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中国画坛,霍春阳先生传承的文人画文脉影响深远,而作为其入室弟子兼助教的李亚,无疑是这一脉系中兼具传统功力与创新意识的代表性艺术家。这位 1977 年生于河北晋州的画家,别署二石精舍、鹤庐,历经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系统深造、天津美术学院的进修积淀,最终于
师古融新,心与物游 —— 记霍春阳弟子李亚的国画艺术
在当代中国画坛,霍春阳先生传承的文人画文脉影响深远,而作为其入室弟子兼助教的李亚,无疑是这一脉系中兼具传统功力与创新意识的代表性艺术家。这位 1977 年生于河北晋州的画家,别署二石精舍、鹤庐,历经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系统深造、天津美术学院的进修积淀,最终于清华大学首届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结业,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中夯实了艺术根基。如今身兼副教授、南海佛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的他,以 “澹然天真” 的画风、“物我两忘” 的创作境界,在高士图、花鸟画等领域独树一帜,既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当代审美表达。
一、师门传承:霍春阳文脉中的传统深耕
李亚的艺术之路,始终镌刻着霍春阳先生的教学印记。霍春阳倡导的 “立足传统、师法自然” 理念,深深融入李亚的创作基因。在清华大学传统绘画研究室的学习经历,让他得以近距离体悟恩师对传统笔墨的敬畏之心 —— 这种敬畏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对历代经典的深度研读与精准把握。李亚曾坦言,恩师教会他的不仅是笔法技巧,更是 “以古为鉴” 的艺术思维:唯有深入传统肌理,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这种传承首先体现在笔墨功底的锤炼上。受霍春阳文人画体系影响,李亚格外注重线条的表现力与墨色的层次感,其笔法兼具稳健与灵动,既有中锋行笔的沉厚力道,又不乏侧锋转笔的自然意趣。在《松荫策杖》等作品中,松干的勾勒延续了恩师偏好的简约笔法,以寥寥数笔立骨,再辅以淡墨皴擦营造质感,松针则以细密笔触排布却不显板滞,尽显 “笔简意足” 的文人画精髓。这种笔墨处理,恰是对霍春阳 “删繁就简、追求本质” 艺术主张的生动实践。
更深刻的传承在于精神内核的接续。霍春阳强调绘画应 “寄托情怀、彰显品格”,李亚则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对高士精神的当代诠释。他笔下的高士图,从《策杖寻幽》到《放鹤》,无不延续着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的传统士大夫情怀,却又剥离了古画中的遁世悲戚,转而注入当代人向往的精神自由。这种转变,正是在恩师 “传统精神与时代语境相融” 教导下的创造性发展。
二、笔墨匠心:从 “师法自然” 到 “物我两化”
如果说师门传承为李亚奠定了根基,那么 “师法自然” 与 “古物滋养” 则让他的笔墨逐渐生长出独特个性。李亚始终秉持 “既取法前人,又师法自然” 的创作原则,既遍览五代卫贤《高士图》、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等历代经典,汲取古人笔墨智慧,又坚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从松鹤、白鹿、山石等自然物象中捕捉生机。
在技法表达上,他形成了 “澹然天真” 的鲜明风格。以花鸟画《云中白鹤》为例,白鹤的造型并未追求工细写实,而是以流畅线条勾勒轮廓,羽翼部分通过墨色的浓淡渐变展现层次,背景则以极简淡墨晕染出云雾意境,既保留了仙鹤 “风骨仙品” 的传统象征,又赋予其灵动飘逸的当代气质。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工笔与写意的刻板界限,正如他对艺术的理解:绘画的本质是 “写胸中逸气”,笔墨技法应服务于情感表达。
古物收藏则为李亚的笔墨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广泛涉猎陶瓷、文玩杂项等传统造物,在把玩器物的过程中体悟古人的审美意趣与造物智慧。这种体验转化为创作中的 “物我关系” 突破 —— 在《菩提妙境》《青衲无尘》等作品中,器物与人物、山水不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形成 “神与物交融” 的有机整体:案头的古瓷、手中的茶具,既是画面元素,更是品格与情怀的载体。这种 “物为我用” 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提升,让他的笔墨超越了技法层面,成为学识与修养的外化。
三、题材深耕:高士图中的精神守望与时代表达
在李亚的创作中,高士图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材,这一题材既承载着他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守望,也凝聚着对当代人文价值的思考。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士图,历来是文人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从唐代孙位《高逸图》到明代陈老莲《归去来辞图卷》,形成了绵延不绝的艺术传统。李亚的高士图,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题材拓展与内涵革新。
他的高士形象突破了传统 “隐士” 的单一范式,既描绘传统儒士、逸士的林下之趣,如《松下品茗》中展现的雅士闲情;也刻画渔翁樵夫、僧道艺者的超然心态,如《山水清音》中抚琴者与自然相融的境界。这些形象虽身份各异,却共同承载着 “心性高洁、超尘脱俗” 的核心特质,恰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种回应 —— 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对纯粹精神世界的描绘,无疑为观者提供了心灵的栖居之所。
在表现手法上,李亚擅长以 “托物言志” 传递深层内涵。《松涧白鹿》中,苍松的坚韧、白鹿的灵动与高士的沉静形成呼应,三者共同构建出 “仁者寿” 的文化隐喻;《放鹤寻幽》则通过仙鹤、远山、高士的组合,诠释了 “逍遥游于天地间” 的精神追求。这些作品没有复杂的场景铺陈,却以极简的构图与含蓄的笔墨,让高士精神获得了可感可知的艺术表达,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李亚的高士图,是传统精神的当代转译,更是人文情怀的真诚流露。”
四、艺道传承:从创作到教育的文化担当
作为霍春阳先生的助教与多家院校的教授,李亚不仅是传统文脉的继承者,更是积极的传播者。这种担当既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中,也融入其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墨香》栏目担任讲师期间,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传统笔墨技法,将恩师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创作经验传递给更多爱好者,让文人画不再是小众的艺术品类。
在院校教学中,他延续了霍春阳 “先修品格,再研技艺” 的教育理念,既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传统笔墨,更强调 “画品即人品” 的艺术观。他常以自己收藏古物的经历为例,告诉学生:“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器物、笔墨与精神中的文化基因,唯有真心体悟,才能真正传承。” 这种教学方式,让年轻学子不仅学到绘画技巧,更理解了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
同时,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李亚积极参与学术研讨与展览交流活动,通过《刘海戏金蝉》《无量寿》等代表作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当代文人画的发展面貌。他的作品既入选各类专业展览,也被藏家广泛认可,这种市场与学术的双重肯定,恰恰证明了传统文脉在当代的生命力。
结语:心游物外,艺道弥新
从清华大学霍春阳传统绘画研究室的学子,到如今自成一家的艺术家与教育家,李亚的艺术之路始终围绕着 “传统” 与 “当代” 的融合命题。他在师门传承中夯实根基,在自然观察中汲取灵感,在古物滋养中提升境界,最终形成了 “澹然天真” 的艺术风格与 “物我两忘” 的创作境界。
在他的笔墨中,我们既能看到霍春阳文脉的清晰印记,也能感受到当代艺术家的独立思考;既能体味到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也能找到与当下生活的情感连接。正如他笔下的高士始终在山水间守望纯粹,李亚也在艺术之路上坚守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相信这位正值盛年的艺术家,将继续以笔墨为媒,在师古融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来源:文化智慧分享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