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潘虹为新片宣传露面,镜头里的她没了往日银幕上的利落,走路时隐约晃悠,偶尔眼神发愣,让不少观众揪紧了心。
近期潘虹为新片宣传露面,镜头里的她没了往日银幕上的利落,走路时隐约晃悠,偶尔眼神发愣,让不少观众揪紧了心。
70 岁的她至今无儿无女,日常里除了照料老母亲,便是与热爱的演艺事业相伴。
曾经拿奖到手软、说话自带锋芒的影后,如今为何会看起来如此“凄凉”呢?
1954 年,潘虹出生在上海一条满是梧桐树的弄堂里,家里的书架上摆着不少书,从小她就跟着父母认字读故事。
可本该是安稳的童年,却在 8 岁那年碎了 —— 父亲离世后,家庭也散了,她跟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早早尝过了生活的难。
17 岁时,她被分到农场劳动,天没亮就得扛着锄头下地。
傍晚收工后,别人都累得倒头就睡,她却总把藏在口袋里的小本子掏出来,借着煤油灯的光,在上面记一段从广播里听到的台词,或是模仿着电影里的样子,对着镜子练表情。
田埂边的草垛、宿舍的墙角,都成了她偷偷练习表演的 “小舞台”。
1973 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的消息传来,她最终凭着执拗和藏不住的灵气,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在学校里,她是早功最勤的学生,天没亮就去操场练声,对着树念剧本,连吃饭时都在琢磨角色的语气。
毕业后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更是把每一个角色都当成 “要用心交的朋友”。
演《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时,她特意去医院观察医生的日常,看他们怎么写病历、怎么和病人说话,连握笔的姿势都反复练。
演《股疯》里的范莉,她就泡在菜市场,看摊贩怎么吆喝、怎么和顾客讨价还价,甚至跟着人家学算账。
谢晋导演说她 “演技如手术刀”,可没人知道,这份精准背后,是她把生活里的细节都揉进了角色里。
后来演话剧《繁花》,她把原著读了十遍,连书中提到的老上海弄堂小吃,都特意去尝,就为了更贴近角色的生活。
新片《菜肉馄饨》用沪语演,她提前把台词标上拼音,有空就念,生怕念错一个字,对表演近乎偏执的潘虹,在感情上也同样执拗。
1978 年,潘虹与导演米家山结婚,彼时两人都在艺术领域打拼,有着共同话题。
婚后,潘虹忙着在外拍戏,米家山则在美术和导演领域深耕,聚少离多成了常态。
八年的婚姻里,两人真正见面的日子加起来非常少,他们比很多异地情侣还要疏远。
后来,米家山的父亲生病,希望能抱上孙子,米家山便和潘虹商量生育的事。
可当时潘虹正在拍《井》,为贴合角色需要减重,整个人面黄肌瘦,坚决拒绝了生子的提议,这件事成了两人感情的裂痕,1986 年,他们最终选择离婚。
离婚后,潘虹把所有精力投入事业,一部接一部地出好作品,奖项拿到手软。
米家山则凭借《顽主》在导演圈崭露头角,后来虽淡出视野,也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两人没有反目,偶尔还会打电话问候彼此,且都终身未再组建家庭。
潘虹曾坦言 “下辈子会选家庭”,但也说当年的选择成就了她的艺术,没有本质后悔。
这样的取舍,让她在事业上光芒万丈,可如今 70 岁仍旧无儿无女的她,生活又是什么模样?
今年,潘虹与周野芒、王琳等合作的《菜肉馄饨》定档,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宣传活动上,周野芒多次夸赞她演技细节出众,说自己从她身上学到很多。
可潘虹却直接打断:“导演已经在拿眼睛翻你了”,言语间依旧带着当年的锋芒。
可转头镜头捕捉到她走路时晃荡不稳,偶尔会失神发呆,不少人开始担心她的健康。
但需要她发言时,她又能条理清晰地聊影片、谈角色,逻辑丝毫不乱。
私下里,她的生活和银幕上的 “强势形象” 截然不同,她独居在上海的老小区,不染发、不施粉黛,出门常坐公交、拎着菜篮子买菜。
她给自己定了规矩,一年至少有 100 天陪在母亲身边,陪老人在弄堂里散步、聊家常。
近年她虽处于半隐退状态,却没完全离开热爱的演艺事业,《理智派生活》《温暖的甜蜜的》等剧中,她依旧用细节演技征服观众。
回顾潘虹的一生,早年她与命运较劲,守住了艺术梦,中年她在事业与家庭间做选择,晚年她坦然面对衰老,既有镜头前的锋芒,也有生活里的淡然。
有人说她终身未育是遗憾,可她用 30 余座奖项证明了自己在演艺领域的价值,有人担心她的健康,可她依旧在为热爱的事业奔走。
70 岁的潘虹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认真选择、坚定前行,就是最好的答案。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