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老师退休那天,办公室里挤满了来看她的学生。其中最惹眼的,不是如今身居高位的企业家,也不是名校毕业的教授,而是穿着浅蓝色围裙、手里提着一篮新鲜草莓的林小满。
张老师退休那天,办公室里挤满了来看她的学生。其中最惹眼的,不是如今身居高位的企业家,也不是名校毕业的教授,而是穿着浅蓝色围裙、手里提着一篮新鲜草莓的林小满。
“张老师,这是我自己种的草莓,您尝尝。”林小满笑得眉眼弯弯,语气里满是轻快。周围的学生起哄,说小满还是老样子,活得像个“小太阳”。张老师看着她,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这个女孩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成绩中等,不声不响,却总在课间悄悄给窗台的多肉浇水,在作业本上画满可爱的小插画。
那时的家长们,都卯着劲让孩子“冲刺名校”。班里的孩子多半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周末穿梭在各种补习班。林小满的妈妈也曾焦虑过,看着女儿成绩单上不算拔尖的分数,忍不住叹气:“你说你,怎么就不能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隔壁家的孩子都考年级前十了。”
每次听到这话,林小满都会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却还是会在晚饭后,偷偷趴在书桌前,给日记本里的小人儿添上笑容。张老师记得,有一次家长会,她跟小满妈妈聊起孩子:“小满这孩子心细,共情力强,总能发现生活里的小美好。教育不是只有考高分一条路,能把日子过开心,也是一种本事。”
可那时的小满妈妈,没能听进这话。她开始给小满报奥数班、英语班,把女儿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渐渐地,张老师发现,那个总带着笑意的小姑娘,眼里的光淡了,课间也不再去浇花,作业本上的小插画,也变成了密密麻麻的演算题。
直到有一次,小满在课堂上突然哭了起来。课后张老师问她,她抽噎着说:“妈妈说我再不努力,以后就没出息……可我真的不想上补习班,我想种我的小多肉,想画画。”张老师心疼不已,又找小满妈妈谈了一次:“我们总盼着孩子‘成龙成凤’,可忘了最基本的,是让孩子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稳定的情绪、感知幸福的能力,比分数更重要啊。”
或许是孩子的眼泪触动了她,或许是张老师的话点醒了她,小满妈妈终于松了口。她停掉了多余的补习班,给小满留出了种花、画画的时间。慢慢的,那个爱笑的小姑娘又回来了。她会在周末跟着奶奶学做点心,把烤好的饼干分给同学;会在雨后蹲在操场边,观察蜗牛爬过的痕迹;成绩依旧中等,却活得越来越舒展。
后来,小满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学了自己喜欢的园艺专业。毕业后,她没有去大城市打拼,而是在老家的小镇开了一家小小的花店。每天清晨,她迎着朝阳去花市选花,把小店布置得温馨雅致;午后,泡一杯茶,坐在窗边画画,偶尔和顾客聊聊花草,聊聊生活。有人说她“没追求”,可她却笑得满足:“我喜欢这样的日子,简单,踏实,每天都能感受到幸福。”
此刻,看着眼前捧着草莓的林小满,张老师忽然想起自己常对学生说的话:“教育的终极目标,从不是培养出多么厉害的人,而是让孩子拥有在平凡生活里感知幸福的能力。”就像小满,她没有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却拥有稳定的情绪,能独立经营自己的小日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花草、阳光里找到快乐。
周围的学生还在热闹地聊着各自的成就,小满安静地坐在张老师身边,跟她讲着店里新到的玫瑰,讲着邻居家的小猫总来店里蹭饭。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她柔和的侧脸上,漾着浅浅的笑意。
张老师忽然觉得,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培养出多么耀眼的“精英”,而是让孩子在漫长的岁月里,能笑着接纳平凡,能从容应对生活,能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把日子过成一首温暖的诗。毕竟,能一辈子活得踏实、幸福,便是人生最好的答案,也是教育给出的最高褒奖。
来源:阿七茶社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