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20年二甲双胍才知道:不伤肝肾,却偷走身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23:19 1

摘要:这个情况并不罕见,也不是新发现。早在2010年,《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Care)就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偏低的风险更高。可惜,这个问题没多少人当回事。

饭后走到小区门口,听见一位大妈和人聊天:“这药吃了二十年,医生说没问题,可人怎么越来越没劲?”

听到这话,很多人可能会心一紧:是不是也吃这个药?是不是也有同样感觉?

二甲双胍,这个名字熟得像家里的老家具。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吃就是十年二十年,医生也常说它“温和”“安全”,不怎么伤肝肾。

时间一长,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怎么越来越容易累?腿脚没劲,头发掉得多了,甚至还有点记性差。

这都可能跟一个被忽视的“副作用”有关:它会影响身体吸收维生素B12

这个情况并不罕见,也不是新发现。早在2010年,《糖尿病护理》杂志(DiabetesCare)就有研究指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体内维生素B12水平明显偏低的风险更高。可惜,这个问题没多少人当回事。

维生素B12,说起来好像离日常挺远,但它对身体的重要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它是神经系统的“润滑剂”,也是造血系统的“发动机”

一旦缺了,影响的不只是精力和记忆,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贫血、手脚麻木,甚至走路不稳、情绪低落。

有位爷爷在菜市场说,自己原来爱逛爱聊,最近总觉得脑子“钝”了,走几步路也喘。后来做了个微量元素检查,才发现维生素B12明显不足。仔细一问,他糖尿病十多年,二甲双胍也吃了十多年,从来没人提过要查这个。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里并不少见。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本来肠胃吸收功能就比年轻人弱,再加上长期服药,一点点的营养缺口,就可能逐渐积累成大问题。

这几个症状要特别注意:浑身乏力、头发稀疏、注意力下降、手脚发麻。这些看起来“老了就这样”的表现,可能并不是单纯衰老,而是身体在悄悄提醒:缺了点什么。

有人会疑惑:不是说二甲双胍不伤肝肾吗?这话它对肝肾的影响相对较小,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医生才放心长期开。但“伤不伤肝肾”不代表“完全没副作用”。长期服药影响营养吸收,这种“慢性失衡”,更容易被忽视

再说回维生素B12。这种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里,比如瘦肉、蛋黄、奶制品、动物肝脏等。人到中年之后,有些人为了“清淡”,不吃肉不碰蛋,结果好心办坏事,B12摄入本就少,再加上药物影响,缺得更快。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二甲双胍会影响胃肠道对B12的吸收,哪怕吃进去的量够了,身体也未必能用上。尤其是那些有胃病、常年吃胃药的老年人,本身吸收就差,服用二甲双胍后,B12缺乏的风险会更高

那是不是说不能吃二甲双胍了?当然不是。它的确是目前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之一,性价比高,降糖稳定,副作用相对可控。问题不在药本身,而在于用药之后是否做好了“营养管理”

就像一位营养师说的,很多慢病患者一辈子都在吃药,却从没想过:药物和营养之间,是不是也该“搭班子”来管理?

尤其是像二甲双胍这种“长期驻扎”的药物,更应该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或者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饮食结构。

还有一点很重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都在慢慢下滑,如果再加上药物带来的“隐性消耗”,就更需要警惕营养缺乏。这时候,不能光靠“多吃点”解决问题,更要讲究“吃得对”。

早餐不是随便泡碗粥、啃个馒头就行了。可以加点鸡蛋、牛奶,偶尔来点瘦肉粥,既不油腻,又能补上B12。平时做饭时,多用一些动物蛋白食材,哪怕是少量,也比天天只吃青菜豆腐更稳当。

也有不少人问:维生素B12能不能通过保健品补?这个问题不一概而论。关键是先搞清楚自己有没有缺。

如果只是轻微偏低,通过调整饮食、改善吸收,很多人就能慢慢“补回来”。但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明显缺乏,或者已经有症状了,那就要听医生建议,看看是否需要额外补充。

这里有个生活小细节也值得留意。有位阿姨说,自己原来总觉得“心慌慌”,晚上睡不踏实,后来发现是B12偏低。

补了两个月之后,人精神了不少,连白天的记忆力也好了点。她说得特别实在:“不是药有问题,是身体缺东西,自己也没当回事。”这种“没当回事”,其实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而且还有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维生素B12的缺乏,不一定立刻就会表现出大毛病。它有时候是一点点累积,就像水杯慢慢漏水,等到发现的时候,杯子早就见底了。

慢性病人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定期查一查B12水平,其实是给身体一个“早预警”

说到底,药物是控制疾病的工具,但身体的好坏,更多时候是靠“搭配”来的。就像做饭,光有主料不够,还得有辅料、火候、调味。长期吃药的人,更要注重营养的“配合”,才能让身体不光是“病不重”,还得“人有劲”。

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说非得读书考试,而是要不断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像二甲双胍这种“老朋友”,虽说熟悉,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想把药吃得安心、身体养得踏实,除了听医生的话,还得多关心自己的营养状态

有时候,不是药吃错了,是配套的生活方式没跟上。就像那位大妈说的:“药吃对了,饭也得吃对,身体才能不哑巴吃黄连。”这话听着朴实,却比大道理还中肯。

如果家里有老人常年吃二甲双胍,不妨提醒一句:下次体检时,顺便查查维生素B12。哪怕没事,也算安心;要是发现缺了,早点补上,也省了后面的麻烦。

最后别忘了,身体不是一朝一夕坏的,也不是靠某一个药或某一种营养素就能完全搞定的。它更像是一整套“协作系统”——药物、饮食、作息、情绪,缺一不可。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小细节,往往才是决定身体状态的关键点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琼,刘芳,张晓.植物性膳食与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03-2507.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来源:内科冷知识

相关推荐