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砖地被晒得暖烘烘,墙角的竹筐垒得冒了尖,连屋檐下都挂着串串金黄。
霜降的风刚掠过胶东的田埂,小叔家的农家小院就悄悄变了模样。
图1:短穗胡秫
青砖地被晒得暖烘烘,墙角的竹筐垒得冒了尖,连屋檐下都挂着串串金黄。
这哪是普通的院子,分明是个会过日子的“百宝收纳箱”,每样东西都藏着农家人的生活智慧。
进院先撞进眼里的,是院当心摊开的一片“金穗毯”。#晒图笔记大赛#
图2:老方瓜
别瞧这植物细细瘦瘦,穗子短得不起眼,却是咱胶东人叫了一辈子的“胡秫”(也就是高粱),还是当地独有的“亭杆”品种。
过去这胡秫凭耐旱性子在北方扎了根,后来虽因产量低少见了,可这“亭杆”却没被丢。
长些的能编篦子,盛饺子不粘皮、放面条不坨块;像小叔这般晒的短穗子,晒干了就用来扎炊帚,刷锅擦灶比啥都好用。
图3:方瓜用筐装
抓一把在手里,穗子硬挺挺的,恍惚还能想起小时候,奶奶拿着这样的炊帚,在铁锅里“唰唰”擦出响的模样。
院子东头的竹筐更热闹,满当当挤着一群“奇形怪状的胖家伙”,这是胶东农村常说的方瓜。
青的还带着刚摘的潮气,像没长熟的愣小子;黄的已经晒得冒油光,圆的、扁的、带棱的,没一个长得一样。
小叔笑着说,都是蜜蜂授粉时“串了门”的缘故,反倒让方瓜家族多了些趣致。
图4:化肥袋子盖住
怕霜降打坏了,他早早把地里的方瓜都运回来,晒上几天就码进竹筐,再盖上旧袋子。
“夜里要是降温,也能护着些”,他边说边把歪在筐边的一个大黄方瓜往里挪了挪,那小心翼翼的劲儿,像护着自家的娃。
墙角的阴影里,还藏着两拨“宝贝”。#我在头条晒家乡#
一堆毛栗子摊在报纸上,比市场上卖的嫁接栗子小一圈,颜色也浅些,却是实打实的“原生味”。
图5:角落的毛栗子
小叔说这是果园边两棵老栗子树结的,刚摘回来得阴干几天,等水分少了,要么埋进沙土里,要么塞进冰箱冷藏,不然容易坏。
去年我还吃过他煮的毛栗子,剥壳时得小心沾手的细毛,咬一口却又粉又甜,满是栗子的清香。
不远处的苞米更惹眼,黄灿灿铺了一地,偶尔能挑出几个带芽的。
图6:晒玉米
今年秋雨多,不少人家的苞米都生了芽,可小叔种的晚,又种在存不住水的塂地上,反倒长得周正。
他剥苞米时眼尖,但凡有点腐烂发芽的,都挑出来丢了,剩下的晒得干干爽爽,黄澄澄的铺满一地,像是在唱丰收的歌。
有意思的是屋檐下的两盆“看货”。
图7:看椒
一盆是看柿子,枝头上挂着些小巧的果实,红的像小灯笼,绿的像翡翠珠,却不能吃,纯粹是为了好看。
另一盆是看椒,细细的枝干上,红辣椒、绿辣椒星星点点挂着,远看像缀了串小鞭炮。
小叔说,霜降前就把它们从院子外搬进来,等下霜时再挡一挡,还能多看些日子。
风吹过,看椒的叶子“沙沙”动,红辣椒在阳光下晃悠,给满院的“实用宝贝”添了几分俏皮。
图8:看柿子
站在小院里,连下脚的地方都得找一找。
这边是晒着的胡秫,那边是码着的方瓜,墙角堆着苞米,屋檐下摆着看柿看椒。
可就是这样满满当当的院子,却让人觉得踏实。
风里裹着阳光的暖、苞米的香、方瓜的甜,还有小叔擦汗时爽朗的笑。
图9:农用三蹦子
这哪里是丰收的气息,分明是农家人过日子的烟火气,热热闹闹、实实在在,让人一进院就觉得心里满当当的。#三农观察日记#
来源:家在南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