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是面对重大工程建设,为何菲律宾斥资 667 亿人民币的防洪项目沦为 “豆腐渣”,中国光储项目却能以超 54% 的进度高效推进?这背后的差距,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当台风 “海燕” 的余威还未从菲律宾民众的记忆中消散,今年7月,又一场强台风再度侵袭这个东南亚国家。
暴雨倾盆而下,河流水位暴涨,本应守护家园的防洪工程却形同虚设,洪水肆无忌惮地冲进城镇,淹没农田与房屋。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一座座光伏电站正拔地而起,储能项目稳步推进,为区域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同样是面对重大工程建设,为何菲律宾斥资 667 亿人民币的防洪项目沦为 “豆腐渣”,中国光储项目却能以超 54% 的进度高效推进?这背后的差距,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今年 7 月,菲律宾吕宋岛遭遇强台风袭击,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塔拉克省卡米林河畔的居民们本以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的防洪工程能为他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可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洪水轻易冲垮了部分堤坝,漫过街道,涌入居民家中,不少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找临时避难所。
而这并非个例,达沃德奥罗省、布拉干省等多地均出现类似情况,防洪工程在洪水面前不堪一击,民众怨声载道。
事实上,菲律宾政府自 2021 年起便启动了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计划,计划在 2021 至 2025 年间完成近万项防洪项目,总预算高达 5450 亿比索,折合人民币约 667 亿元。
如此庞大的投入,本应换来坚实可靠的防洪体系,可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部(简称 DENR)的调查结果却令人瞠目结舌。
调查显示,在这些近万项防洪工程中,真正能发挥防洪作用的仅占 23%,也就是说,每四个项目里,只有一个能称得上是 “合格工程”。
其余项目中,42% 属于 “幽灵项目”,要么是重复建设,要么是中途烂尾,资金投入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实际成效。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还有 28% 的 “不适配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无法防洪,反而在洪水来临时起到 “帮凶” 作用,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
公共工程与公路部(DPWH)作为这次防洪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在面对调查质疑时的态度更是让人愤怒。
部长迪松在听证会上公然表示:“咱查的所有项目,没一个有合法许可和环境证书,一个都没有!”
他说这番话时,语气中没有丝毫愧疚与担忧,反而带着一种 “我摊牌了但你奈我何” 的傲慢,将 “摆烂” 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工程质量与合规性的漠视,无疑是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不负责任。
若深入探究这些防洪工程的具体情况,更会发现其中的荒诞与离谱,在塔拉克省卡米林河的防洪工程中,施工方将一条完整的河流拆分成 8 段进行施工。
其中某一段仅 200 米长的堤坝,造价竟然高达 1 亿比索,折算下来每米堤坝的成本达到 50 万比索。
这样的造价,早已超出了正常工程建设的范畴,与其说是在修建堤坝,不如说是在给河床 “铺金条”。
更荒唐的是,两段堤坝之间竟然留有巨大缺口,洪水来袭时,完全可以从缺口处长驱直入,直冲周边城镇,这样的工程不仅毫无用处,反而给民众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
达沃德奥罗省的防洪工程则暴露了施工方的无知与不专业,当地工程师不顾河流蜿蜒的自然形态,强行将河道掰成直线,美其名曰 “优化河道,增强防洪能力”。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地理常识:河流的自然流向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强行改变河道形态,会破坏水流的自然平衡。
实际情况也正如预期,河道被改直后,水流速度大幅加快,以往还能缓慢流动的河水,如今如同 “直线冲刺” 般冲击城镇,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更大威胁。
DENR 副部长大卫在谈及此事时无奈表示:“你瞎改水道,水流能给你好脸色?” 这样的常识性问题,却被施工方抛之脑后,实在令人费解。
布拉干省的防洪工程更是沦为了 “反面教材集中营”,在马洛洛斯市,堤坝被修建在水中,涨潮时堤坝被淹没,退潮时堤坝裸露,这样的设计完全无法起到防洪作用,与没建堤坝毫无区别。
而巴利瓦格市的做法则更显荒唐,当地将堤坝修建在闲置土地正中央,周边既没有居民房屋,也没有农田,这样的堤坝仿佛是为了 “保护野草” 而建,网友们纷纷调侃:“这工程保护的怕是土地爷的资产吧!”
