揭示了这一范式转移:传统模块化架构(如感知模块独立于规划)正被大模型取代。清华团队开发的数据生成框架,能模拟亿级边角案例,训练准确率提升25%。例如,在BEV(鸟瞰图)感知中,他们融合LIDAR点云与摄像头图像,生成4D时空地图,延迟降至50毫秒。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贡献同样关键。张启超副研究员在年度自动驾驶峰会上演示的高价值数据生成技术,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合成稀缺场景,如暴雨下的行人避让。结果显示,融合后系统的误检率从5%降至1.2%。这些研究直接赋能企业:百度的Apollo平台集成清华的端到端算法,支持“无图”驾驶——无需高精地图依赖,仅凭实时感知导航。这在5G时代尤为高效:车载模块通过边缘计算,每秒传输1GB数据,实现V2V(车车通信)协同避撞。
热点技术中,LIDAR的4D成像雷达脱颖而出。华为ADS 3.0系统(虽非Robotaxi专属,但开源影响深远)采用多模态融合:LIDAR提供厘米级深度,毫米波雷达补足恶劣天气盲区,摄像头则处理语义分割。2025年CES展上,Mobileye的EyeQ6H芯片演示了这一融合,处理速度达2000帧/秒。中国企业紧随其后:小马智行与地平线合作,推出HPC平台,支持AI大模型推理,功耗仅150W。相比纯视觉的“龙虎斗”,多传感器路径虽成本高(每车增2万美元),却在安全冗余上胜出——Waymo的LIDAR阵列已证明,在亚特兰大校车事件中,融合算法避免了潜在碰撞。
另一个热点是AI for Science的应用。中科院与智源研究院的合作,在3月中关村论坛发布10项成果,包括理想汽车开源的整车操作系统,支持分布式端到端控制。鲁继文教授的视觉感知报告强调,自监督学习与空间感知的结合,能让模型从海量路测数据中自进化,减少人工标注80%。这些进展,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对接,智算中心为Robotaxi提供PB级存储,训练周期缩短至一周。
#### 中美路径对比:政府引擎 vs 市场试炼
中美Robotaxi竞赛,如同两股力量的交锋。美国以Waymo为先锋,已在五城部署完全无人车,测试扩展至10城。但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本月启动的初步调查,暴露其痛点:亚特兰大一辆Waymo车未及时刹停校车,凸显复杂路口的决策短板。Tesla的Cybercab原型虽宣称2026年量产,成本低于3万美元,但历史承诺屡屡延期——Cybertruck实际价是2019年预期的两倍。Zoox的“无轮” shuttle 在拉斯维加斯试点,却限于封闭区,全球扩张滞后。
中国企业则乘政府东风。魏松石(Weisong Shi)特拉华大学教授指出:“美国市场驱动,中国政府主导。”北京的战略投入,如“双碳”目标下的EV补贴,直接降低Robotaxi门槛。百度萝卜快跑的订单量,已超Waymo三倍;文远知行在广州的无人服务,安全性指标(每百万公里事故率)达人类司机的1/10。优势显而易见:中国大学毕业生池庞大,清华、北大每年输出万名AI人才;供应链本土化,传感器成本降30%。彭詹姆斯强调:“我们起步晚,但追赶迅猛。”
然而,美国在算法纯度上领先。Waymo的端到端模型,基于AlphaFold式的蛋白折叠灵感,模拟物理动态更精准。中国正补课:中科院的“车路云50人论坛”5月研讨干线物流,集成LIGO级引力波算法,提升预测精度。但挑战共存:中国Robotaxi多限于晴好天气,雪地测试仍需突破——这正是魏教授的警示。
#### 全球棋局:中东“试验场”与欧洲“桥头堡”
中国Robotaxi的野心不止本土。2025年,中东成为“地零”:迪拜目标2030年25%出行自动化,阿布扎比瞄准2040年。Pony.ai、文远知行和Apollo Go相继签约Uber和当地当局,车辆已在迪拜指定街区测试。文远知行CFO Jennifer Li透露,数月内部署数百辆,目标单车盈利。沙特Vision 2030注入Neom项目1亿美元,小马智行借此验证商业模式。
新加坡是亚太桥头堡:文远知行与Grab和ComfortDelGro合作,今年底试点。欧洲更具看点:百度与Lyft联手,拟明年进军德国和英国;Pony.ai瞄准瑞士PostBus公交通勤。监管友好是关键:中东就业压力小,欧洲数据隐私法虽严,但中国企业通过本地化合规(如GDPR兼容)突围。相比Waymo的本土固守,中国“走出去”策略,更像“一带一路”的科技版。
#### 普通人的“无声变革”:安全与便利的双刃剑
对普通人而言,Robotaxi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便利。想象一下:高峰期叫车,无需担心酒驾或疲劳;成本降至传统出租的1/3,老人出行更从容。2025年,广州试点显示,Robotaxi利用率达85%,远超人力车。但影响双面:就业冲击首当其冲。2024年出租司机抗议冻结许可,如今国家利益优先,但社会缓冲机制亟需——如再培训计划,转岗物流或维护。
更深层,它重塑生活节奏。端到端AI让车内空间变“移动客厅”:语音控制、娱乐系统,通勤成休闲。安全是最大红利:BloombergNEF估算,全球Robotaxi普及可减事故50%,每年救10万命。中国路测数据已超亿公里,证明融合传感器的可靠性。但隐私隐忧如影随形:摄像头采集面部数据,需严格合规。
#### 行业的“万亿震波”:供应链重构与监管新序
Robotaxi浪潮,将撬动万亿产业。EV供应链是杠杆:中国占全球LIDAR产能70%,华为海思芯片出口激增20%。投资热钱涌入:Pony.ai ADR今年涨29%,文远知行赴港IPO蓄势。智算需求爆棚:百度云为Apollo提供AI基础设施,2025年算力投资超百亿。
监管是变量。美国NHTSA从严,中国MIIT松绑,但全球统一标准缺失——如欧盟的AV法规2026年生效。行业协作成趋势:Uber与文远知行联姻,Lyft搭百度顺风车。长远,Robotaxi将催生新生态:从物流到低空经济,5G-V2X铺路。
#### 尾声:无人街头的中国时刻
2025年,Robotaxi的引擎已轰鸣。中国从追赶者变领跑者,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战略定力与技术韧性。清华中科院的学术火炬,点亮企业征途;多传感器融合的“中国方案”,对抗纯视觉的激辩。普通人将拥抱更安全的出行,行业迎来供应链复兴。但前路布满边角:雪地算法、伦理边界,待解。
作为观察者,我乐观却清醒。下一个十年,谁主沉浮?或许是那辆在迪拜沙丘间驰骋的Pony.ai——它提醒我们,科技不止速度,更是人文温度。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全球马拉松的终点。
来源:智科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