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姐破局AI泡沫论:回调不是终局,革命才刚起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21:39 1

摘要:当凯茜·伍德在沙特未来投资倡议会议上抛出“AI无泡沫但有回调”的论断时,华尔街的争议再度升温。这位管理着近30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人,用数据击碎了市场对“技术泡沫重演”的焦虑,却也精准点出利率反转带来的短期震荡风险,为创业投资者勾勒出AI时代的投资坐标系。

当凯茜·伍德在沙特未来投资倡议会议上抛出“AI无泡沫但有回调”的论断时,华尔街的争议再度升温。这位管理着近300亿美元资产的投资人,用数据击碎了市场对“技术泡沫重演”的焦虑,却也精准点出利率反转带来的短期震荡风险,为创业投资者勾勒出AI时代的投资坐标系。

泡沫论的核心漏洞在于混淆了“估值波动”与“价值虚增”,而伍德的辩驳植根于坚实的价值逻辑。金融理论中,资产估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AI的独特性恰在于其对现金流创造能力的颠覆性改造。ARK Invest的研究显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能源存储等四大平台融合,将在5至10年内推动实际GDP增长率从3%跃升至7%以上,这种生产力革命构成了估值的底层支撑。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多数企业缺乏盈利模式不同,当前AI领军企业已实现现金流闭环——Palantir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5.46亿美元,每股收益0.23美元,用盈利证明了技术的商业价值。

伍德对“利率与创新负相关”的驳斥,直指投资界的认知误区。历史数据显示,1990年代美国加息周期中,信息技术行业年复合回报率仍达22%,远超市场平均水平。核心原因在于,颠覆性技术创造的增量价值可覆盖利率上升带来的贴现成本。ARK预测,未来五年真正的颠覆性创新企业将实现40%至45%的复合年回报率,这一收益水平足以对冲预期中的加息影响。但伍德并未回避短期风险,利率转向确实会引发资金再平衡,导致高估值板块出现“现实检查”,这种回调本质是市场对估值的短期修正,而非价值崩塌。

AI市场的结构性特征进一步印证了无泡沫论断。当前市场呈现“巨头打底、创新突围”的格局:苹果、微软等六大科技股市值已从2019年至2024年翻三倍,ARK预计其市值将从16万亿美元增至60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专注AI落地的创新企业正加速渗透——Palantir通过重构大企业流程实现增长,印证了伍德“企业转型需时间”的判断。这种结构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全行业普涨”的非理性特征截然不同,显示资金正流向具备真实技术壁垒与应用场景的企业。另一个关键指标是研发转化效率,当前AI企业研发投入转化率达35%,较十年前提升20个百分点,技术落地速度远超此前任何一次技术革命。

对创业投资者而言,伍德的论断揭示了三重核心机会。首先是AI基础设施层,算力需求的爆发催生确定性机会,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2025年同比增长110%,但更具潜力的是专注边缘计算的初创企业,其市场增速达通用算力的两倍。其次是行业解决方案层,Palantir的盈利数据证明,为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提供AI转型服务的企业将获得高溢价,这类企业平均毛利率可达75%以上。最后是技术融合层,自动驾驶出租车生态系统将创造8至10万亿美元收入,这种多技术融合领域的投资回报将远超单一技术赛道。

回调风险则为投资者提供了布局窗口,关键在于建立“价值锚点”。伍德管理的ARK创新ETF去年回报率超170%,其策略核心是聚焦“技术落地里程碑”——对AI企业的估值需与客户数量、流程优化效率等真实指标挂钩。以医疗AI为例,能将诊断效率提升40%以上的企业,即使短期估值较高,长期仍具上涨空间。投资者需避开两类企业:一是缺乏核心算法、仅依赖通用大模型二次开发的“伪AI公司”;二是未找到明确应用场景、单纯依赖概念炒作的企业,这类企业将在回调中首当其冲。

伍德的判断本质上是对“技术革命周期”的深刻洞察。从历史规律看,电力、内燃机等颠覆性技术均经历过“估值回调—价值兑现”的过程,AI也不会例外。当前市场正处于技术革命的导入期,回调是消化短期估值的必然阶段,而非趋势逆转。对投资者而言,真正的风险不是短期震荡,而是误将技术革命的起点当作终点,在回调中错失布局机会。

当利率转向引发市场震荡时,伍德的论断提供了清醒剂:AI不是泡沫,而是重塑经济格局的核心力量。创业投资者的使命,是穿透短期波动,找到那些能真正释放生产力的技术与企业。正如电力革命最终成就了无数产业巨头,AI革命的价值兑现虽需时间,但那些在回调中坚守核心价值的投资者,终将分享这场生产力革命的巨大红利。这或许就是伍德想要传递的核心: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回调是风景,而非终点。

来源:余丰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