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下午3点,在河南许昌某商场影院区,当事女孩与闺蜜刚买的柠檬水突然飘出刺鼻气味。调取的监控录像显示: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女童,在确认周边无人后,迅速拧开瓶盖倒入大坨洗手液,得手后狂奔离开现场,整套动作耗时仅23秒。
5月17日下午3点,在河南许昌某商场影院区,当事女孩与闺蜜刚买的柠檬水突然飘出刺鼻气味。调取的监控录像显示: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女童,在确认周边无人后,迅速拧开瓶盖倒入大坨洗手液,得手后狂奔离开现场,整套动作耗时仅23秒。
通过多角度监控比对发现,该女童在犯案前曾在饮品区徘徊长达7分钟,期间三次接近饮料架却未拿取任何饮料,直到瞄准了洗手池边的柠檬水——这种反常的"守株待兔"式作案模式,让原本可能的无意之举彻底定性为蓄意伤害。
事发后当事人立即求医检查,目前尚在等待毒理报告。受害者在抖音评论区留言:“如果当时我没察觉异味直接喝下去,现在可能就躺在ICU了。”此案的特殊性正在迅速发酵,#未成年恶意犯罪该谁买单#话题冲上抖音热榜。
当24秒作案视频在家长群疯传时,超过23万条留言中热度最高的那句是“三岁看老,这娃废了”。
2018年杭州某商场曾上演过相似的剧情:9岁男孩在试吃酸奶柜台连续注射84消毒液,导致7名儿童送医。当时他的母亲在派出所哭诉“孩子觉得好玩而已”,结果该少年今年刚满14岁就因校园投毒被少管所收押。心理学教授刘丹指出,当孩童产生"故意制造他人痛苦取乐"的行为,若未在三个月内进行专业心理干预,成年后演变成反社会人格的概率将飙升84%。
看看短视频平台那些获得百万点赞的"整蛊视频"吧:往同学饭盒里挤芥末被包装成"搞笑日常",偷藏班主任降压药被美化成"课堂大作战"。当4.6亿次播放量的《捉弄闺蜜的一百种方法》持续冲击着青少年三观,那个冷静拧开瓶盖倒入洗手液的女童,不过是把虚拟剧情搬进现实的"模范学生"。
就在上周,济南某中学教师因制止学生向饮水机撒粉笔灰,反被家长以"伤害孩子自尊心"为由投诉。该事件监控曝光后,竟有5.7万人给“孩子可能有心理疾病不该网暴”的评论点赞。这让我想起日本1997年酒鬼蔷薇圣斗事件前的社会风气——用“未成年保护法”当挡箭牌的结果,就是14岁少年连杀两名幼童后对着媒体镜头微笑,溺爱往往意味着放纵,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当我们在法律条文里纠结"刑责年龄该不该下调"时,监护人的沉默和放纵也该改改了。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2023年统计显示,61%具有攻击倾向的青少年,其家庭教育长期存在"语言接纳+行为纵容"的管理模式:父亲这边怒斥孩子偷东西,转头母亲却偷偷往孩子书包里塞双倍零花钱。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你认为刑责年龄该不该下调呢?
来源:日常科普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