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零部件:中大力德、埃斯顿、奥比中光,谁壁垒最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21:03 2

摘要:最近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时的场景——炫酷的背后,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数十年积累。日系和欧洲品牌依然主导着市场,国产化率不足30%的现实摆在眼前。

最近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时的场景——炫酷的背后,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数十年积累。日系和欧洲品牌依然主导着市场,国产化率不足30%的现实摆在眼前。

但情况在变。中大力德的减速器、埃斯顿的控制器、奥比中光的传感器,这些企业正在打一场艰难的突围战。那么问题来了:三大核心部件,哪个技术壁垒最高?哪个最难攻克?这事儿值得好好聊聊。

你有没有好奇过,一台工业机器人卖那么贵,钱到底花在哪了?我来帮你拆解一下。

减速器占35%,这是最烧钱的部分。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器)占20%,控制器占15%。这三个家伙加起来,足足占了机器人总成本的70%

换句话说,我们买一台机器人,大部分钱花在了这几个核心部件上。这不就相当于买手机,大部分成本都在芯片和屏幕上吗?

我打个比方:减速器像人的关节,伺服系统像肌肉,控制器则是大脑。这三者配合,机器人才能够精准地完成各种动作。

现在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很多还在进口这些核心部件。特别是高端应用领域,几乎被日本和欧洲企业垄断。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每卖出一台机器人,大部分利润都给了国外供应商。

不过好消息是,这个局面正在改变。根据我看到的数据,协作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已经从几年前的不到20%提升到了2021年的78%左右。这个进步速度,确实令人惊讶。

说到减速器,这可能是三个中最“低调”却最难攻克的部分。

减速器是机器人运动的核心,它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负责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简单说,就是让机器人动作又稳又准。

精密减速器制造的要求极高,技术难度大,需要精度高、可靠稳定等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它占了机器人总成本的35%,是当之无愧的“最贵部件”。

全球市场格局怎么样?日企垄断。日本的哈默纳科垄断了谐波减速器,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纳博特斯克则在RV减速器领域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国产减速器差在哪?材料、加工工艺、制造设备。高强度金属材料要靠进口;热处理工艺和高精度加工机床也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大力德等国内企业正在追赶。吴志机电的谐波减速器已经荣获“金手指奖”,并开始向机器人企业供货。但说实话,要完全达到国际水平,还需要时间。

控制器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处理信息并发出动作指令。它的硬件主要是工业控制板卡,软件则是控制算法等。

控制器领域有个有趣的现象:成熟的机器人厂商一般会自主开发控制器,以保证稳定性和维护技术体系。这就导致控制器的市场份额与机器人整机份额基本一致。

目前,控制器市场由“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主导,它们在国内控制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

国内外差距在哪里?硬件上其实相差不大,甚至国内企业采用的硬件平台与国外品牌差距不大。真正的差距在软件部分——底层算法、安全性及稳定性。

埃斯顿等国内企业通过收购海外公司提升技术。埃斯顿收购了英国TRIO,埃夫特战略投资了ROBOX。这种“引进来”的策略,确实加快了国内企业的技术积累。

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相比于减速器,控制器的国产化进程似乎更快。为什么?因为软件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迭代,而硬件的突破往往需要长期的工艺积累。

控制器的壁垒是隐形的。它不像减速器那样直观,但却是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控制器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

伺服系统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尤其伺服电机作为机器人的“心脏”,安装在机器人的关节处,控制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和转矩

伺服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它,机器人就是一堆废铁。

目前伺服系统市场格局如何?日系品牌约占45%,以松下、安川、三菱为代表;欧美品牌占30%,主导高端市场;国产品牌份额则低于10%。

国产伺服电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大功率产品缺乏、小型化不够、信号接插件不稳定、缺乏高精度的编码器。

我了解到,国内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等在伺服系统领域已有一定突破。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领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甚至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

但问题是,高端应用领域还是国外品牌的天下。比如机器人大负载、高精度操作时,国产伺服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还有差距。

伺服系统面临的挑战比控制器更“硬”,但比减速器更“软”。它在中间位置,既有硬件的成分,也有控制算法的部分。

好了,我们来聊聊最核心的问题: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哪个技术壁垒最高?

我的观察是:减速器 > 伺服系统 > 控制器

为什么这么排?听我慢慢道来。

减速器的壁垒最高,原因有三。首先,它的技术门槛最高,涉及材料、加工工艺、制造设备等多个维度的挑战。其次,投入产出比低,需要大量的工艺积累和经验沉淀,不是靠简单投入就能快速突破的。最后,市场格局固化,日企垄断地位难以撼动。

伺服系统居中。它有硬件门槛,但相比减速器要低一些;有软件门槛,但相比控制器也低一些。它在中间地带,两方面都有挑战,但都不是最难的。

控制器的壁垒相对最低。为什么?因为控制器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迭代,而且国内企业在算法上的追赶速度比硬件快得多。再加上开源社区的贡献,控制器的门槛正在逐步降低。从当前产业化的实际情况看,减速器是最难啃的骨头。

06 国产替代的机遇与挑战

聊完了技术壁垒,我们来看看国产替代的机遇有多大。

我注意到一个积极的信号:国家层面正在加大支持力度。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同时,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纷纷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整合产业链资源。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可能有助于加速技术突破。

国产替代的优势在哪里?性价比。国内产品通常比国外产品低20%-50%,而且售后服务响应更快,更能满足定制化需求。

但挑战也不小。一方面是技术差距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市场对国产品牌缺乏信心。头部机器人企业宁愿选择高溢价的外国产品,以确保机器人性能。

虽然整体上国产核心零部件与国外有差距,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实现了并跑甚至领跑。比如,谐波减速器、二维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已进入国际头部企业的供应体系。

这种“点上突破”的策略,可能是国产替代的现实路径。

每天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熬夜码字的充电桩⛽️!「关注我不迷路」,我会持续用大白话生动形象讲透复杂市场——毕竟我们的目标一致:赚认知内的钱,躲风险里的坑。

来源:韭菜自救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