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南京秋糖展的展位间少了往日的摩肩接踵,参展商架起的直播设备取代了熙攘的洽谈人群,这场被誉为食品酒类行业“晴雨表”的盛会,用一份冷清的成绩单,撕开了行业转型的真实切口。秋糖的遇冷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市场周期、渠道变革与消费升级多重力量交织的必然,其背后
当南京秋糖展的展位间少了往日的摩肩接踵,参展商架起的直播设备取代了熙攘的洽谈人群,这场被誉为食品酒类行业“晴雨表”的盛会,用一份冷清的成绩单,撕开了行业转型的真实切口。秋糖的遇冷从来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市场周期、渠道变革与消费升级多重力量交织的必然,其背后既有行业发展的阵痛,更藏着破局重生的可能。
▉遇冷之象:
过剩时代下的市场供需失衡
秋糖的冷清,本质是行业过剩时代的微观投射。前几年酱香热风潮吸引资本大量涌入,传统酒企扩产、跨界资本入局、小作坊遍地开花,推动白酒行业从“稀缺时代”快速迈入“过剩时代”。南京秋糖现场“参展商多于专业观众”的失衡景象,正是市场供应远超需求的直观体现——琳琅满目的小酒厂与开发酒让经销商选品如同大海捞针,同质化竞争下,决策成本急剧上升,自然难以重现昔日“大手笔进货”的盛况。
双节期间白酒销售金额同比下滑25%的行业背景,终端渠道库存高垒,经销商普遍选择捂紧钱包,补库意愿降至冰点,进一步加剧了展会交易氛围的低迷,让这场行业盛会少了往日的热闹与活力。
▉遇冷之因:
渠道革命与环境变化的双重冲击
(一)渠道变革瓦解传统价值根基
曾几何时,糖酒会是解决食品酒类行业信息闭塞的关键平台,经销商依赖展会对接品牌,企业依靠展会打开市场。如今,电商与直播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信息壁垒:企业发现线上营销成本更低、触达更精准、效果更直接;消费者也习惯了在抖音、美团、京东等平台比价购酒,传统线下展会的招商、推广功能持续弱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渠道变革带来的连锁反应:线上平台频繁的低价补贴击穿了线下价格体系,让酒企陷入“维护终端价格”与“追求线上销量”的两难境地。头部品牌纷纷退出酒店展的选择,实则是行业对渠道价值重新考量的缩影,也让秋糖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二)政策与消费环境挤压生存空间
“518新政”带来的政策冲击与商务宴请场景的缺失,直接导致300元以上中高端价格带产品动销承压;而消费力恢复不及预期,又推动市场需求向100-300元大众价格带集中。这种需求结构的深刻调整,使得依赖高端招商与商务资源对接的秋糖,逐渐失去了核心目标受众。
与此同时,近年来各类细分行业展会的分流、终端渠道普遍采用的低库存运营策略,更让本就承压的秋糖人气“雪上加霜”,冷清成为必然结果。
▉破局之路: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的转型探索
冷清绝非行业的终局,反而为秋糖乃至整个食品酒类行业的价值重构提供了契机。想要走出困境,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从两个维度探索破局路径:
(一)聚焦价值创新,打造行业“思想策源地”
秋糖的破局,首先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新”,回归行业服务的本质。主办方应跳出“靠展位租赁盈利”的传统模式,将重心放在精准对接与趋势引领上:通过分层展区规划,分析白酒、啤酒、饮料、食品等不同赛道;针对100-300元主流价格带、茶啤等创新品类举办专题对接会,降低经销商选品成本;借鉴“破局新周期”主题论坛的思路,发布行业趋势报告、邀请专家解读市场动态,搭建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展会成为引领行业转型的“思想策源地”。
(二)拥抱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域营销新生态
面对直播电商的冲击,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拥抱。秋糖应打破“线下展会”的单一属性,将其打造成全域营销的起点:通过“线下沉浸式品鉴+线上多平台直播”联动,扩大品牌曝光范围;引入私域供应链企业,搭建数字化对接渠道,实现展商与经销商的线上长期链接;“直播+品鉴+城市小酒体验”的模式已初步验证可行性,这种创新既能保留酒类产品“体验式消费”的属性,又能适配当下消费者的线上行为习惯,为展会注入新活力。
▉冷清背后的行业“成人礼”
南京秋糖的冷清,不是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食品酒类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成人礼”。当喧嚣散去,留下的是对行业本质的清醒认知——不再依赖流量红利,而是回归产品、渠道、服务的核心价值。
以转型阵痛为契机,完成从“流量展会”到“价值平台”的蜕变,秋糖必将在行业出新与需求完善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天下第一会”的荣光,成为推动食品酒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张娜)
来源:中国酒业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