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的20个金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8:30 1

摘要:2025年10月22日,“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修订本》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在出版25年后,首次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025年10月22日,“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修订本》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在出版25年后,首次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提及《中国思想史》历经25年后出版修订版,葛兆光教授表示自己感到很荣幸。他认为,人文学术研究不全是“百米赛跑”,也是马拉松,要跑长长的42.195公里才能看到最后的风景。这次修订本的出版,让他觉得自己虽然有点筋疲力尽,但也终于到了可以喘一口气,看终点风景的时候。

葛教授说,自己欣慰的是,书里关于“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是不是应该写入思想史”“思想史是不是要关心思想的制度化、常识化和风俗化”“知识史怎么样和思想史对接”“没有精彩思想的时代是不是也可以写思想史”这样一些话题,都曾引起国际和国内的讨论,这正是他修订本出版时看到的。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与传统思想史、哲学史著作的差异

会上,葛兆光教授介绍了《中国思想史》及修订本的一些特色,他说,《中国思想史》讨论的是1895年以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变迁过程,这部书与传统思想史、哲学史著作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较多着墨于“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改变仅仅围绕精英与经典的传统模式,关注影响社会生活的常识,力图描述一个时代实际的思想趋势,比如用官私目录、儒道佛类书和经书注疏还原隋唐之际的思想、知识与信仰全貌,避免思想史悬浮在半空中。

第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努力拓宽史料范围,运用考古资料、图像资料、日书皇历、家规家训、童蒙读物、宗教善书、造像题识、戏曲小说等边缘资料,这是过去思想史著作不常用,但更能反映活的思想的资料。

第三,注重“知识”和“思想”之间的关联,强调自然知识、历史知识,是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为什么中国人要说“天经地义”,要说“先王之道”,就是因为思想要靠这些东西来支持它的权威性。

第四,不再简单地以人、书、派设立章节,而是采取精神史或思潮史的方式,更注意思想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原因,同时也重视过去忽略的思想空白,认为反智之智、无思之思、不信之信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史不应当有空白,断裂正好是深刻的连续。

第五,正视思想史“背阴面”,在历史上不仅关注加法而且关注减法,反思被忽略的背阴面。

葛兆光:什么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路?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再回头来看这两卷讨论传统时代的《中国思想史》,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常常说,在学术史中,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大体上归纳了一下,觉得这两卷本提出了以下问题,也许可以供思想史研究者将来继续讨论——

第一,所谓“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是否应当写入思想史著作?

第二,思想史如何与哲学史分家?

第三,知识史和思想史应当如何连接并作为思想史的基础?

第四,什么是思想史上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空白”?

第五,不以“人”(或“书”“派”)为单元的写法,是否可以更好地表现思想史的延续脉络?

第六,现在通行的或主流的思想史脉络,是怎样“层层积累”形成的?

第七,中国思想史的时代应当如何划分?它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历史分期同步吗?

第八,如何才能把古代中国的思想史,放入国际思想史的大背景去讨论?

《中国思想史》的20个金句

1.真正绵延至今而且仍影响今天生活的,在我看来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另一种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如果说前者属于知识史,那么,后者就只能属于思想史。

2.我们应该追问:思想史真的是一个可以包容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大历史”吗?

3.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在人们生活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

4.思想史如果要关注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我想,首先要做的也许是重新检讨思想史所依据的文献或资料范围。

5.无意识的史料并不向人们“叙述”,只是给人们“陈列”。叙述有叙述者的意识,而陈列却只是呈现。

6.思想史是否过于偏向上层文化,而被过去层层积累的旧说束缚?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是否应该重写中国这二千年来的思想史?

7.我并不相信离开知识性的学术,思想可以独立存在;也不相信没有思想,而学术可以确立知识的意义。

8.在早期历史中,关于宇宙空间和历史时间的知识,就是古代思想的基础之一。

9.有时候,知识储备是思想接受的前提,知识变动是思想变动的先兆。

10.当我们把知识史当成思想史的解释背景时,我们要关心的事情就更多,思想史会变得很丰富,也更真实生动。

11.一旦教育史、技术史、建筑史、文献学史等知识领域都成了思想史解释的新资源时,思想史就已经开始了“重写”。

12.,一种文化、知识或思想,也同样要有这个支撑点,后来的人们有的把它叫作“基石”,有的把它叫作“共识”,还有的把它叫作“预设”。也许,古代中国人把它叫作“道”,在这部《思想史》中我把它叫作“依据”或“终极依据”。

13.现在我们向前看的未来和我们回头看的历史,似乎都太幽深暗昧,这种幽深暗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也始终提醒我们不要有太轻率的自信。

14.思想史如果缺少了历史语境的研究,思想过程就成了纯粹思辨和抽象概念的连缀,思想家就仿佛在自言自语。

15.思想史与《思想史》的不同处之一,就在于《思想史》的连续性、整体性以及连贯的脉络,已经改变了思想史的原生状态。

16.思想史常常不讨论思想停滞或平庸的时代。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也许“空白”恰恰也是一种“内容”,而“断裂”恰恰也是一种“连续”。

17.“无画处也是画”,关键看叙述者如何理解和解释思想的历史。

18.天生跳荡的文学总是有很多奇思异想,文学常常依靠这种奇思异想发明了很多新理,感染着其他比较老成持重的学术领域。

19.“历史当然不是一个文本”,可话说回来,除了文本人们没法了解历史。

20.恰恰就在“写法”里,有思想的历史。

《中国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修订本):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葛兆光教授学术奠基之作《中国思想史》的全新修订版本,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

本书是葛兆光时隔二十余年后精心修订而成的全新版本,作者大幅度删减文字、改订结构、修订正文、增加补注、规范注释,使得这一个全新修订本体现了作者自初版二十多年来的治学进展,以及21世纪以来思想史方面的新资料、新发现,是为治思想史者必备的著作。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1895年以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来源:商务印书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