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看冷暖?农谚说了啥,今年冬天会冷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2:46 2

摘要:明天就是重阳节,老辈人常说“冷不冷,就看重阳节”,这话在农村传了上千年。每到这天,大家都会抬头看看天,琢磨着今年冬天是暖是寒。如今虽有天气预报,但农谚里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结合官方的气候预测,倒能把冬天气温的事儿说得更明白。今天就聊聊重阳农谚的门道,再看看今

明天就是重阳节,老辈人常说“冷不冷,就看重阳节”,这话在农村传了上千年。每到这天,大家都会抬头看看天,琢磨着今年冬天是暖是寒。如今虽有天气预报,但农谚里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结合官方的气候预测,倒能把冬天气温的事儿说得更明白。今天就聊聊重阳农谚的门道,再看看今年冬天到底会咋样,都是实在能用上的信息。

一、先懂规矩:农谚说的“重阳看冷暖”,看的是啥?

老辈人说的“重阳看冷暖”,不是单看当天的气温高不高,而是看天气状态——晴雨、风向、有无霜,这些都藏着冬天的“信号”。农谚是千百年农耕经验的总结,那时没有气象仪器,人们就靠观察节气当天的天气,总结出规律指导生活,虽然有地域局限,但至今还能当个参考。

咱先把流传最广的几类农谚分分类,不同天气对应不同的冬天预判,各地说法虽有差异,但核心逻辑差不多:

1. 看晴雨:最常见的“判断标准”

这是南北都通用的说法,晴雨直接关联冬季冷暖干湿:

- 重阳晴,一冬凌:北方常说“重阳晴,一冬凌”,“凌”就是结冰的意思,说的是重阳当天晴天,冬天大概率会冷,冰天雪地的日子多。南方也有类似的“重阳日头照,二月冷得跳”,连来年早春都可能偏冷。

- 重阳雨,一冬温:要是重阳下雨,冬天往往偏暖,比如“重阳雨,一冬温”“重阳黑洞洞,一年好收冬”,雨天带来的湿润气候,会让冬季气温相对温和,对越冬作物也友好。

- 补刀说法:要是重阳没雨没晴,老辈还有后招——“重阳无雨,看十三”“不怕重阳雨,就怕十三阴”,说的是重阳天气不明确,就看九月十三,这天阴天比重阳下雨更影响冬季气候。

2. 看风向:藏着“干湿密码”

风向比晴雨更细致,直接关系冬天的干湿程度:

- 重阳风起,一冬干燥:不管刮什么风,重阳当天刮风,冬天大概率少雨雪,会比较干燥。

- 重阳起东风,十种九不丰:东风在农谚里常和“歉收”挂钩,重阳刮东风,不仅冬天可能冷,来年庄稼收成也可能受影响,这是老辈对农事的担忧。

3. 看地域:南北说法有差异

我国南北气候不同,农谚也有“地域专属版”:

- 北方:“北方重阳晴,一冬凌;北方重阳阴,一冬温”,界限很明确,晴天对应寒冬,阴天对应暖冬。

- 南方:“南方重阳阴,一冬冰”,和北方刚好相反,南方重阳阴天反而预示冬天寒冷结冰,这和南方湿润的气候特点有关。

二、农谚准不准?看看往年的例子

农谚不是瞎猜的,是老辈“看天吃饭”攒下的经验,不少时候真能对上。但它有局限性,只能预测大致趋势,没法精准到具体温度,而且受地域、当年气候大背景影响大。

1. 准的时候:经验贴合气候规律

山东的王大爷就记得,2021年重阳那天万里无云,当年冬天确实冷得早,11月就下了初雪,1月最低温跌到了-15℃,正应了“重阳晴,一冬凌”。

河南的李婶也说,2023年重阳下了小半天雨,那年冬天基本没穿太厚的羽绒服,春节前还能穿薄棉袄,和“重阳雨,一冬温”完全对上了。

2. 不准的时候:受“大气候”影响

2022年重阳,北京是晴天,按农谚该是寒冬,但实际那年冬天平均气温比常年高1℃,属于偏暖的冬天。后来看气象分析才知道,那年有拉尼娜事件,但全球变暖削弱了它的冷影响,导致农谚“失准”。

湖北的张叔也遇到过,2020年重阳下雨,本以为冬天暖和,结果12月突然来了场断崖式降温,最低温-8℃,但整体冬天还是偏暖,只是出现了短期寒潮,这就是农谚没考虑到的“气温波动”。

为啥会不准?国家气候中心解释过,农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有地域局限,而且没考虑全球变暖、洋流变化这些大气候因素,只能当参考,不能全信 。

三、官方说法来了:2025年冬天会“冷到哭”吗?