如此多的问题工程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据调查,这 667 亿人民币的防洪预算,大概率成了某些官员与承包商的 “提款机”。
有承包商在工程建设期间,公然炫耀自己购置的 28 辆豪车,其财富积累速度令人咋舌;部分议员更是轻松收受 3000 万比索的 “捐款”,而这些所谓的 “捐款”,实则是工程回扣。
据悉,部分防洪项目的回扣比例甚至高达 80%,在这样的利益链条下,工程质量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
马科斯总统在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直言 “钱扔水里了”,可即便如此,由于腐败链条盘根错节,牵扯甚广,最终也仅能让参众两院议长下台,十多个官员被调查,大量腐败分子依然逍遥法外。
面对这样的局面,菲律宾民众再也无法忍受,十多万人自发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口中高呼 “Na onse tayo”(我们被骗了)。
对于菲律宾民众而言,台风每年都会来袭,家园每年都可能被淹,他们寄希望于政府的防洪工程能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可纳税钱不仅没有换来坚实的堤坝,反而养肥了一群贪官污吏,这样的现实换谁都无法接受。
与菲律宾防洪工程的 “闹剧”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光储项目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国大力推进光伏与储能项目建设,旨在优化能源结构,实现 “双碳” 目标。
截至目前,中国多个大型光储项目进度已超过 54%,部分项目甚至提前进入并网调试阶段,展现出了惊人的 “中国速度” 与 “中国质量”。
在中国甘肃酒泉的某大型光储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光伏板在戈壁滩上整齐排列,如同一片蓝色海洋,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基地总投资超百亿元,规划装机容量达 200 万千瓦,配套建设的储能电站容量为 50 万千瓦 / 200 万千瓦时。
自项目开工以来,建设团队克服了戈壁滩恶劣的自然环境,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目前,该项目的光伏组件安装已完成 60%,储能设备安装完成 55%,预计明年年初可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00 万吨,为当地能源转型与生态保护作出重要贡献,在青海海南州的光储一体化项目中,建设团队同样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创新性地采用 “光伏 + 储能 + 氢能” 的综合开发模式,不仅能实现电力的稳定输出,还能将多余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截至目前,该项目的光伏电站建设进度已达 58%,储能系统建设进度达 56%,氢能制备与储存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项目负责人表示,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从设备采购到施工安装,再到调试运行,都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项目建成后能长期稳定运行。
中国光储项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撑。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光储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资金支持。
例如,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多次发文,明确光储项目的建设目标与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光储领域的投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在光伏与储能领域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光伏领域,中国企业研发的高效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在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储能技术不断成熟,储能设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大幅提升。
同时,中国还在积极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为光储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管理层面来看,中国企业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模式。
在光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企业还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工程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菲两国在重大工程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并非偶然,从政治层面来看,菲律宾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与权力滥用问题,官员与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将公共项目资金视为私有财产,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而中国则拥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与问责机制,能有效遏制腐败行为,确保公共资金用在实处。
从经济层面来看,菲律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与人才;中国则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完整的工业体系,能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从文化层面来看,菲律宾部分官员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对工程质量缺乏敬畏之心;而中国始终强调 “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在工程建设中注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展望未来,菲律宾若想改变当前的困境,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大反腐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本国工程建设水平。
而中国则将继续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加快光储项目建设进度,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为全球能源革命作出更大贡献。
中菲两国在基建领域的不同表现,不仅反映了两国在发展理念、治理能力与技术实力上的差距,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重大工程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坚守质量底线,杜绝腐败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工程的价值,为民众带来福祉。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在更多领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菲律宾也能从此次教训中吸取经验,逐步改善本国的基建现状,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