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选手战女排!美国高中生退队起诉,8校弃赛抵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1:13 1

摘要:看台上的一幕,比三局直落的胜负更有冲击力,一群穿著印着“SaveGirls’Sports(拯救女孩运动)”T恤的少女举着牌子抗议,旁边两个成年女性对着她们比了个粗鲁的手势。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场女子高中排球州级季后赛,比分早就没人在乎了。

看台上的一幕,比三局直落的胜负更有冲击力,一群穿著印着“SaveGirls’Sports(拯救女孩运动)”T恤的少女举着牌子抗议,旁边两个成年女性对着她们比了个粗鲁的手势。

这张照片被传到网上后,连得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都坐不住了,直接转发怒斥这两个女人“心都黑透了”。

谁也没想到,一场高中生的球赛,能把美国社会那道关于性别的口子撕得这么大。

要搞懂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从那支叫胡鲁帕谷高中的排球队说起,更得提队里那个叫AB·埃尔南德斯的跨性别选手。

埃尔南德斯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之前在跳远和三级跳项目上拿过州级奖牌,现在是胡鲁帕谷女子排球队的一员,这场引发争议的比赛,就是胡鲁帕谷对阵瓦伦西亚高中。

从比赛开始,看台上的抗议就没停过,那些举牌的少女里,有不少是冲着埃尔南德斯来的。

最终胡鲁帕谷输了比赛,但没人关心这个,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台上的冲突和赛场外的恩怨上。

那张引爆舆论的照片,是加州家庭委员会的索菲娅·洛里先传上网的,照片里两个成年女性的手势很刺眼,克鲁兹转发时的配文更是把火浇旺了:“要是能对着一群为自己权益发声的小女孩做这种事,这人的人性基本就没了。”

作为保守派里的重量级人物,克鲁兹的话从来都不只是个人表态,很快就成了右翼阵营的“战斗檄文”。但要是以为这场抗议只是看台上的临时起意,那就太简单了。

这事儿的根儿,早在今年九月就埋下了。当时胡鲁帕谷排球队的两个女孩,哈迪尔·哈扎梅和艾丽莎·麦克弗森,直接退了队,还把校区告上了法庭。

跟她们一起起诉的,还有麦迪逊·麦克弗森,三个女孩的诉求很明确:反对埃尔南德斯以跨性别女性的身份留在女子排球队。

诉状里写的内容,比看台上的抗议更尖锐,她们说自己被迫跟生理男性的埃尔南德斯共用球场和更衣室,更严重的是,指控埃尔南德斯在训练和比赛时,多次拍打或触摸女队员的臀部。

这些指控要是属实,已经不是竞技公平的问题,而是涉及个人边界的侵犯了。面对这些指控,埃尔南德斯的母亲站出来回应,说这些都是“虚构、诽谤与伪证”,但翻遍公开报道,也没看到她拿出具体的反驳证据。

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让事件的争议性又上了一个台阶,更直接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用脚投票——拒绝跟胡鲁帕谷队比赛。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至少八所高中选择弃赛。最新的一所是爱国高中,他们在9月26日比赛前突然宣布弃权,校方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也没绕弯子,直接承认了弃赛的事实。

这一下,胡鲁帕谷队的赛程彻底乱了,只能临时到处找新对手,不然整个赛季都没法正常进行。一所高中的排球队,硬生生被拖成了“全民公敌”,这在美国高中体育史上都少见。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早就超出了校园范畴,成了政客们眼里的“政治筹码”,克鲁兹的愤怒不是没原因的,他借着这事儿直接呼吁国会重启特朗普时期的一道行政令——“让男性远离女性体育”。

这道政令当年就是为了限制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赛事,可惜拜登一上台就给撤销了,现在克鲁兹把这事儿翻出来,明摆着是要把校园事件升级成“文化战争”的导火索。

