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千年以前的古人根本没啥有意思的夜生活,没电灯没手机,躺床眯一觉,半夜突然醒了,点个油灯唠唠嗑、读读书,或者工作一会儿,过一两个时辰再接着睡。为啥古人睡觉这么“费劲”,睡觉还得分段睡?
咱们现代人能一觉睡到大天亮,舒舒服服,可你知道吗,古人那会儿可不是只睡一觉,而是非得折腾两回,他们半夜醒来不困吗?
想象一下,千年以前的古人根本没啥有意思的夜生活,没电灯没手机,躺床眯一觉,半夜突然醒了,点个油灯唠唠嗑、读读书,或者工作一会儿,过一两个时辰再接着睡。为啥古人睡觉这么“费劲”,睡觉还得分段睡?
其实中国古代人睡两觉的习惯,不是啥稀罕事儿,历史学家研究《汉书》、《梦溪笔谈》等史料,发现那会儿的古人,日子过得跟太阳转:天黑了就睡,睡到半夜自然醒,这叫“初觉”;醒来后不闲着,点个灯油,干点轻省活儿,比如读书人挑灯夜读《诗经》,庄稼汉起来喂喂牲口,或者一家人围炉子唠家常。
等折腾够了,再睡个“回笼觉”到天亮。这种睡法,学名叫“分段睡眠”或“双相睡眠”,不光中国有,中世纪欧洲也这样。为啥非得分两回?简单说没电灯啊!天一黑,黑黢黢的啥也干不了,人体生物钟就顺着自然光走。
科学研究说了,人类睡眠本就不是铁板一块,睡眠专家Roger Ekirch在《在一天结束》这本书里,研究许多历史记录,证明工业革命前,全球好多地方的人都这么睡。
咱中国古人也一样,明朝那会儿的笔记小说里,常提“夜半读书”或“子时醒转”,听着怪新鲜的,可那会儿人觉得挺正常。
那么古人半夜醒来干啥?可不是瞎折腾,人家有讲究。黑灯瞎火的,点个油灯费劲,但这点时间金贵着呢。读书人趁机背背书,写写诗,像唐朝诗人白居易,日记里就写过“夜半挑灯”的闲情;普通老百姓呢,可能起来看看火炉、喂喂鸡鸭,或者跟老伴儿唠唠村里新鲜事儿。
历史学家从故宫档案里挖出证据,清朝农村的作息记录显示,许多人半夜活动一两个时辰,再睡下。这习惯背后有科学依据,人体睡眠周期本就有“浅睡、深睡、醒转”的节奏,古人没人工光干扰,生物钟更贴近自然。
研究睡眠的科学家,比如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报告,说这种分段睡法可能更符合咱老祖宗的生理规律,夜里醒那会儿,压力激素降下来,脑子清醒,干点创意活儿正合适。
可别小看这习惯,它让古人日子过得慢悠悠的,少了咱现代人的焦虑。
反观咱们现代人,一觉到天亮咋就成了主流?这得从工业革命说起。19世纪电灯一发明,好家伙,黑夜变白天!工厂机器隆隆响,工人得连轴转,谁还分两觉睡?慢慢地,睡眠习惯就改了。
中国也是,晚清民国那会儿,城市亮起电灯,人们开始“一觉制”。科学依据硬邦邦的:现代研究,像《柳叶刀》上的论文,说人工光打乱了人体褪黑素分泌,把自然分段睡眠“压”成了一大块。
加上工作节奏快,手机电脑不离手,咱的脑子被刺激得停不下来,哪还分得开觉?好处是省事儿,一觉睡饱,白天干活有精神。
可坏处也不少,专家调查显示,现代人睡眠问题多,失眠、打鼾成家常便饭,部分原因就是强行“一觉制”违背了天性。
一觉好还是两觉好?这事儿没绝对答案,得看人看环境。科学上,分段睡眠可能更“自然”。研究古睡眠的学者发现,像非洲某些部落还保留这习惯,人家心脏病、抑郁症少得多。
美国加州大学做过实验,让志愿者试分段睡,结果好多人说夜里醒那会儿灵感迸发,压力小了。可对咱现代人,硬学古人分两觉?八成行不通,上班打卡、送娃上学,哪容你半夜起来闲逛?
所以说睡眠这事儿,关键在“合适”。如果你老失眠,不妨试试短时“分段”:比如午休补个小觉,或者周末放松点。睡眠不是任务,而是生活的节奏。该睡就睡,该醒就醒,别跟自己较劲,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一寸虫奇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