今年大家最关心的是:按农谚看,结合官方预测,冬天会冷到哭吗?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已经给出了权威解读,明确否定了“超级冷冬”的说法,咱们结合农谚和官方信息,把今年冬天的情况说明白 。

1. 核心结论:不会一直冷,但会“忽冷忽热”

官方明确:2025年冬天我国气温以“接近常年到偏暖”为主,但“冷暖起伏大”是关键词。简单说,不会像传言说的“冷到哭”,但会出现“断崖式降温”后又“快速回暖”的情况,比如12月可能冷得穿羽绒服,1月中旬又暖到能穿大衣,像坐“过山车”。

这个结论和农谚怎么结合?得看各地重阳的天气:如果当地重阳晴天,可能冬天的“冷段”会更明显,寒潮来得猛;如果重阳下雨,冬天的暖段会更长,整体更温和。但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是“一冷到底”。

2. 关键气候信号:拉尼娜要来,但影响被削弱

今年冬天有个重要气候事件——拉尼娜,也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冷。放在以前,拉尼娜常和“冷冬”挂钩,2008年南方雪灾就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全球变暖让冬季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即便有拉尼娜,也难造成“超级冷冬”。2020年、2022年、2023年都是拉尼娜年,我国冬天也都是偏暖的,这就是全球变暖的“缓冲作用” 。

3. 分区域看:北方冷湿,南方偏干

冬天的“冷暖差异”在南北更明显,官方预测呈现“北冷南干”特点:

- 北方:京津冀、东北、西北可能遭遇阶段性低温雨雪,京津冀极端低温甚至可能跌到-18℃,需要警惕积雪对交通、电力的影响。

- 南方:华东、华南等地容易出现阶段性干旱,珠江流域降水量预计减少三成,森林火险等级可能升高。

这和农谚的地域差异能对上,北方按“重阳晴则寒”准备,南方按“重阳阴则冷”留意,同时结合官方的干湿预警,提前做好准备。

四、实用提醒:不管冷不冷,这3件事提前做好

农谚给参考,官方给方向,咱们普通人不用纠结“到底冷不冷”,提前做好3件事,不管冬天是暖是寒,都能过得舒坦。

1. 备好“分层衣物”,应对“起伏温”

今年冬天“忽冷忽热”,别囤太厚的单件衣服,要备“分层穿搭”:

- 内层穿纯棉或羊毛保暖内衣,透气不闷汗;

- 中层穿抓绒衣或薄羽绒服,方便穿脱;

- 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厚羽绒服或大衣,抵御寒潮。

像北京的李姐就准备了这些,去年12月降温穿三层,1月回暖脱了中层,刚好应对温度波动。

2. 北方防雨雪,南方防干燥

按“北冷南干”的预测,南北准备重点不同:

- 北方:提前检查家里的暖气、水管,备好防滑鞋、除雪工具,汽车换雪地胎;农村还要给蔬菜大棚加保温层,防止积雪压塌。

- 南方:备好加湿器、润唇膏,多囤点饮用水,山区注意森林防火,家里备点常用的润燥食材,比如银耳、百合。

3. 照顾好老人孩子,警惕“气温病”

老人和孩子对温度变化敏感,要特别留意:

- 早晚温差大时,别让孩子穿太多出汗,一脱一穿容易感冒;

- 给老人准备带温度计的保温杯,提醒他们根据体温添减衣服,有基础病的老人要按时吃药,避免低温诱发不适。

政策与依据:每条信息都有官方撑腰

- 冬季气候预测:国家气候中心2025年10月22日首席预报员章大全权威解读,明确“接近常年到偏暖、冷暖起伏大”的结论 。

- 农谚的科学性:《天气谚语》相关研究指出,农谚是农业社会经验结晶,与部分气象学理论暗合,但存在地域局限性,不宜作为精准预测依据。

- 拉尼娜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明确,21世纪以来拉尼娜对我国冬季的冷影响被全球变暖削弱,暖冬概率上升 。

这些信息在国家气候中心官网、中国气象传播者平台都能查到,不放心的可以自己核实。

老辈说“冷不冷,就看重阳节”,其实看重的不是精准预测,而是对生活的规划和准备。农谚是老祖宗的智慧,官方预测是科学的参考,两者结合,咱就能把冬天的日子过明白。今年冬天不会“冷到哭”,但起伏的温度更考验生活细致度,提前备好衣物、留意家人身体,比纠结“冷不冷”更实在。

明天重阳,你那里是晴天还是雨天?家里老人有没有说过关于重阳的农谚?今年冬天的衣物都备好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茅台九哥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