更有意思的是,连美国司法部都卷进来了,已经就加州学区和体育联盟的跨性别参赛政策提起诉讼,理由是要遵守联邦反歧视法规。

一边是保守派政客呼吁恢复禁令,一边是司法部用反歧视名义施压,这场排球赛引发的风波,已经成了两党博弈的新战场。其实这种博弈早有苗头。

2023年4月,美国众议院就通过过一项法案,禁止跨性别者参加学校女子体育比赛,投票结果完全按党派划线,共和党全票赞成,民主党全反对。

当时白宫就放话了,就算法案过了,拜登也会否决,理由是这种全国性禁令是对跨性别群体的歧视。

到了2025年7月,美国奥委会更是直接宣布禁止跨性别女性参加女子比赛,理由是要遵守特朗普当年的行政令,还威胁说不遵守的机构可能被取消资金支持。

这些政策来回摇摆的背后,是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分裂。就拿这次排球赛的争议来说,两边的观点根本没法调和。

支持那几个退队女孩的群体,核心诉求是“生理公平”。代表原告的“信仰与自由倡议组织”律师说得很直接:“女孩的体育项目,就该只属于女孩,再怎么搞政策,也抹不掉男女的生理差异。”

这话确实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要知道,美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本来就不容易,就说摔跤吧,1990年全美练摔跤的女中学生才一百来人,2018年以前只有6个州认可高中女子摔跤,现在虽然发展快了,但女生人数还是只有男生的五分之一。

多少女孩为了能有公平的竞技机会努力了几十年,现在突然要面对生理上有天然优势的跨性别选手,换谁都可能觉得不公平。而另一边支持跨性别运动员的群体,看重的是“人权包容”。

在他们看来,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应该被尊重,不让他们参加对应性别的赛事,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美国女足名将拉皮诺就公开表示欢迎跨性别选手加入,觉得不能剥夺他们参赛的权利。

这种观点在自由派占主导的地区很有市场,加州学区之所以制定现在的参赛政策,也是基于这种包容的理念。

可问题在于,体育竞技的核心就是公平,而性别差异带来的生理优势,不是靠“包容”就能抹平的。

就像国际泳联新规出台后,之前赢得NCAA一级联赛冠军的跨性别游泳运动员托马斯,就没法参加巴黎奥运会了。

连拳击协会都出台了严格政策,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按出生性别参赛,18岁以上的跨性别女性不仅要做手术,还得四年内提交激素测试报告。

这些规定的存在,本身就说明生理差异是绕不开的坎,现在的美国,就陷在这种两难里。

体育场里的对抗只是表象,深层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种要坚守生理基础上的公平,一种要维护身份认同的权利。

没人能说清谁对谁错,但冲突确实在越演越烈。从国会大厅里的法案之争,到奥委会的政策摇摆,再到高中体育馆的抗议和弃赛,整个美国社会都在被这种分裂拉扯。

对那些穿著“拯救女孩运动”T恤的少女来说,她们可能没想那么多宏大的道理,只是觉得自己的赛场被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没得到尊重。

而埃尔南德斯及其支持者,可能也只是想获得平等的参赛权利,不想因为身份被区别对待。

可当这些个人诉求被政客和组织利用,变成“文化战争”的武器,事情就再也回不到简单的“体育问题”了。

现在再回头看那场排球赛,输球的胡鲁帕谷队成了争议的中心,退队的女孩们在法庭上等待结果,弃赛的学校坚守着自己的立场,而克鲁兹们还在社交媒体上煽风点火。

这场风波什么时候能平息,没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很清楚,当体育不再只是体育,当性别认同变成政治博弈的工具,最终受伤的,可能还是那些只想好好打球的孩子。

美国的这场“性别战争”,从国会延伸到高中体育馆,也让我们看到,任何社会议题,一旦脱离了理性的沟通和妥协,最终只会走向撕裂。

而体育本该是跨越分歧的桥梁,现在却成了冲突的战场,这大概才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