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台海局势因“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的双重挑衅再度紧张。东部战区以雷霆之势展开多轮实战化演训,数架歼-10战机编队直扑目标空域,轰-6K轰炸机群跨越“海峡中线”实施模拟打击,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蓄势待发。这场以“捍卫主权、震慑分裂”为核心的军事行动
2025年10月,台海局势因“台独”势力与外部干涉的双重挑衅再度紧张。东部战区以雷霆之势展开多轮实战化演训,数架歼-10战机编队直扑目标空域,轰-6K轰炸机群跨越“海峡中线”实施模拟打击,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蓄势待发。这场以“捍卫主权、震慑分裂”为核心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中国军队现代化战斗力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宣示。
当前台海局势呈现“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岛内“台独”势力在民进党当局推动下,加速“以武拒统”进程,2025年4月赖清德抛出“两国论”升级版,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外部势力则以美国为首,通过军售、高层窜访等手段为“台独”撑腰。2024年美国对台军售总额突破60亿美元,第七舰队频繁在南海“自由航行”,甚至模拟“台海冲突”兵棋推演。这种“内外勾结”的挑衅行为,将台海推向战争边缘。
历史经验表明,解放军对分裂行径的回应始终坚定。1995-1996年台海危机中,导弹发射与联合演习迫使“台独”势力收敛;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首次穿越台岛实施“封岛演训”,彻底抹除“海峡中线”默契。如今,东部战区行动已从“威慑”升级为“实战准备”,2025年4月“海峡雷霆-2025A”演习中,多军种协同完成“要港封控”“精确打击”等科目,验证了“一小时打赢台海战争”的能力。
东部战区的作战体系已形成“海陆空火”一体化格局。空军方面,歼-20隐身战机依托浙江衢州机场(距台岛500公里),可在10分钟内抵达台北上空;歼-16D电子战机与预警机构建“空中指挥所”,实现战场态势实时共享。海军055型万吨驱逐舰率领编队,配合轰-6K发射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形成对第七舰队的“区域拒止”能力。火箭军东风-26导弹射程覆盖关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则可突破美军“萨德”系统,对台岛军事目标实施“点穴式打击”。
实战化训练中,部队展现了高强度作战能力。2025年10月演训中,飞行员姚密灵驾驶歼-10战机在复杂气象下完成超低空突防,轰-6K机组在电磁干扰中精准投射模拟弹药。地面部队通过“数字化单兵系统”实现步坦协同,火箭军某旅在48小时内完成导弹转运、起竖、发射全流程,验证了“冷启动”作战模式。这种“全要素、全流程、全时空”的训练标准,确保部队“随时能战、战之必胜”。
东部战区行动的核心目标在于“以战止战”。通过常态化演训,解放军构建了“心理威慑+物理摧毁”的双重压制体系。2025年4月发布的《进逼》主题海报中,火箭弹道轨迹直指台岛,配文“引火烧身”直指“台独”势力。这种“视觉+文字”的组合传播,在岛内引发强烈反响,民调显示超70%台湾民众支持“和平统一”,反对“台独”的比例升至65%。
同时,行动传递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强调,演训是对赖清德当局“谋独挑衅”的“惩戒”,更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重申。在国际层面,中国通过军事透明度展示实力,2025年10月演训邀请多国驻华武官观摩,用事实驳斥“中国威胁论”。这种“硬实力+软外交”的策略,既遏制了“台独”冒险,又争取了国际道义支持。
解放军的台海行动始终服务于国家统一大业。从1949年解放金门战役的“隔海相望”,到1996年导弹演习的“区域威慑”,再到2025年“联合利剑”演习的“精准打击”,军事手段始终是政治解决的坚强后盾。当前,东部战区已具备“封锁台岛、瘫痪指挥、摧毁要害”的三位一体能力,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战略空间。
但军事行动并非终点。在震慑“台独”的同时,大陆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2025年福建对台贸易额突破3000亿元,台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政策覆盖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压缩了“台独”生存空间,又增进了两岸民心相通。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我们有能力挫败任何分裂图谋,也有智慧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海局势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台独”势力的选择。若其继续执迷不悟,解放军必将以雷霆手段完成国家统一;若其回归理性,两岸则可通过和平协商实现共荣。但无论如何,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不容置疑。2025年东部战区的行动已证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将遭到14亿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干涉的图谋,都必将被钢铁长城所粉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台海不是博弈的棋局,而是必须跨越的门槛。东部战区的每一次演训,都是向历史交出的答卷——这份答卷上,写满了对国家主权的忠诚,对民族未来的担当,以及对和平统一的坚定信念。
来源:肖武46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