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从“民族救星”到“争议人物”的演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17:45 1

摘要:要是你翻一翻台湾几十年来的小学课本,会发现一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变化:蒋介石,这位曾在课本里被描绘成“爱国英雄”“民族救星”的人物,后来却慢慢成了“历史争议人物”,甚至在某些教材里连正面形象都不怎么见了影。

要是你翻一翻台湾几十年来的小学课本,会发现一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变化:蒋介石,这位曾在课本里被描绘成“爱国英雄”“民族救星”的人物,后来却慢慢成了“历史争议人物”,甚至在某些教材里连正面形象都不怎么见了影。

这种转变是几十年政治风向、社会认同和教育理念不断打磨出来的结果。

从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到2020年代课纲“去蒋化”的持续推进,台湾的小学课本前前后后改了不下十次,每一回修订,蒋介石的形象都“变脸”一次。

有时候是慈祥的老总统,有时候是铁腕独裁者;有时候是抗日英雄,有时候是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课本写谁、怎么写,这里面没有巧合,背后都是政治与教育之间的一场“较量”。

1949年之后,蒋介石带着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那时候的台湾,政治环境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不能有杂音,小学课本自然也不能例外。

于是,课本里出现了一个非常统一、非常完美的蒋介石形象。

拿当时的小学语文课本来说,开篇就有《蒋总统小的时候》这篇文章,讲的是蒋介石小时候在溪边救小鱼的故事,说他看到小鱼逆流而上,心生怜悯,还立志要做一个帮助弱小、带领民族逆境求生的人。

听着像不像寓言?因为它本来就是“寓言”,没有史料依据,但却堂而皇之地印在了教材最显眼的地方。

除了课文,还有《爱国的蒋总统》,专门讲蒋介石如何亲赴抗日前线、如何忍辱负重、如何鞠躬尽瘁。这种描述方式,让小学生脑子里自动就浮现出一个高大全的形象,几乎和神仙差不多。

教室墙上挂着他的画像,每天升旗要向他敬礼,作业本封面印着他的训词,连课后作文题都离不开“蒋总统教导我们要如何如何”,整个教育系统就是一个“蒋介石个人崇拜培训营”。

至于什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这些历史事件,教材里一个字也不提。整个历史线看上去非常清爽,蒋介石就像一个从天而降、拯救苦难人民的“救世主”。

这样的课本教育持续了近40年,直到1987年。这一年,台湾“解严”,风向开始转了。

1987年台湾解严,说是“解严”,其实就是政治上开始松绑了,言论自由、新闻开放、政党可以竞争了,这时候,教科书也开始“松绑”。

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蒋介石不再是唯一的“正义代言人”。

课本开始加入一些过去从不出现的内容,比如白色恐怖、特务统治、政治犯审判,还有“二二八”的历史背景。

学生终于知道,原来蒋介石执政时期,不是每个人都过得那么“幸福快乐”。

最明显的象征变化,是蒋介石语录不再强制背诵,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国家民族为念”等句子,从必背内容变成了历史脚注。

这就像以前天天唱的主题曲,突然有一天没人再播了,连歌词都快记不住了。

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拆铜像潮”,原本遍布街头巷尾的蒋介石铜像,被一尊尊搬下、拆除,有的还被泼漆、断头,引起不小的社会震荡。

这不是单纯的破坏行为,而是民众对过去威权体制的一种“清算动作”。

学术界也没闲着,像李筱峰这样的历史学者,开始出版一批揭开蒋介石“另一面”的书,比如《蒋介石评传》,用档案、史料来重新审视蒋的统治方式。

这些作品一出,原本“不可质疑”的蒋介石开始变得“有争议”,课本也顺势进行内容修订。

可以说,这一阶段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把蒋介石从神坛上请下来,变成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可以评价、可以争论的人。

2000年台湾实现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课本里的蒋介石再次“转型”,但这次是往“争议人物”方向继续走。

课本删去了大量正面描述,甚至有的教材不再称他“蒋总统”,而是直接用“蒋中正”或者“蒋介石”。

民进党推动的“去蒋化”,不光体现在课本里,还体现在地名改换、纪念馆改名、铜像移除等公共空间。

他们强调蒋介石是“外来政权代表”,对台湾社会施加了压迫,也把他与本土认同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

但等国民党在2008年重新执政,风向又变了。

马英九那时候喊的是“历史要客观”,于是教材重新写入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领导地位,肯定其“坚持中华民国一中立场”,但也不回避白色恐怖的历史责任。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有功也有过,要写进课本就得“两头都写”,看着像是平衡,其实还是政治角力的产物。

到了2020年代,课纲再次调整,蒋介石的形象在年轻人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有些负面。

20到30岁的年轻人中,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蒋介石是“历史负面人物”。这说明,代际之间对历史的理解已经出现“断层”。

课本成了“拔河绳”,谁执政,就拉向哪边。蒋介石的形象也就像这根绳,一边被拽上,一边被拉下,来回折腾。

蒋介石在台湾课本里的“变脸史”,其实讲的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台湾社会在认同、文化、历史之间的“拧巴”。

过去课本里把他写得太完美,是为了巩固权威;后来写得太负面,又像是另一种“反动极端”。这就像钟摆,来回摆动,难得一个平衡。

大陆这边,对蒋介石的定性一直比较明确,在《抗日战争史》等教材中,他是抗战领导人之一,也有历史责任的承担。

这种处理方式,重点是放在国家整体利益和历史全貌上,讲的是“历史发展”,不是“个人神话”

放眼世界,像德国处理希特勒历史时,做得比较冷静。他们不搞粉饰,也不搞神化,而是用史实来还原,用教育来警示。

这种方式也给台湾一些启发:历史不能变成政治标签,更不能当成选举工具。

课本是教孩子看的,讲的应该是事实,而不是立场。蒋介石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历史争议人物,应该让事实自己说话,不该由哪一届政府来定夺。

毕竟,教育不是一场选举,历史也不是谁说得响就算谁赢。

参考来源:

史海:台当局神化蒋介石影响3代人 渐离神坛——2011年04月25日 13:50来源:国际在线

台湾教科书:排“独”有多难?(两岸聚焦)——2015年07月30日03: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来源:梦里大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